【編按:去年十二月,獨立媒體(香港)在 inmediahk.net 創辦八周年之際,聯同多個新媒體機構及關注網絡自由的團體,舉辦一個「民間媒體高峰會——新媒體爆發之後」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4736去思考香港民間媒體發展的總總問題,希望能整理出一些共同關心的議題,並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作為本地民間首次嘗試,短短一個下午,總共舉行了十一節討論會。幾經整理,我們終於完成文字紀錄,將於月內陸續推出,敬請留意。】
(獨媒特約報導)
主持:朱凱迪 講者:梁兆昌(梁)、杜婷(杜)、陳裕匡(陳)
朱:Facebook還未出現時,讀者是直接到網站或利用Google,所以能夠凝聚一班人在網站內進行討論和動員。而Facebook出現後,大概2009至2010大家開始用作動員和傳播資訊的工具。只剩下10至15﹪的人會直接到網站瀏覽,《主場新聞》也有類似情況。到底Facebook有什麼問題?
梁:要了解Facebook便一定要了解其營運模式。Facebook很簡單,其資產就是大家,並非技術。Facebook利用大家的價值營運,例如透過大家去賣廣告,透過瀏覽人數增加市值上市賺錢。怎樣預計大家比它的價值?Facebook 會利用我們的個人資料和喜好,用工具分析,得知你興趣,給商人知道,例如你贊好甚麼比較多,便會在你的Facebook顯示相關廣告。 而且你在Facebook上傳相片後,無論你以後刪除相片或Facebook,甚至過身,Facebook也可以將你的相片賣給別人。另外它不停改政策,例如私隱資料設定會隨Facebook改政策轉版面而重新設定,公開了原本私人了的資料。不過,由於Facebook以大家的價值去營運,所以大家給予壓力是有用的。
朱:有時會在狀態顯示,你的朋友贊好某個品牌,但原來沒有,是 Facebook作出來,令你覺得朋友都like,你也要like。
梁:從未收過,所以不能肯定。Facebook常常給些網頁我們選,選完便like了,但可能是其他人send,不排除是有人嫁禍給Facebook。
陳:Facebook會在背後調控,令大家比較高低,例如插贓嫁禍(以上手段)令你想贊好你朋友贊好的東西,或讓專頁管理員認為自己的專頁比別人遜色,令你害怕,然後你便付款。而且Facebook還會刻意減低你專頁的能見度。2012年8月Facebook大肆調低能見度,2011年或2012年初,假若你的專頁有一千人,大約三四百人會看到。但七八月開始,人數調低至10﹪,即是每一千人,只有約一百人看到,除非你付款。《主場》認為不需要有更多人觀看而付款,只要報導令讀者有共鳴,對他們重要,便會多人看。但是我們還是 一邊鬧,又一邊玩。無辦法,唯有做好些。在專同一時間發佈多項訊息,新的文章會被舊的搶去人氣。
杜:國內是對微博過份依賴,例如舉辨一個講座5000人中,有4000人也是經微博得知。我們的《一五一十》,直接到網站看文章的曾有十幾萬至二十萬人,但微博普及了後,只有一萬人以下,有很大差別。隨意刪除擁有幾萬讀者群的賬戶和隨意刪除文章都不容易。我們在想怎樣脫離依賴,所以後來發展電子雜誌,《一五一十周刊》,每周五出版。我們仍會利用微博推介,但是就直接用電郵附件去傳播,對中國人來說是便利的,因為電郵不用翻牆。現在我們已有二萬多位固定讀者,可以保證他們不是依賴微博來閱覽的。我們還開始開拓其他平台,例如用Facebook。
朱:你們用了多久才有兩萬名固定讀者?
杜:幾個月。
朱:用什麼方法?
杜:都是傳播學的技巧。而且我一向看不慣傳統媒體的是「視像傳訊」。那裡有特別熱鬧的事,就一定要引發所有人關注,大肆報導。有衝突,有力量,才有媒體關注。我常常說自己媒體定位是邊緣,不是主流。因此沒有大野心和包袱,不會受規律影響,不是標題黨。
反國教時,在微博不停更新,發現場照片。周刊也有一期名為《佔領十日》,是九月佔領政總的全事紀錄。在微博有六千多個轉發,下載量亦過了十萬。這是靠住一些新聞點,去認真解釋事件。
陳:對Facebook的策略是,選擇認為最重要的文章,去重點處理。例如《主場新聞》有些精心製作的圖表,資訊對讀者重要的便會多放心機,做主打新聞,令讀者主動分享。每兩三個小時便會轉一轉頭條,即Facebook專頁的新聞。至於主埸裡的博客文章則不會重點處理,那些題材比較邊緣及不太大眾化,但也想讀者看到的文章,也會放在Facebook,但比較快就會發佈另外一個訊息。這是在節奏和資訊的精彩中衡量。而且會分享別人的訊息,特別是第一手資訊,不會把所有流量也留給自己。
朱:策略背後的想法是否認為我們只有一個選擇? 事實上,知不知道瀏灠人數多不多?
陳:要知道瀏覽人數多不多是靠經驗,自己會知道和猜什麼議題讀者想分享。而且有些編輯有豐富經驗,又會討論。同時也要靠一些資訊科技部研發的技術,評估不同話題和文章的受歡迎程度,例如最受歡迎的專頁訊息,我們很快會知道。
朱:很多人靠Facebook賺取成功感,但又一直被Facebook消滅我們的心智。
梁:Facebook 分享的選擇性很低,不能選擇朋友圈子分享,只能用專頁或群組,但Google便可以,所以我們除了Facebook是有其他選擇。我亦試過與Facebook的朋友約出來見面和交流,也是另一種方法。若將Facebook作為一個媒介,其實也有其好處,因為有很多資訊。例如選舉時,一大學教授分享議員在過往在立法會不同動議中的投票取態,讓大家看清楚,這樣就能說服到中間人。
觀眾交流時段
台下一:打敗Facebook 的遊戲規則固然有用,但要討論的是如何走出Facebook,不要依賴它,要參考其他例如國際聯署組APAAZ,有每日電子報,是透過電郵發放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父母很喜歡看新聞,他們需要知道所有資訊,才有安全感。他們大多要看傳統新聞才足夠。《主場新聞》這些媒體做不到,雖然已整理好一些資訊在網上,但一個一個報導太零碎。又如《人網》,便以Facebook以外的平台,如論壇來凝聚人。
台下二:如果Facebook作為一種工具,適合便用,不適合便不用。但當有問題出現,其實Facebook便不只是工具,已經不是我們控制它,而是它控制我們。我們與媒介的關係是一種習慣。個人而言,其實有好很多選擇,例如我自己,有關中國大陸的信息完全不是來自Facebook,是來自朋友的電郵群組。但對公民團體而言,問題便較複雜,很多公民團體會受制係Facebook,被Facebook扯走了讀者。我認為可以做多點內容上的功夫,例如製作五十頁的小冊子,Facebook上不適合和很難放五十頁,但內容豐富,便不會受制於Facebook。要改變FB所霸道的溝通方法,可使用比較多類型的資訊和交流的方式。
台下三:最大問題是媒體的訊息管理,即使一般較出色的網上媒體,這方面都做得不太好 。還是要到Google再找回新聞,還是隔了一層。若我們不靠Facebook,如何有系統地儲存、標籤和分類,才可以賣出去,才是長遠的賺錢方法。例如無綫電視,他們最搵錢的也是他們的資料庫。這樣才能長遠地管理和發展,維持到一個有效的經營。Facebook沒有,所以媒體需要自己做。
台下四:回答剛才的問題,大部份傳統或新媒體都曾經未進入Facebook ,起碼做博客時,不用有帳戶或有朋友關係才能看到,當時最困難是傳播力不足。到今天,自己的東西怎樣也會有人傳,最大問題是他們取了你的著作權,廣告錢又不是你。但以文章傳閱而言,這種模式是好的。而且中西方也一直有些免費或向你付錢的組織,替我們儲存、整理,不而只是替媒體,還有不同的設計等。而他們甚少收錢,多數是其他人捐助的。而在中國也有長微博服務。這些組織不需要你主動找他們佢,只要有知名度,平台開放性高,而他又不會因版權問題而受嚴重影響,便會幫你,但資料難免會片段化。 其實版權才是最大問題,而非技術 。我自己一向主張任人抄,不同人有不同模式,所以是心態要改進。但我也不知道如何維持成本。
陳:我們計劃會舉辨一些活動與不同公司交流。至於如何走出Facebook,操作上,網頁營運者在設計網頁上,需分析如何吸引讀者,即便靠Facebook,都會加入書籤或定期瀏覽。
杜婷認為不論Facebook還是微博,過份依賴一個平台也有問題。我們要運用不同渠道,但在不同平台上,內容、效果會唔同,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屬性。
編輯:方鈺鈞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