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1 April 2012

丁望:薄熙來涉命案 政治局靠邊站

信報財經新聞 12-4-2012

中共中央於本月10日宣布,「鑑於薄熙來同志涉嫌嚴重違紀」,停止其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職務。在政治局「靠邊站」,是政治生命快將完結的訊號。

《人 民日報》於11日頭版發表評論員文章。它對事件的「定性」是:「王立軍事件是一起在國內外造成惡劣影響的嚴重政治事件,尼爾.伍德死亡案件是一起涉及黨和 國家領導人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嚴重刑事案件,薄熙來的行為嚴重違反了黨的紀律,給黨和國家的事業帶來了損失,對黨和國家的形象帶來很大損害」。

妻子谷開來 涉英商被殺

這段話不是「評論員」的個人意見,而是根據中共中央相關的文件,突顯「中央意圖」:維護法紀,不容地方領導人胡作非為,形成「獨立王國」或「半獨立王國」。北京知識界稱薄公子為「平西王」,則有影射「藩鎮割據」之意。

六 十三歲的薄熙來,是中共十七屆中央政治局二十五個委員之一,列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政治局委員被停職乃至撤職、開除黨籍、判刑,並不鮮見。十四屆 (1992-1997)的陳希同(北京市委書記)、十六屆(2002-2007)的陳良宇(上海市委書記),因貪污腐敗案被撤職,先後被判刑十六年、十八 年。

他們的落馬,不只是因為與地方上的一批貪官同流合污大肆斂財,還與獨斷專行、任人唯親的「地方山頭主義」有關。平西王之被停職,與「兩陳案件」有相似之處。

平西王之稱,原是指平定、穩定西部疆土者。清初的武將吳三桂(1612-1678)為平西王,鎮守雲、貴後擁兵自重,橫行霸道,形成藩鎮割據之勢,《清史稿》稱他「驕恣尤甚」。

當代平西王被「立案調查」,就與「濫權玩法」有關。事件的「要害」之一,是重用王立軍掌控重慶市「刀把子」(官方術語),他竟在2月6日「投奔」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滯留」一天,這是涉嫌「叛變投敵」,中共中央的定性是「嚴重政治事件」。

「要害」之二,是谷開來涉嫌僱人在重慶殺死英國商人,平西王有包庇之嫌,企圖「以紙包火」掩蓋真相,以權力干預司法。

英商尼爾.伍德(Neil Heywood),與來自遼寧的「大連妻子」在華經商,經妻子牽線與薄家建立密切的商貿關係,他於去年11月在重慶「神秘死亡」。

中 共中央透過官方媒體於前日(10日)發布消息:「薄谷開來(薄熙來同志妻子)及其子(按:指在英國的薄瓜瓜)同尼爾.伍德過去關係良好,後因經濟利益問題 產生矛盾,並不斷激化。經複查,現有證據證明尼爾.伍德死於他殺,薄谷開來和張曉軍(薄家勤務人員)有重大作案嫌疑。薄谷開來、張曉軍涉嫌故意殺人犯罪, 已經移送司法機關」。

公子黨胡來 玩政治丫環

海外媒體提及薄熙來,常會提到他是薄一波之子,卻並不了解谷開來 也是來自「紅色家庭」,亦為北京公子黨(本欄不稱「太子黨」)的名人。其父谷景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任中共新疆區委第二書記、烏魯木齊軍區(大軍區) 政委(先後的第一書記和第一政委為汪鋒、王恩茂) ,為新疆的第二號大員。

英商「神秘死亡」的背後,是平西王涉嫌濫權、越權,以權勢「玩法」。所謂「玩法」,是指把法律和行政法規視為政治丫環,以「各取所需」的權力變態心理對待法律、法規和司法程序。

一方面,援引可以「強化專政職能」的條款,加以「放大利用」,以建立秋後算賬的「絕對權威」;另一方面,卻繞過保護(有限度)人權的法律條款、司法程序。

從包庇谷開來涉嫌殺人案,到示意給北京的辯護律師李莊強加「教唆罪」,在在說明有權勢者的「非法」之念和舉動,侵害了人們的合法權益。

平 西王在重慶「嚴打」黑道,確是改善了重慶的社會治安,知識水平低的市民十分喝采。但是,他指揮王立軍「打黑」,並未真正「嚴格依法行政」,如同GDP高增 長(每年均超過15%,居三十一省市之首)的亢奮,狂熱追求「打黑」的關、管、殺「增量」:短時間內關押、管制、殺掉數千人。有些警察靠刑訊逼供和「想像 案情」達到「增量」,令有法治觀的官員和知識分子對此提出爭議。

文革左折騰 積下民怨多

地方官以「非常手段」對付揭開真相者,或以極左姿態掩蓋「黑幕」,是常見的權力腐敗。平西王言必頌毛、江,開口就愛罵「敵對勢力」,推動「唱紅歌、誦語錄」,製造類似「文革式恐怖」,積下民怨。

2月初,他在重慶發表公開講話,說:「敵對勢力在訊息輿論方面可謂煞費苦心,我們哪裏出點事,它就會……造謠」,幾天後,他重用的王立軍卻從重慶溜到成都,投奔「敵對勢力」尋求庇護。這種外人意想不到的「突變」,恰恰是對平西王「敵對勢力論」的反諷。

平西王的權力亢奮,不按理性出牌的放肆和極左的「狂氣」,在官場、商界和知識界招致反感。

典籍《國語》論及「縱惑不疚」以致敗亡,云:「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

平西王之敗走重慶,正是因為縱權而不愧疚;不節制權欲、不按常規行事,必缺少認同者(少族)而樹敵太多(多敵),不能獲得「天助」(胡錦濤和溫家寶一直不去重慶,更未肯定「重慶模式」)。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