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April 2012

預算報告三問

中國之大,每個人享受的公共服務體驗都是個體化的,要瞭解全國一盤棋,還是得看預算報告,可預算報告裡至今還不能明確看到這些。

文/喬小王

2012年3月14日,人大代表投票時間。四個拿出來投票並最終通過的報告中,預算報告前所未有的在「不贊成率」上拔得頭籌——2291張贊成票,438張反對票,再加上195張棄權票,不贊成的比例高達兩成多。去年的反對票是362張,前年更少一點,是317張。

粗覽代表委員們的文字建議、會上發言、會下採訪,質疑聲音最大的,是財政收入的大規模增長和超收。

為什麼要多收三五斗?

根據新華社公佈的《關於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去年全國財政實際收入10.3萬億,增幅24.8%,可是去年的GDP增幅才9.2%;而且,去年年初做預算時,預計的財收增幅只有9.2%,結果是實際額外增幅高達15.6%。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多收了不止三五斗」。

為什麼?在3月6日的財政部新聞發佈會上,部長謝旭人花了最長的時間來回應鳳凰衛視記者提出的這個疑問。

謝旭人的第一個解釋是,口徑調整了,很多預算外資金今年放到預算內管理了。不過部長本人也做了簡單的計算,去掉這個因素後,增幅仍然有20%左右。

第二個解釋聽起來似乎更有力一些,就是財政收入裡最大頭的稅收是按現價計算的,而GDP是按不變價、即多年以前的價格相比較來計算的。「按現價計算的話,去年中國GDP增幅應該是17.4%,跟財政收入增長基本上比較接近了。」

但即便如此,為什麼每年做預算時,財政收入的增長都跟GDP保持著高度一致,第二年公佈預算的執行結果時又都是大幅超過GDP增幅呢?既然如此,做預算的意義何在?

十多年的老問題了,今年被政協委員、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率先通過提案捅了出來:十年來,財政實際收入年年大幅超過年初預算,還年年增速高出GDP10到20個百分點。誰來監督預算的執行?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了嗎?

謝旭人在用大量的財經術語解釋了財政收入大幅度超收後,通俗地告訴大家不要太擔心這事,因為財政收入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財政收入增長以後,通過預算安排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以勞動報酬、以及直接或間接的生產生活補貼等多種形式轉移給了城鄉居民個人。」

真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了嗎?答案是:也許做到了,可惜我們不知道。

因為中國之大,每個人享受的公共服務體驗都是個體化的,要瞭解全國一盤棋,還是得看預算報告,可預算報告裏至今還不能明確看到這些。

據公共預算專家吳君亮介紹,一部完整的預算應該有三部帳,分別是預算收入帳,預算支出功能分類帳,以及預算支出經濟分類帳,習慣的稱為1號帳本、2號帳本、3號帳本。

其中的3號帳本是按支出的經濟性質和資金的具體用途設置的,這本帳用於記載公民轉移給政府管理的財富究竟花在了什麼地方。

各種民生類的支出,2號帳本裏都有體現,比如教育。但這只是一個大的功能分類,無法看出教育支出裏,多少是直接用在了義務教育等直接用之於民的地方,多少是行政開支、項目建設費用等非直接民生支出,這些要從3號帳本裏才能看出來。

再舉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大家特別關心的「三公消費」,從這個帳本裏就能看出來,包括「商品和服務支出」類下的17款「公務接待費」、12款「因公出國費用」、31款「公務車運行維護費」等。

至今,即便在需要人大代表審議的詳細版預算報告中,仍然沒有對3號賬本的任何介紹。

何時才能根除「跑部錢進」?

10.3萬億,具體花在什麼用途上不知道,誰在決定怎麼花,倒是大概清楚的。這裏面同樣存在問題。

現如今,總盤子的一半是地方政府收入,地方怎麼花、花的好不好,留待地方兩會時審視,暫且不表。單看中央財政收入,三分之一是中央直接花出去,用於國防、外交、公共安全還有各項事務中必須中央支出的;剩下三分之二,按照地區發展狀況轉移支付下去,以調節經濟發展失衡。窮得地方多拿,富的地方少拿。

這三分之二的轉移支付,大約一半是一般性轉移支付,另一半是專項轉移支付。前者是用地區經濟發展係數帶入公式算出來的,相對固定;後者則是按項目來下發,審批權力握在各個部委手中。

還是用教育支出來簡單解釋一下,部屬重點大學拿到一般性轉移支付後,可以自主決定花在哪裡;而專項轉移支付,就得去教育部遊說。

說白了,專項轉移支付的存在,有合理和必要性,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了十幾年的「跑部錢進」的根源。地方向中央一條一條報項目,中央又向地方一級一級分財力。這種制度不僅行政運行成本高,還會滋生腐敗,是對政府可用財力的惡性消耗。

大家一定還記得,2008年底中央決定4萬億救市之後,國家發改委所在的北京三里河,賓館客滿為患、複印店人頭攢動的情景,正是專項轉移支付導致「跑部錢進」的一次小高潮。

今年兩會,廣東代表團的意見尤其大,從官員到基層代表,上上下下都在批分稅制,都在向中央要財權。覺得中央給廣東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太少,專項轉移支付拼得又是跑部能力。

「中央尤其是部委的財權太大了,既然是下面在辦事,財權就得更多的留給下面。」廣東團一位卸任官員的話說得就很直接。近兩年來,中央一直在增加公共服務的支出,這是好事,但對東部發達地區來說,大頭還是地方出,土地財政又遇到了困難,壓力很大。

怎麼辦?幾乎所有財稅專家都認同,改革現行財稅制度的最迫切之一,就是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減少專項的比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溫家寶也提出這是財稅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但是「為什麼提出要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卻一直提不高?」前任廣東省長黃華華發現變化並不大,在小組發言時提出質疑。

從近幾年的預算報告來看,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確實在下降,儘管有點緩慢,從2008年的占比53%下降到今年的47%。但細讀詳細版的2012年預算報告,又會發現,有那麼一小部分專項轉移支付,被調入了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科目裏去。不得不問,這個現行財稅體制痼疾的修正,何時可期?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