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September 2018

中國遊客被瑞典酒店驅逐如何演變為一場外交事件

9月初,一名中國遊客和父母在瑞典因入住問題與酒店發生糾紛。該遊客指,酒店報警後趕到的瑞典警察態度粗暴,最終將他們扔在「幾十公里之外的一座墳場」,該事件經中國官媒報道後引發激烈討論,成為近期中文社交媒體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繼9月14日針對在瑞典的中國公民發佈安全提醒並向瑞典政府「提出嚴正交涉」後,中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兩次接受當地媒體採訪,強調中國遊客「遭到了瑞典警察粗暴」。中國外交部周一(9月17日)表態稱,瑞典警方至今並未回應中國使館有關見面溝通情況的要求,不符合外交慣例和國際通行做法,要求瑞方徹查該事件。

瑞典方面,專訪了桂從友的當地媒體《晚報》本周報道稱,負責調查該事的檢察官決定不再就此事進行調查。但一天後中國媒體「澎湃新聞」稱,瑞典檢方已將中國大使的投訴視為「上訴」,交由更高級別的檢察官進行評估。

圍繞這起消費糾紛細節的爭議目前尚未有最終定論。但站位不同的評論和觀點已日趨火爆,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中國官媒緊跟中國外交部的措辭,指責瑞典警方粗暴執法,瑞典相關酒店缺乏人文關懷。與此同時,中國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來自網民和公眾的海量批評。前所未有地,中國網友紛紛留言和發帖,指責幾位中國遊客「一哭二鬧三上吊」,「丟人」, 「不文明」, 認為有故意佔便宜和上演中國式「碰瓷」之嫌。

有學者指出,中國使館和官媒因一次遊客糾紛密集發聲且表態強硬,是國內「戰狼式」宣傳後,駐外機構不得不做的「政治正確」。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事件是中方不滿近期達賴喇嘛訪問瑞典而借題發揮。更有網民執著搜索還原此次事件輿論在網絡上發展和發酵的脈絡,質疑這是一場中國官媒設計的針對瑞典政府的「網絡洩憤」。

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發出安全提醒後不到一天,一貫持強硬民族主義立場的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於上周六(9月15日)率先報道稱,中國遊客曾先生和父母9月2日凌晨抵達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青年旅店,但由於預訂的入住時間是當2日當天午間,當時已無空房,曾先生認為父母身體不好,便希望旅店能允許其在大堂過夜。

《中國日報》周一報道了更多細節,文章稱,旅店最初同意曾先生一家在大堂休息,但曾先生在外出尋找周圍是否有酒店可以入住時,在路上遇到一位同樣沒有找到酒店的中國女留學生。由於室外氣溫較低,曾先生帶她一起回到旅店取暖,前台服務人員隨後命令他們立即離開。帶人回酒店這一細節後來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

曾先生對《環球時報》說,旅店不久後便叫來警察。警察將其父母強行從座位上拖出旅館,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父親當場發病。他們隨後被帶上警車,警方威脅將其「送到森林和野獸一起」。近半小時後,三人被扔在「市區幾十公里之外」的林地公墓(Skogskyrkogården)。

然而,瑞典《晚報》(Aftonbladet)報道稱,警方是將三人送到了「距離旅店7公里之外的林地公墓地鐵站」。BBC中文記者查證,林地公墓距離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中央車站車程大約7公里,且附近的確有一個同名的地鐵站。

報道中國多年的瑞典自由記者尤伊·奧爾森(Jojje Olsson)對BBC中文表示,林地公墓是斯德哥爾摩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也被收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爭議焦點

事發後,瑞典駐華使館官方微博評論區幾乎被「攻陷」,很多中國網友指責,瑞典警方將老人丟在墓地旁非常不人道,甚至有「種族歧視」的因素。

前媒體人王志安發文稱,「對於一個已經付費訂過客房的客人,你可以拒絶不合理的要求,但也應該盡量幫助他們克服現實中面臨的困難,至少不該如此簡單粗暴地處理」。

然而,在《晚報》周六晚間公布一段疑似由目擊者拍攝的視頻後,輿論開始反轉,一些網友質疑該男子缺乏規則意識、「強行碰瓷」。

在新公布的視頻中,疑似曾先生的男子先用英語大聲喊道「這是在殺人,這就是瑞典警察!」,但當警察試圖抓住他的手時,他用一種誇張的姿勢緩慢趴倒,並放聲大哭。他的母親也在一旁大喊「救命」。

「中國一家人跑去瑞典,為了省錢少定(訂)一晚提前到達酒店,酒店按照規定不允許入住,這家人就開始了在國內的套路,一副你酒店必須把消費者當上帝,必須給我安排住宿,」一名微博網友說。

負責處理該事的瑞典檢察官馬茨·耶裏松(Mats Ericsson)周一在接受《晚報》採訪時表示,涉事警察將三名遊客帶到數公里外的地方並沒有錯,「這是一個標凖和常見的做法」。

BBC中文記者查閲發現,在瑞典警察局官網「警察的權力」一欄中,瑞典警方寫道,如果有人危及公共秩序,他們有權對其「驅逐」或「帶離」。

「戰狼式外交」抬頭?

據中國媒體報道,事發後,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對此「深感震驚和憤慨」,中國外交部和大使館已多次向瑞典政府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瑞典方面立即對此事件進行徹查,中國使館還向赴瑞典旅遊的中國公民發佈安全提醒。

很多網民注意到, 中國大使館安全提醒的發佈時間為周五(9月14日),而《環球時報》那篇引發眾議的報道則於周六凌晨首發於其官網,標題為《中國遊客遭瑞典警方粗暴對待,一家三口被扔墳場,外交部嚴正交涉!》

隨即,中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在周日和周一連續接受瑞典媒體《晚報》、《快報》(Expressen)的採訪。在採訪中他對瑞典記者表示,即使這3名中國遊客的行為有不足或瑕疵之處,都不能構成瑞典警察這樣粗暴對待他們的理由。「我們不是要尊重人權嗎?我們不是要講人權嗎?」

針對這起已經成為外交事件的旅遊糾紛,政治學者喬木對BBC中文分析稱,中國使館和官媒積極介入的態度,表現出中國國力上升與民族主義情緒抬頭,以及對電影《戰狼2》的大規模宣傳後,駐外機構在壓力下的一種「政治正確」。

「如前段時間日本颱風,中國政府也是主動派車接被困遊客,這已成為一種收獲民意的方式。在中國這種體制下,一個非常小的個案也能上升到這種高度,」喬木說。

借題發揮?
瑞典是首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但自桂敏海事件以來,兩國的關係出現裂縫。

2015年10月,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瑞典籍書商桂敏海在泰國失蹤,近兩個月後,他出現在中國央視的熒幕上「認罪」。2018年初,出獄後的桂敏海在火車上再次被中國當局帶走,瑞典政府隨即召喚了中國大使。2月,中國官媒刊發了關於該事件的「真相調查」,文中指責瑞典當局出於政治目的「炒作」該案。

此外,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上周三(9月12日)到訪瑞典馬爾默(Malmö)參加一場公開演說,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學者斯萬特·卡爾森(Svante Karlsson)對BBC中文表示,中國當局對此次事件表現得非常敏感,或許與達賴喇嘛的訪問有關。

達賴訪問翌日,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發表談話稱,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官方人士同達賴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希望瑞典某些人能夠「認清他的反華分裂本質,不要被他蒙蔽和利用」。

喬木認為,中國每次對達賴喇嘛所謂的「竄訪」都非常關注,但直接抗議並未有太多實質效果,達賴喇嘛外訪還是經常出現。中國或借此事件「小題大做」,以對瑞方表達不滿。

「就像以前挪威因為頒給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中國對他們的三文魚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查。只不過那個是經濟壓力,這次是輿論壓力,」喬木說。

但談及中瑞兩國未來前景,斯萬特·卡爾森表示樂觀。他認為,中瑞兩國關係雖然暫時遇到問題,但不會是一個長期過程。「因為相比之下,中國對於瑞典更加重要。」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557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