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6 September 2018

劉細良:【讀書好】美帝的歷史考察

最近香港人最熱門的時事話題,首推中美貿易戰,這場被稱為史詩式的貿易戰爭,被視為世界兩大強權的新冷戰時代開始。為了做時事評論節目,我最近一直重新閱讀中美關係史的作品,昔日在大學念書的書單,必定收錄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鄒讜的作品《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0》,此書最大的啟發,是闡述了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左搖右擺,最後失掉了中國。

虛偽的美國

美國在清末民國時代的形象,十分正面,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建立世界和平的「十四點原則」,支持民族獨立自主,中國知識分子一度視威爾遜為救世主。但美國的問題是當時並非世界霸權,有一種「小國」心態,二戰前意圖在歐亞紛爭不斷中保持遺世獨立,保持中立不參戰,對日本侵略中國袖手旁觀。此舉令中國人對美國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轉變。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才正式對日宣戰。1942年總統羅斯福有了「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戰略構想,邀請蔣介石參加會議。

鄒讜指這是羅斯福的「陰謀」,希望中國一方面拖住日本,靜候打敗希特拉之後,以中國作基地出兵收拾日本。如果美國政策可以堅持下去,就不會有今天中美對抗。但美國傳媒對蔣介石十分嚴苛,認為他是腐敗的獨裁者,天真的美國人反而相信去延安考察的美軍觀察團,報告指延安是中國未來希望。美國政府在關鍵時刻阻止了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東北的軍事行動,放生了中共,完全錯估了中共的狡猾欺詐。到了1949年解放之後中美斷交,毛澤東送上文章《別了,司徒雷登》寸爆美國。

韓戰是中美之間爆發的正面戰爭,但隨後中蘇決裂,開啟了雙方「戰略夥伴關係」聯手對付蘇聯,這造就了1972年尼克遜訪華,中美建交重返聯合國。美國的搖擺,用今天術語來說叫做「左膠誤國」,在道德、價值理念與利益、戰略考量之間游移不定。


誠懇的美國

中美關係除了外交之外,另一研究方式是兩國民間的互動,是近十年來正興起的「國際史」研究方向。國際史不止於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還包括政府或非政府、群體或個人之間的互動。徐國琦教授的《中國人與美國人》是值得大家一讀的作品,因為這本非典型的外交史著作,可以令大家對中美關係有更立體的認識。《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以人物為中心,全書第一個中美交往重要人物叫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是清末美國林肯總統委任的駐華公使,他故事奇特之處是既曾代表美國駐華,也曾代表中國,恭親王推舉蒲安臣為代表清政府的使團,出訪歐美,他代表清政府與美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承認中國是一個平等的國家,反對一切割讓中國領土的要求。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書中的人物還有大清留美幼童計劃,光緒時代第一個赴美國哈佛大學任教中文的華人學者戈鯤化,是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奠基者。書中介紹美國學者杜威來華經過,他對民國知識分子的影響。今天中共以體育運動金牌來爭取民心,而華人現代體育活動是源自基督教青年會YMCA北美分會於清末在上海的推動。

徐教授的作品,令大家看到美國並非是帝國主義,中美之間所有的共同經歷,也非只有國家利益及地緣政治爭霸。撫今追昔,今天學術、文化交流,也沾上了政治滲透統戰工作,如董建華基金捐助的大學研究單位,孔子學院則因其政治色彩而陸續被關閉。

由《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所見,中美何止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倒退。


劉細良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8/09/20180831_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