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
BBC中文網記者 台北報道
2015年 7月 20日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但是台灣總統馬英九大力推動的紀念活動卻沒有獲得大多數民眾的共鳴。
有網民說,台灣在抗戰期間是「被抗戰的一方」如何能夠紀念「抗戰勝利」。不同的經驗
贊成這種說法的當然是以不滿馬英九的人士為主,不過台灣由於經歷日本時代、國共內戰、隨後的國民政府撤台,因此台北教育大學台灣史教授李筱峰就說,這造就了台灣在抗戰的問題上是「多元經驗」。他說,以抗日而言,或許在中國大陸,抗日作戰是八年的時間,但是台灣從1895年開始到1945年,武裝的、非武裝的抗日行動可以說遺址沒有停過。
不一樣的抗日
李筱峰教授說,1930年代的霧社事件,莫那魯道領導原住民襲擊日本人,而蔣渭水、林獻堂則是通過民主教育和組織政黨爭取權利的方式與日本治台政府對抗。但是在蔣介石執政的年代,執政當局卻是強調在中國大陸的對日作戰,林獻堂差點受到牢獄之災,一樣是鼓勵台灣百姓通過議會制度與日本當局抗爭的畫家陳澄波則是在228事件中遇害。
李筱峰表示,在二戰的時候,台灣的確是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是在日軍的統治之下,但是後來也有曾經在中國戰場作戰的國軍老兵,如果要紀念抗戰,應該是提高高度,紀念戰爭的終止,「不希望再有戰爭,我們希望和平」。
他說,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能只有國民黨抗戰史觀或者共產黨的抗戰史觀、也應該包括台灣的經歷,這才能夠引起台灣百姓的共鳴和響應。
凋零的老兵
台灣馬英九政府相關部門官員們則是告訴我,70年過去,當年就算虛報年齡參軍的小兵,現在都起碼要八九十歲了,這很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最後一次參加紀念活動。我採訪到的數位官員都說,台灣是多元社會,也許這、次的活動不盡理想、不夠全面或者細緻,這些都是可以檢討和改進的。
他們說,但是北京方面偏離了歷史,所以馬英九政府有必要想全世界表明抗日戰爭是在蔣介石的領導之下、「全國軍民前仆後繼」而「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馬英九似乎也是身先士卒,親自做表率,就算是出訪邦交國家途經美國的時候,特別頒發抗戰紀念章給旅美的當年老兵。
但是中國紀念抗日勝利70週年的目的似乎也是和台灣不一樣,如果說台灣爭的是歷史的話語權,那麼北京方面的用意是什麼呢?
(責編:葉靖斯)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7/150720_wwii_taiwan_dil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