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2015年 5月 28日
台灣最近因為"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立法引起的爭議,以及藥品安全問題,再度提醒了人們過去曾被稱為烏托邦健保的日子早已遠去。
對於爭議不斷的醫糾法,一段時間不少醫師及醫護團體通過網絡及媒體表達看法,而從一些醫師同時描述台灣醫療現況來看,表面上仍低價高效的醫療正在一步步質變。台灣在十多年前廣設大學下,醫學院訓練出來的醫師人數理論上來說應穩定增長,但醫師們指出事實上包括外科及婦產科,台灣已面臨著醫師嚴重不足的困境。
醫師行業在台灣一向是普受尊敬的職業,且一直都是學習成績最優秀的拔尖學生才得以進入醫學院,而在經過醫學院訓練後,過去成績最優異學生們的首選科別曾長期是外科。
不過眼下的情況已改觀。雖然醫學院仍是拔尖學生才得以進入,但據醫師們說外科及婦產科等醫療因為具較高風險性,隨時面臨著被控告要求賠償的風險,使得現時醫學院生們畢業後首選科別已變成皮膚科、美容醫療等低風險性專科。
而時不時就發生的家屬因不滿醫療處置或醫療成效毆打急診醫師事件,也使得一些醫學院畢業生視急救醫學為畏途。
由政府部門衛福部主導的醫糾補償法草案理論上即是要解決醫療糾紛的賠償問題,但多個醫師團體批評該草案立法不周,若實施反而將會鼓勵出更多糾紛。
"血汗醫院"
在有關醫療糾紛應該如何建立制度處理的討論中,台灣的醫療質量以及醫護人員的工作勞動條件問題也再度浮現。對於台灣醫護人員的工作要求與勞動條件,一個最具體的形像是幾年前在網上廣傳一名護士吊著靜脈注射點滴工作的照片。有醫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這種狀況在醫護人員間並不罕見。
一些基層醫師將健保制度下醫院經營者對醫護人員的待遇,稱為就像是血汗工廠對待工人那樣的血汗醫院,他們說醫師們被要求超過精神與體能極限工作。
這種基層醫師們的抱怨曾被已是醫院管理高層的資深醫師斥責失去了醫師奉獻精神。但這樣的問題對於接受醫療的一般人來說,並不僅是看一般企業勞資間糾紛那樣事不關己。
有醫師在媒體上指出在他連續工作超過二三十個小時沒有足夠睡眠後,其身心狀態約等於酒醉者。在被問到這種狀況下對病人開刀難道不會有閃失時,這名醫師則苦笑以對。
醫師無論是動手術、診斷甚或開藥任一閃失對病人健康都可能有最嚴重到致命的影響,無疑地要求醫師在這種狀況下工作對降低醫療失誤不會有幫助。爭取醫師勞動條件的團體則說,眼下制度造成醫病雙輸的惡性循環。
在健保制度下台灣醫療質量問題除了醫護面臨人力流失問題外,去年實施的健保總額給付制度也曾被一些醫師批評,形同是鼓勵醫師不要把醫療到一半的重症病人醫好。
藥品問題
而近日開始一一浮上水面的台灣藥品問題,包括了GMP藥廠使用工業原料生產,本應無菌的靜脈注射液含菌感染病人,以及最新爆發的知名胃藥廠因無原料許可證而回收上市藥品等。在這類問題爆前即有醫師提出警告說健保不斷削減藥價,使得醫療質量在表面看不見的地方,也開始劣化。
據放棄外科醫師專業改行作家的劉育志在媒體上形容說,一袋打入病人身體的無菌靜脈注射液,健保制度買價二十多台幣低於市面上一杯冷飲,而買一顆糖果的錢可以用來買十顆藥丸。
被劉育志指出健保用藥僅一毛多台幣的藥丸是使用極為普遍的解熱鎮痛藥品乙⺶氨酚,此一藥品在台灣不需處方也可在藥局購買國外藥廠品牌,其一顆超過十元台幣,而健保買的台廠藥價則僅約百分之一。
雖然理論上來說同樣成份的藥丸應有同樣藥效,且這種巨額價差一種可能性是外國藥廠賺取暴利,但也有在第一線開處方給病人的醫師指出,不同藥廠的同成份藥品有時病人反應藥效不同。
而就像不斷爆發的食安問題中,食品便宜背後有其使用工業原料或地溝油製造等"秘訣"一樣,這些不斷摜低的藥價是否有其"秘訣"也曾被懷疑,而近日爆發的藥安問題,使這樣的懷疑看來並非是杞人憂天。
(責編:歐陽成)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5/05/150528_twletters_med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