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October 2014

《香港獨立媒體》 LINE聊天軟件審查機制升級

(泡泡網報導)多倫多大學的公民實驗室最新發現,兩週以前,聊天軟件LINE在中國加強了其審查方式。研究人員證實,該應用不僅審查的話題增多,而且審查程序採取組合詞形式,讓普通用戶更難察覺到審查。
你想和朋友在LINE上談論中共?隨便你。比較一下外國領導人和獨裁者?沒問題,知無不言吧。除非你在同一條對話信息裡同時提到中共和獨裁,你都沒 法發現LINE新的審查機制。 LINE最近升級了它在中國的審查方​​式,在它那份長長的黑名單裡增加了大約五十個新的敏感詞:用戶可以獨立使用這些詞,但是不能將幾個詞聯合使用。
總比地毯式屏蔽強
在與泡泡網的電話採訪中,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伍仟華表示,Line對敏感詞審查的創新,使得審查更加細微。“如新疆等話題,審查變得更加細緻,與原來的地毯式屏蔽不同。”
他表示,這對當局來說是有利的,“如果你只是隱藏一小部分東西,而不是以前那樣把與某主題相關的所有全都屏蔽掉,那麼會少一些人受到審查制度之擾。 很多人可能都想用一種'合法'的方式來討論新疆那樣的話題,如果把所有相關的東西都屏蔽掉,只會讓這些人更好奇審查制度到底怎麼一回事,以及為什麼會有審 查制度的存在。”
伍仟華說,他認為這種新型的審查制度只會影響一小部分已經知道審查制度存在的人。 LINE上最新的審查詞組之一是“新疆+獨立”。類似的審查技術也已經被植入微博內。
避免史翠珊效應
使用這種新的審查技術,中國當局避免“史翠珊效應”。這是根據美國歌手芭芭拉·史翠珊命名的。 2003年,她起訴了一名攝影師,試圖禁止傳播對方拍到的她在加州馬里布住宅的照片。那場官司最終引來了一場媒體風暴:官司之前只有六個人見過這些照片, 其中兩人還是她的律師,但是官司開始之後,一個月之內已經有42萬人搜索了這些照片。
不過這個效應是挺嚴重的,香港佔中游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史翠珊效應的一個典型的例子:警察為了鎮壓遊行而對幾個學生用了催淚瓦斯之後,激起當地民憤,支持遊行的人數暴漲,接下來的日子裡還出現了大量罷工。
承諾仍在繼續
“公民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已對LINE審查進行了將近一年的研究。他們將程序做了反向工程,發現如果用戶所在地選擇為中國,那麼審查機制就會從一個叫Naver的網站下載一份敏感詞清單。每次清單被更新,他們都會研究新清單和原清單的區別。
公民實驗室的網站上的一份帖子,也向用戶展示瞭如何改變區域設置,從而繞開LINE中國區域的審查。
在公民實驗室關於LINE新審查模式的報告裡,研究人員總結道,新的清單“表明LINE公司對過濾中國用戶關鍵詞的持續承諾,並持續升級其背後的技術。”
儘管如此,伍仟華依然認為, LINE這樣的審查制度比起微信之流的聊天軟件來說,有過之還是不及,尚且難以評斷。 “對LINE來說,我們可以相對簡單地看見他們審查的具體方式。一般來說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用逐個詞來測試應用。我們仍然試圖發現微信的審查機 制。另外,這還取決於你測量的方式:有些軟件可能審查的少一些,但是監視的能力卻很強。這對用戶來說可能更糟糕。”
本文原載與泡泡網民報告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nod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