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2 November 2013

西方媒體在中國:順應“巨蟒”

原文:Western Media In China: Adjusting To The 'Anaconda' (NPR)
作者:Frank Langfitt
日期:2013年11月11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轉載請保留此聲明。***

上週末對在中國的外國媒體來說糟透了。

彭博新聞的職員指控他們的編輯抽起一個調查報告,來避免觸怒共產黨,而路透社則證實,等了八個月,中國官員拒絕向敢言的記者發出簽證。

彭博的職員向《紐約時報》說,報社編輯抽起了揭露一名富商與中國高層官員的家庭成員的財務關係的報導。消息人士說,彭博主編溫克勒(Matthew Winkler)為決定辯解,將之比擬為納粹時代的外國記者為免被趕出德國而自我審查。

溫克勒否認了那些指控,說那篇報導—以及另一篇關於中國高官子女受聘於外資銀行的報導—沒有斃掉。

“你說的不是真的,”溫克勒在發給《紐約時報》的電郵說。

當國家公共廣播(NPR)接觸彭博時,彭博的一名發言人只是說:“我們有很高的編輯標準,那些報導還不能發表。說那些報導因為其他原因不發表是荒謬的。”

然而,《金融時報》把它收到的一封電郵內文刊出。那電郵說,彭博的主編在九月底時對那調查報導顯得積極。

根據《金融時報》,彭博的執行主編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寫道,“這報導很好,你們追踪和解讀那金融控股公司及有關人士的方式使我很敬佩。這是真正的揭露。希望能將之發表”。

對彭博抽起報導的指控看來是首先在一個不可能的地方出現的,一個諷刺性的網上中文視頻。

壹傳媒動畫,一家以嘲笑共產黨的視頻知名的台灣公司為這事製作了一個挖苦的視頻


更大的問題

可是,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一個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智庫—的高級研究員帕克(Emily Parker)說,自我審查的指控遠遠不止這一個案例。

“我想,可能有人會抨擊彭博,說:“真羞恥,他們怎能這樣做?”曾經就中國的自我審查撰文,並剛剛發布了一本關於互聯網和中國,俄羅斯及古巴的社交媒體的著作的帕克說道。“我真的不覺得這是最正面談論這事情的方式,因為我認為,明顯的是,這個現象的規模更大。”

帕克說,各種各類的組織—包括大學,出版社,和好萊塢的製片廠—都受到不能冒犯共產黨的壓力,而它們遏制自己的行為來避免衝突。

帕克說,加州大學的知名中國研究學者林培瑞(Perry Link)在2002年於紐約書評發表的文章把事情說得很清楚。

林培瑞寫道,“近來,中國政府的審查當局不像吃人的老虎,也不像噴火的惡龍,倒像是一條在頭頂吊燈盤繞的巨蟒。”

林培瑞說,那巨蟒不用設置限制,甚至不需要動—它只需要在那裡便足以使人們限制自己的行為。

“所有在它陰影下的人都會做出大大小小的調整,全部都很‘自然而然’的這樣做了。”林培瑞寫道。

對敏感題材的反響

有時候,那巨蟒會出擊。

彭博社和紐約時報去年都發表了獲獎的調查報導,記載了高層官員的家庭成員所控制的超過30億美元的隱形財富。

中國政府怒不可遏。作為回應,它封鎖了兩家公司的網站—使紐約時報損失了數以百萬計的中文新平台廣告收入—又拒絕發出一些簽證。

彭博同樣在其核心業務,即在公司的電腦終端機售賣金融資訊上遭受了損失。

我想,隨著中國的影響力增強,而在那裡有既得利益的人越來越多,獨立發聲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在紐約的亞洲學會(Asia Society)主持美中關係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的記者兼作家斯科勒(Orville Schell)說道。他指出,中國對於那些依靠中國賺錢謀生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斯科勒說,“每一家媒體都必須報導中國才會有人注意。要是它們被排除了—這對記者也一樣—要是你不能採訪,你的整個事業都完了。”



拒發簽證

最新一位被排除了的記者是在北京工作了18年,曾經於新聞周刊(Newsweek)和香港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等多個新聞刊物任職的慕亦仁(Paul Mooney)

今年較早的時候,路透社聘請了曾經就人權,童工,和西藏局勢等敏感話題發表大量報導的慕亦仁。
慕亦仁說,在他向三藩市領事館申請簽證的過程中,中國官員用了一個半小時詢問他。那些官員問他對西藏的看法。他們甚至引述了慕亦仁在一次訪問中說過的話。

最後,慕亦仁憶述,那些官員說,“‘我們希望—如果我們向你批出簽證—我們希望你以後在報導時更加客觀。’對我來說,令人髮指的是,一個政府會向外國記者做這種建議,要我們依據他們想看的方式報導。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不受歡迎。”

中國官員在上星期五—一個正好是中國記者節的日子—通知路透社,不會批出慕亦仁的簽證。他們沒有說原因。 

慕亦仁不是唯一的一個。去年,中國把半島英語新聞的陳嘉韻(Melissa Chan)驅逐出境。陳嘉韻關於有黑監獄之稱的秘密拘留中心和強制墮胎的報導使中國政府尷尬。


慕亦仁認為,他的簽證申請被駁回會影響其他記者。

他們在為下一篇報導出外採訪時都會想到這事,他們會想,假如我寫了一些敏感政治議題的東西,我的簽證能夠續期嗎?”慕亦仁說,“我認為,這會對一些人起了寒蟬效應的作用。”

慕亦仁說,一個解決外國記者在中國所面對壓力的方法在外國政府的手中。根據美國海關及邊防局,在2011年,有超過800個中國人憑國際記者簽證來到美國。

假如美國政府對中國報以同樣的做法,拖延向新華社,中國中央電視台,或是人民日報的職員發出簽證”,慕亦仁說,“我敢肯定,我們在簽證上遇到的所有問題會在一星期內迎刃而解。”

2011年,加州的共和黨議員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提出了一個會有這種效果議案。可是,那議案在國會否決了。慕亦仁說,當他提到那個簽證對等原則(visa reciprocity)的想法時,美國的外交官不想向中國的記者報復。畢竟,這樣做違反了保證新聞自由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