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的问题显然让尊者挠头
|
上午的主讲人是洋喇嘛马修•理卡德(Matthieu Ricard)。马修是尼泊尔加德满都一所藏传佛教寺院的喇嘛,他经常出现在达兰萨拉,因为他从1989年起就兼任达赖喇嘛尊者的法文翻译。他出生于1946年,父亲是已故当代著名法国思想家Jean-Francois Revel,母亲是当代法国抽象主义画家Yahne Le Toumelin,是一位佛教比丘尼。马修本人曾经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cois Jacob,1972年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获得细胞遗传学的博士学位。照他自己的说法,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就开始了毕生的"博士后研究",研究的却是东方佛教。或许是"顺理成章",抑或是"因缘成熟",总之,马修削发为僧,成了一位藏传佛教僧侣。他拜两位著名仁波切为上师,而他的最高上师就是达赖喇嘛尊者。
| 洋喇嘛马修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位法国格西
|
马修高大健壮,一身绛红袈裟,剃着光头,走在达兰萨拉街上,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他也似乎认识所有的人。他说着一口带法语口音的英语,精通藏文,也精通佛教经典。他兴趣广泛,研究佛经、修练打坐之余,还研究地球上动物的迁徙,并出版过专著。他爱好摄影,出版过多部影集,摄影作品被很多西方杂志采用过。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出版过一本哲学著作,书名就叫《和尚与哲学家》;他与一位宇宙学家一同出版过一部有关量子力学和东方哲学的书,还撰写和翻译过其他著作。他把他得到的版税全部用于120多个人道主义项目。他的朋友们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上一次在南印度召开的第26届心灵与生命科学对话会上,我就看到他作为主讲人出席。他是西方人,却是代表东方佛教的一方,讲的全是藏传佛教方面的内容。那一次对话会上,他也有过一次主讲的机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讲完以后,达赖喇嘛尊者称赞了他,说他讲得不错,这位洋喇嘛顿时就像得到老师表扬的小学生一样,激动得满脸通红,握着达赖喇嘛伸出的手,连连低头触额,顶礼致谢。这一次,我注意到,他坐在达赖喇嘛旁边的主讲席上,仍然显得激动而紧张。不过,今天他讲得实在是精彩。
今天马修•理卡德主讲佛教对"欲望"的看法。他首先指出,从佛教角度来看,"欲望"产生于"无知"(ignorance)。"无知"有两方面,一是不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对实在(reality)扭曲的认知。 由无知产生分别心、仇恨、渴望、傲慢、嫉妒等负面情感,这些都是痛苦(suffering)的来源。以佛教观点,"成瘾"是丧失了心灵自由。那么,当人们处于"渴望"这样一种强烈的精神状态时,应当如何应对呢?马修指出3种方式:1. 满足;2. 压制;3. 采用一些更高明的方法。很明显,对欲望的满足或者压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更高明的办法?
作为资深佛教僧侣,马修指出,"渴望"(craving)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阶段,即"之前"、"期间"和"之后",也就是"渴望"产生之前、处于"渴望"这种心理状态之中、"渴望"过去之后。从佛教修练的经验来看,这三种状态都有对治的方法。马修大致介绍了一些佛教里对治负面情绪的办法。这些方法都与观想和分析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觉察"(awareness)。觉察不仅仅是觉察情感的产生、发展、强化的过程,还包括觉察自己对事物的错误认知,而觉察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和加强的。不过,他说,应当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训练方法,有些方法比较精深,不适合初学者。
马修讲完后,有人问他,这些佛教中的心理训练方法是否有可能从佛教中"剥离"出来,应用于非佛教信仰者?在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佛教僧侣们那样,花很多时间来打坐冥想,这些训练方法是否能让成瘾者受益?科学家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尊者和有冥想经验的科学家们都认为,佛教中针对各种负面情感的对治方法完全可以从宗教中剥离,用于大众,这也与达赖喇嘛尊者近年来提倡的世俗伦理观念相符。
下午,西方文化传统出场,讲的是基督教传统中的冥想和修行,这一传统是怎样应对欲望和渴望。主讲人是美国艾莫瑞大学的宗教学教授温迪•法雷博士。
温迪•法雷教授的研究重点是西方早期基督教的女神学家,宗教对话,神学经典文本,当代伦理问题,以及基督教中的冥想修行实践。她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在她的著作中,她不把上帝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将上帝作为一种慈悲的象征。她从人间的"苦难"(suffering)而不是从人的"原罪"(sin)来解释善恶问题。她的著作还涉及了宗教中的伦理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冥想修行问题,民间传统,宗教间对话问题等等。
| 温迪·法雷教授与达赖喇嘛尊者在艾莫利大学 |
今天下午的演讲一开始,温迪•法雷教授引用公元四世纪到七世纪基督教沙漠修行派,以及十二世纪贝干诺派世俗修行者留下的诗句和格言,介绍早期基督教对人类欲望的诠释。早期基督教的冥想修行者认识到,人类欲望可以区分出健康的欲望和扭曲、病态的欲望。当欲望呈现出不健康的形式时,就成为一种"渴求",这是一种类似成瘾的精神状态。"自我"(Ego)在焦虑与渴望的驱使下,把世界看成是一种能够得救的承诺。利用外部世界来满足欲望,将导致自我毁灭。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虚荣、焦虑、色欲等,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灵。早期基督教传统提出,人们可以通过反观自心、打坐冥想、慈悲善行等方式来医治病态的欲望。
在她讲述过程中,达赖喇嘛尊者数次插言,指出佛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在理解"欲望"和应对负面情感的相近之处。
温迪•法雷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清晰严谨而富有激情。她一边用诗一般的话语解说,一边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张张照片。在场的人,无论是欧美来的科学家、旁听客人,还是穿着袈裟的西藏喇嘛,全都沉浸在温迪•法雷教授所呈现的基督教传统的宏大心怀和智慧之中。最后,温迪教授说到,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都很善于区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诸如种族的不同、贫富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相比之下,在这方面耶稣却是一个"弱智者",他看不出人类的这些区别,他只看到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们有一样的心灵,肩负着一样的神圣。她说,当我们心怀慈悲的时候,我们心里就都有一个耶稣基督,我们就是基督。最后,她面对达赖喇嘛,神情庄重地说,"我想说一声感谢,感谢我们传统中的所有修行者,感谢基督教和东方佛教今天的这次谈话!"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达赖喇嘛尊者和著名天主教灵修士托马斯•梅顿合影的黑白照片。
这是一张1968年的照片。45年前,来自美国肯塔基州天主教修道院的修士托马斯•梅顿来到达兰萨拉,和流亡中的年轻达赖喇嘛谈了三天。这是西方天主教传统和东方藏传佛教传统的第一次对话。遗憾的是,这次谈话后不久,梅顿在泰国不幸触电身亡,但是他和达赖喇嘛一起开始的对话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延续到今天的会场上。
达赖喇嘛看着这张照片,久久不语。可以看出,尊者看到这张照片时,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起今年一月,我在新德里采访尊者时,他详细地告诉我他与托马斯•梅顿的谈话。他告诉我,托马斯•梅顿是将他引入天主教的第一人。
最后,尊者说:"从这张照片看,我那时候可比现在年轻多了。"全场顿时爆发出一片笑声。尊者又说:"这是提醒我们世事无常。"他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此刻,我相信在场所有人心里都会感受到一种庄重的历史感。今天,在尊者居所的会场上,我们正在见证着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的对话,见证着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十五年后,达赖喇嘛尊者与托马斯•梅顿在达兰萨拉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重逢了。
|
from 西藏:另一种真实 http://bloodundersnow.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