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結論是:香港人,其實,你已經死了!
正文:
之一
近日,大家都在談進擊的巨人,而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劇情「很香港」。
然而,我對於這種源自浪漫主義的穿鑿附會甚有保留。
因為我知道,香港人並不真正明白日本熱血動漫的大和魂精神。
首先,熱血漫畫中的主角,即使出身如何低微,也有「被上天選取」(the chosen one)的自覺。
亦由於這種自覺,劇情才可以發展,主角才會成為主角。
可惜的是,香港人愈來愈不相信自己可以擔當主角。
「沒有阿爺,我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
「還爭什麼,我們又怎可能挑戰財大氣粗的阿爺?」
我知道,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從來也不算什麼,而歷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故事之所以吸引,正正在於它們的罕有。但問題是,假如我們連當主角的欲望,和信心也失去的時候,我們還憑什麼去當主角?
主角就是主角,即使我們只能佔領漫畫中的一格,還是動畫中的一秒。
認定自己無能力對抗巨人的朋友們,我明白你的自知之明,但也請你不要再花心神去看熱血動漫了。何不乾脆直接去看巨人之進擊,欣賞真正的主角如何破壞一個城市?
之二
香港的失陷,由味蕾開始。
正如梁文道在多篇飲食文章中所言,每個不同的地方,總有當地人獨特的口味,例如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或泰北菜的清爽醒胃,而事實上,各地的飲食習慣正好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乃至其社會文化特色。
眾所周知,香港人雖以美食天堂名號行走江湖多年,亦常以無國界多元化形象示人,但無可否認,當我們認真的分析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並嘗試究其老味,你大致會發現香港人根深柢固的文化其實是源自廣東嶺南一帶。
受 英國殖民統治多年,也許令港人的食制滲入不少西洋特色:奶茶咖啡鴛鴦蛋撻西多早午快特常餐ABC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港人成長,而以多元文化國際都會自傲的 香港人更不時將刺身泡菜咖哩漢堡薄餅等各國美食放在餐桌上,但我們口中唸唸有詞的四大國粹:粥粉麵飯,其實主要流行於南中國。港式食物四大金剛,即及第 粥、魚蛋河、牛腩麵、燒味飯,乃至點心、鹵味等心靈食物(comfort food)基本上全部脫胎自廣東嶺南文化。
簡而言之,縱使港人貪新厭舊,但我們的文化,仍然根深蒂固。
可惜,這一切,隨著內地自由行旅客無節制的侵入,已然改變。
請不要誤會!這裡彈的,不是老掉大牙的天價舖租對食店經營之影響,或地舖可供選購的只剩下名牌衣服珠寶金飾花妝品或成藥,香港人要在旺區找東西吃,必須上樓等一類老調。我想說的,是切切實實的口味改變。
更不要以為我說的是食店為了討好大陸客而被迫遷就口味。由酸辣粉到重慶燒到麻辣雞煲,一浪又一浪的大陸風湧至,對於香港人而言,其實並不罕見。見證過蘭桂芳蘇豪發展的港人,踏足過金巴利韓國街九龍城小泰國的港人,對於類似之一時風尚亦不會大驚小怪。
事 實上,對於港式飲食文化而言,內地自由行旅客帶來的最大衝擊,正是源於他們對本地飲食文化的一無所知及毫無興趣。本來,飲食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作為旅客, 為了了解當地文化,或多或少也會將飲食的過程,視作遊歷的一部分。於是,我們會到曼谷或台北掃街,也會為了一嘗當地佳餚,專誠的前往塔斯曼尼亞或加泰隆尼 亞。
可惜的是,在不少大陸客心目中,香港的吸引力只限於購物天堂而已,什麼美食之都根本就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力。在血拼者的眼中,大商場內「美食廣場」一頓十五至三十分鐘的套餐已經十分奢侈。
莫怪食店負責人短視,當你發現,你用心細作食材所賺的竟不及隔壁一味夠快的那廝,退一萬步只求掌聲也收不到,你的心會在想什麼?
而當旺區名店老舖也走上快餐化的絕路,環頭環尾錙銖必較的小舖面對各項困難又怎能獨善其身?
各位朋友,你還記得上次吃到對味的魚腩粥,或燒味飯是什麼時候嗎?
之三
上星期,阿花在港鐵看見一個有趣的畫面。
一對洋人母子在港鐵上練習普通話。可愛的小男孩,鏗鏘的朗讀聲,引起了乘客的關注。
及後,兩位婆婆上車,洋人母親和另一港人讓座,而小男孩則坐在兩位婆婆中間。
小男孩以流利普通話向婆婆問好,只懂廣東話的婆婆則笑瞇瞇的猛讚男孩「好乖好聽話」。
眾人雞同鴨講了數個站,洋人母子下車,臨走前一記飛吻,俘虜了全車乘客。
當阿花和我談及這件事時,我只能羨慕不已。事關我最近最深刻的港鐵故事,是在美孚站連續被兩架手推車輾過,而我當時的心只想效法戰狼300的尼奧雷達王,一腳將他踢落路軌,然後大叫:「This is Hong Kong!!」
之四
老讀者可能以為我變了,事關在年多前,我才寫過不要當HATE CRIME的幫凶和如何在蝗禍中自處。
事隔不過一年多,為何突然滿腹牢騷?
首先,我必須承認,生活上的更多接觸,令我有更多反思。
舉一個例子,我曾經看見一個國內爸爸,在狹小的大有商場男洗手間內,抱著他的女兒在洗手盤上撒尿。
當我正想開口時,他一臉歉意的跟我說「對不起對不起」「小孩憋不住」,還不停試圖用水洗那全場唯一一個洗手盤。
我承認,當時的我,甚至今天想起此事的我,真的十分矛盾。
尤其當我步出洗手間,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大包小包開開心心的在購物之時。
而在矛盾之中,我一直苦思問題源頭及出路--到底應該接納包容,還是「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透過教育反過來影響他們?抑或應該一如近年急速膨漲的某些「本土派人士」觀點,一律以勇武待之?
老實說,目前我仍未想到最佳答案,但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特區政府的長期不作為,正是禍端之一,而顧全大陸的梁振英上台,更令問題日趨惡化。
之五
中港矛盾,國教風波和政改爭拗,凡此種種,都是同一回事。
早年在如何管治難以管治的地方已經言明,坊間此有關論調的學者高人亦多,可惜在上位者往往不明白忠言逆耳之意義。
當蛋頭學者也被迫離開,一幅老土之極的「雞蛋對高牆」圖,自然高高懸起。
高牆一方,為保位置,自是動彈不得。可惜的是,雞蛋一方,面對牆內極其龐大又邪惡的歹角,及其嘍囉,竟吵翻了天。
這正好說明香港人之該死!
回應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之所以仍未被滅絕,正是因為當中有人具有主角意識,但問題是,當大家也想當主角,衝突自所難免。
也許你見過熱血漫畫中的主角們有不同立場,甚至互相爭執,但大前提是,主角們最終還是能夠冰釋前嫌,以抗敵為重。
有人形容民眾運動是元氣玉,(註:鄙人在2005年<帝國.和平.戰>一文http://tommyjonk.xanga.com/409050174/item/ 亦曾用過這比喻),於是問題便來了--到底該由誰使出元氣玉?
香港是福地,因為每年六四七一,我們又可以聚集在一起成為元氣玉。反國教的故事,更告訴我們,香港人的能量可以有多大。
然而,善集元氣玉,卻不懂使用,正是香港社會慢性死亡的成因之一。
傳統泛民不可信,迂腐學者太窮酸,新晉本土又是否有能力取而代之?事實上,他們當中有人論述完備,有人口舌便給,有人動員力強,但為何他們卻一直無法打動更多人?單是傳媒、民主、建制同時打壓的說法,又是否可以解釋一切?
小結:
身為香港人,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做?
這個問題,和那嘩眾取寵的標題一樣,看似灰暗,其實不然。
不爭的事實是,在目前的情勢下,我們唯一可以做的,還是自力救濟!為了阻慢死亡的速度,我們必須保持活力,繼續上街發聲!!!
如果我們連這樣簡單的也做不到,我們的死,又與人何尤?
from The Hong Kong Originals http://www.hkoriginals.hk/%e9%a6%99%e6%b8%af%e4%ba%ba%ef%bc%8c%e4%bd%a0%e7%9c%9f%e7%9a%84%e4%b8%8d%e8%a9%b2%e6%ad%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