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8 July 2013

林忌:世襲貧窮 (蘋果論壇)

刊於 2013 年 7 月 12 日蘋果日報論壇版

一些傳統中學名校轉作直資,引起社會爭議,學生冒雨反對的圖片扣動人心。反對直資的理由,主要有三:(一)學費貴,變相令低收入家庭無法入讀;(二)製造跨代階級世襲,阻礙社會階級流動;(三)追求精英制,違反「有教無類」的理想。

反對直資的道理,套用在大學學位分配,亦同樣適用,香港年輕人入讀本地大學的比率只佔18%,是亞洲四小龍之中最低,更落後於全球的發達地區,結果就是大量符合入讀大學要求的學生,被本地大學拒於門外,而改到主要為英美加澳紐等海外升學;海外留學的學費更貴,令低收入家庭更加無法入讀,更加製造跨代階級世襲,因為窮人入讀大學的比率,遠低於負擔得起海外升學的家庭;大學放棄一些合乎讀大學資格的學生,令他們只因為貧窮,連入讀大學的機會都失去,不是更有違教育理想嗎?

中學之所以走上直資的道路,就是一些學校追求學校本身的自由和彈性。舉例說,因為派位收生由五改三,令中學收生的平均質素下跌,令名校質素下跌,於是名校為追求排名,為追求學校自身的提升,因此希望轉直資制,去追求更多的教學資源;這道理有錯嗎?這些言論和大學不是很相似嗎?大學不斷以學生質素為理由,去收取大陸學生入讀,1997年的聯招收生有14500個位,如今只餘下11600多個左右,餘下的「非聯招」收生,就是直資以及國際學校等,以海外考試如IB等爭奪;在大學學位的分配上,大學已經製造了階級的分別,即考海外試及海外讀書的「非聯招」一條龍,普通人本地中學的聯招則另一條龍,因此如果反對直資,為何卻對非聯招收生大幅增加不置一詞?

事實上1997年後大學是增加了大學學位,卻不是給予本地人入讀,而是收取了非本地生,絕大多數為大陸學生;以中文大學為例,本年度的大陸學生比率,佔了本科生的16%;這些多出來的學位,原本可以用作補充聯招學位的減少,如今為何卻要拒本地生於門外,去收取大陸學生呢?

大陸生收取每年10萬元左右的學費,和美國那些Ivy League名校所收取每年兩百萬的學費完全不同,根本不足以負擔香港政府於每名大學生身上花的每年25萬元成本,遑論如中大醫學院收取的10名大陸醫科生,政府於每人身上的補貼高達300萬成本了。政府付出大量補貼,最終這些人卻不一定留在香港工作,變相是付款為他人作嫁衣裳,那麼為何相同的學位,不給予符合大學入讀資格的本地生呢?為何同樣成績的人,在香港被拒於門外,卻可以去海外升學?道理就和反直資一樣,是製造世襲貧窮!

林忌
時事評論員

from 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 http://plastichk.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