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April 2012

何順文、李元莎:內銀盈利高企的迷思

信報財經新聞 28-4-2012

近期內地各大銀行的經營資料漸次披露,高額的經營利潤再次吸引市場的目光,並引發起不少爭論。

內地當下經濟疲軟,實體經濟部門利潤水平下降,前景堪憂,銀行業超高的利潤水平和龐大的利潤總額,招致諸多關於行業壟斷、利差保護,以及亂收費等的批評與指摘。

在 內地銀行進入高度管制、銀行業高度依賴利差收入的情況下,存貸款利率的管制是銀行暴利的基礎。但是,利差管制和行業准入限制早就存在,特別是最近幾年,隨 着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這種保護的力度事實上在不斷下降。由此來看,解釋內地銀行業在短短幾年內利潤暴增,還需要對背後原因展開更全面的考察。

資產規模六年翻三倍

據銀監會近期公布的資料,截至2011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達到1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0年增長19%;全年累計淨利潤10412億元,較2010年增長16%;資產利潤率1.3%;股本回報率(ROE)20.4%。銀行業經營業績增長繼續強勁。

自股份制改造完成後,中國銀行業一直都維持着快速增長的勢頭。至2005年年底,銀行業總資產規模37萬億元,至2011年年底,規模增長至113萬億元,六年間翻了三倍有多,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20%,在2009年更是達到26%。

同時,銀行業淨利潤也從2005年的185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12億元,增長4.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9%。其中,2006、2007、2008及2010年的增速都在30%以上。

從 資本利潤率指標ROE來看,從2005年到2010年間,銀行的資本利潤率維持在15%至17.5%之間,2011年則快速上升到20.4%。資產收益率 在2005到2010年間,基本維持在0.9%至1%的水平,2011年上升至1.3%,這說明銀行業的資產收益水平在2011年大幅提升。

在收入結構方面,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佔比逐漸提高,從2005年的17.5%,提高至2011年的19.3%。

與內地其他行業一樣,資產規模擴張是銀行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動力。在過去十多年間,高速的資產規模擴張成為內地銀行業普遍發展的模式。在利差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收入水平與存貸款規模高度相關。銀行只需要維持一定的擴張速度,利潤高速增長便得到保證。

自 2005年以來,銀行資產規模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也為銀行利潤的快速提升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利差空間相對穩定是銀行高利潤的重要保障。在 規模擴張的同時,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水平基本保持穩定,是其利潤高速增長的重要保證,這既與存貸款利率管制有一定的關係。

銀行之利 社會之弊

用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例,自2005年以來,五家銀行的淨利差一直維持在2到3個百分點之間。另外,還有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的影響。例如,收入結構的持續優化、中間業務佔比穩步提升;同時,成本控制能力上升,成本收入比呈穩步下降趨勢等。

內 地銀行業利潤高企之所以遭各界詬病,根本原因在於進入管制和利率管制。銀行之利成為社會之弊,高企的利潤背後是社會福利的喪失。因此,對內地銀行業自身而 言,隨着宏觀經濟減速及信貸規模控制力度減弱,銀行的議價能力及規模擴張衝動都會有所下降,單靠政府管制保持利潤增長將無以為繼。

對於社會整體而言,銀行產業的自我提升,將提高社會效率及帶動社會福利增長。

從中期來看,利用銀行高利潤所創造的良好機遇,有序推進利率巿場化,是社會福利改進之根本。在銀行的高利潤之下,進行利率自由化改革,可引發行業衝擊,汰弱留強。

此外,利率市場化可衍生出行業定價水平,企業融資便利和居民儲蓄利益,將成為推動內地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眾多利益格局調整中,現有巨大的利潤基數,將成為各方利益切分的潤滑劑。

從銀行內部管理而言,增長方式轉型已迫在眉睫。未來資本約束不斷強化,籌資難度愈來愈大,資本損耗型的規模擴張將難以為繼;同時,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及市場競爭的不斷升級,也會導致銀行利差空間收窄。

進一步優化收入結構,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是銀行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李元莎為美國麻省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何順文為澳門大學副校長兼教授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