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自由寫手(包括特約記者、部落客)只能任人宰割嗎?有沒有團結自救的可能?最近,我和許多新聞學界、業界和網路圈朋友討論,越來越強烈地認為:自由寫手唯有成立互助組織,才有可能突破困境、創造生機。
自由寫手互助組織,可以是新聞供應社、傳播公司、職業工會、專業協會,也可以是新型態的媒體,它能夠將各個寫手的力量和資源匯集起來,對外爭取權
利、對內相互提攜。有了互助組織,自由寫手就能以集體力量和媒體協商,爭取較佳的工作條件;也能以群體智慧,實驗新的營運模式和報導形態,為新聞工作探索
新路。
這樣的想法既不獨特、也不新穎,事實上,台灣早就有許多新聞傳播團隊,在實驗新的組織策略、營運模式、報導形態,他們以集體力量、群體智慧探索出的傳播新路,很值得自由寫手參考、效法。
首先,互助組織可以是職業工會。二○○六年,台灣紀錄片編導、攝影、剪接、配樂、策展等專業人員,共同成立紀錄片工會來保障勞動權利、提升專業水準、促進產業發展;自由寫手如能組織工會,對工作權益和專業發展必有助益。
其次,互助組織可以是另類經紀公司。自由寫手通常不習慣談錢、不善於討價還價,因此在協商稿費時總是吃虧;相關領域的自由寫手若能組織起來,集資聘僱專業經紀人(或由擅長協商的寫手兼任),由經紀人代表他們和傳統媒體(也可能是出版社)打交道,不僅可以爭取較佳的報酬,還可能拓展出更多寫作、發表、出版機會。
第三,互助組織可以是專業新聞供應社。這幾年,氣象專家任立渝成立工作室、彭啟明設立公司,提供客製化的氣象資訊給媒體、企業和個人使用,名利雙收;各個領域的自由寫手----如科技、財經、旅遊、體育、美食----若能找到各自的利基,像氣象專家一樣供稿給有需要的媒體、企業、政府、民間組織和個人,就可能找到活路。
第四,互助組織也可以是另類媒體。例如《天母合眾國》等新社區媒體、《苦勞網》和《環境資訊中心》等獨立媒體、《全球之聲》和《癮科技》等網摘媒體。
《天母合眾國》由資深環保記者方儉創辦,包括部落格和雜誌,雜誌每期發行一萬五千本,免費贈閱,內容大約五十%是商家介紹和廣告,五十%是社區營造訊息和專題報導。它由合眾國文化公司經營,但這家公司是由天母居民共同出資成立的,盈餘投入社區發展之用;它報導商家活動,但也協助商家籌組商會,發展特色商圈。它嘗試發展一種兼顧報導與參與、商業與公益的社區媒體營運模式,最近入圍金鼎獎最佳新雜誌獎,未來計畫進入其他社區創辦新媒體。
《苦勞網》創立於一九九七年、《環境資訊中心》創立於二○○○年,是台灣老牌網路獨立媒體。它們理想色彩濃厚,核心成員願意低薪工作,許多志工更願免費奉獻,報導質量相當穩定;《苦勞網》曾獲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環境資訊中心》曾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它們以協會形態運作,藉由開放小額捐款、協助其他組織架站、接受獎助補助等方式來維持營運,屹立十來年,走出一條雖不寬裕但能維生的報導之路。
《全球之聲》和《癮科技》則是網路文摘型媒體。《全球之聲》是哈佛法學院贊助成立的非營利媒體,全球各地有多個編輯負責尋找、追蹤當地重大議題的網路對話,然後摘錄對話要點,綜合寫成導讀文章;《癮科技》則是美國線上(AOL)旗下的商業網站,由編輯大量閱讀網路上的科技產品情報,快速寫成短文引介。兩個媒體性質雖然不同,但共同反映一個趨勢:網路資訊爆炸,不僅需要記者採訪,更需要編輯幫忙篩選、整理、導讀,誰能做好編輯工作、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所需訊息,誰就可能得到贊助或商機。
與小型商家共存共榮的社區媒體、以協會形態營運的獨立媒體、以導讀資訊為主體的網摘媒體,都是自由寫手可以投入的領域。如果自由寫手能在更多區域創辦類似《天母合眾國》的社區媒體、在更多領域(如農業、社會福利)經營類似《苦勞網》和《環境資訊中心》的獨立媒體、或者鎖定特定議題(如科技、體育、影視、藝文)發行類似《全球之聲》和《癮科技》的網摘媒體,則不僅自由寫手可望得到較穩定的收入、較大的成就感,整個新聞傳播生態,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元。
上述媒體和組織形態,讓我們看到自由寫手的可能出路。但我必須承認,這些媒體和組織並非全然美好,有些甚至仍在苦撐求變之中,它們的模式能否真正成功、成功的模式能否順利複製,都還大有問題。關鍵的問題包括:自由寫手擅長的領域,能像氣象一樣專業又有利基嗎?能像《癮科技》一樣有市場嗎?台灣的資訊需求和廣告、發行市場能夠養活多個新聞供應社、經紀公司、新型媒體嗎?
然而,當越來越多記者被裁員、越來越多部落客被剝削,自由寫手已無退路;與其作困愁城,不如團結起來,以集體力量、群體智慧來爭取勞動權益、探索新的編寫形態和營運模式,也許可以殺出血路、開創新局。
這不僅是自由寫手個人成敗的問題,更是整個新聞生態能否健全發展的問題。傳統媒體必須認清,如果自由寫手的酬勞不足以維生,被迫轉行他就,傳統媒體稿源銳減、質量下降,恐將加速衰亡;政府(更正確的說是國家)也必須正視,當傳統媒體不斷縮減地方新聞、社會議題、人文資訊,新聞多樣性正在流失,如果政府/國家不希望公眾只看到大台北的政爭、醜聞、緋聞和消費情報,就應該效法挪威等國,推動媒體多樣化保護措施,補助社區的、人文的自由寫手媒體,像保護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新聞多樣性。
我希望新聞界和網路圈都能關切自由寫手權益、探索寫手組織發展策略,因此和部落客Portnoy共同規劃一場「打造未來媒體、前瞻網路新聞」專題討論會,在八月三日的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BoF)中舉行。
討論會請到《天母合眾國 》創辦人方儉、《環境資訊中心》創辦人陳瑞賓、《全球之聲》幹部鄭國威(Portnoy)、《癮科技》主編余文滔分享實踐經驗,《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黃哲斌、《公共電視》新媒體部互動組長余至理講述主流媒體和部落客的相輔相成之道,部落客李士傑闡釋互動的、多媒體的新報導形態的可能樣貌;此外,近幾年深入美國、日本考察新媒體發展趨勢的《中國時報》副社長黃清龍也提供了書面提綱,引介他山之石。
討論會中,引言人各自分享經驗和觀點,雖未完全聚焦,但展現了多重可能性,有助於我們更宏觀、更實際、更有創意地探索自由寫手出路。希望這樣的討論可以持續進行,更希望討論出的點子能夠付諸實行、早日成功,讓自由寫手更有尊嚴地發揮所長、讓新聞資訊更豐富多樣地造福社會。
from 阿孝札記 http://www.ashaw.org/2008/08/blog-post_05.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ashaw+%28%E6%89%93%E9%80%A0%E8%87%AA%E5%B7%B1%E7%9A%84%E5%AA%92%E9%AB%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