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 April 2012

林茵:廉政從來不單靠高薪

星期日明報 1-4-2012

特首曾蔭權及前任政府司長許仕仁先後爆出貪腐醜聞,我們慨嘆AO治港神話破滅和指摘相關人物品格操守以外,不少人聯想到九七主權移交之際那支廉潔高效得舉世稱譽的公務員隊伍,為何僅僅15年便墮落至此?與其懷念麥理浩、肥彭或者事頭婆,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回歸後廉潔不再,有其深層的制度原因。

港英時期亦有大商家的代表被委任入行政會議或擔任立法會議員,唯後九七的政治組成體系,將政商之間的合作關係進一步制度化。中央早在回歸前十幾年已決定依靠商界和財團穩住香港政局、制衡民主派的方針,《基本法》所定下的政治體制,例如偏重商界的功能組別、特首選委會的制度,都在保證不同類型的經濟利益集團能有代表進入政府的決策機關。

馬嶽教授指出,九七前香港主要官員多是洋人,退休後回祖家安老,是否得覑英資公司的好處我們不得而知。但現在政府高層都是香港人,退休年齡亦比回歸前的官員更早,50多歲離職後仍大有可為,他們的政治經驗和人脈極有商業價值。於是,一方面有政治制度保障了大商家能對高官決策施加影響,另一方面是高官在任時已為退休部署,為雙方的利益輸送提供誘因。

對於有論指特區政府第一、二把手先後涉貪,證明「高薪養廉」的神話破滅,馬嶽認為,廉政從來不能單靠高薪一途。事實上現時16萬公務員大部分仍然廉潔奉公,相比上世紀6070年代的貪污猖獗,現在是只有極高層的掌權人士才有貪污的空間,中低層公務員監管制度嚴謹,故對他們給予較優厚的待遇仍然重要。而針對極高層掌權人士,則向來難以依靠官僚制度的方式監管,因為他們之上已沒有更高職位的人了,在維護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亦不希望中央對香港官員施行過多的干預和監控。

需靠民主選舉與傳媒監察

馬嶽認為我們不應過度頌揚回歸前的香港廉潔神話,畢竟在廉政公署成立之前,說港英政府廉潔絕對不符事實。而70年代後短短二、三十年的廉潔光景,其實恰好是當時高官有一股嚴正執法的政治意志而已。廉署再是雷厲風行,也管不了最高層的執政者。西方國家的方法是靠民主選舉和傳媒,主要官員由政黨勝選而產生,當選前後都接受傳媒和民眾監察。

論者習慣歸納董建華時期是「商人治港」、曾蔭權是「公務員治港」,其實換了一個首長,並沒有改變整個官商力量互相滲透的制度環境。候任特首上台會否有新氣象?剛落幕的小圈子選舉裏,站在唐梁背後一個個利益集團的身影或已給出答案。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