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April 2012

西班牙内战:永不磨灭的记忆|经济学人

译者 Vesper Artemis

西班牙内战

永不磨灭的记忆

一段黑暗的历史终于得见天日

2012324|摘自印刷版

《西班牙大屠杀:20世纪西班牙的血腥裁判与灭绝性杀戮》


弗朗西斯科·弗朗哥(Francisco Franco)将军取胜后,西班牙内战在一场残暴血腥的冲突中收场,暴力镇压的余波就此蔓延开来。但像保罗·布雷斯顿(Paul Preston)新书的命名一样,把这场内战描述成大屠杀确显牵强。去年这本书在西班牙出版的时候,其颇具煽动性的书名引来了不少非议。毕竟,西班牙所经历的那段恐怖与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可同日而语。布雷斯顿先生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荣誉退休教授。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在20世纪西班牙历史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辩解说,考虑到反犹情绪在场杀戮中扮演的角色,用“大屠杀”这个词描述西班牙所经历的整场悲剧再恰当不过。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内容的写作上,作者的判断力明显要强得多,整部作品思路细致周密,论证有理有据。

据布雷斯顿先生推算,1936年国民军反动武装推翻民主选举的共和国政府的暴动爆发后,约有2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此外,他还另外算上死于右翼国民军之手的15万遇难者——1939年内战结束后又有2万人遇害——以及于共和政府统治区内被害的5万人。

本书的写作绝大部分基于二手资料。1940年,当局对发生在共和政府统治区内的杀戮事件展开调查,并将受害者登记在册。但当权的国民军曾经犯下的杀戮罪行却是迟来的真相。直到最近,随着一大批相关书籍的问世和乱葬岗的发掘,这些暴行的规模才开始了为人所知。 1975年弗朗哥死后掌权的一届领导班子着眼于国家向民主政体的平稳过渡,一直回避对这场战争作出一个恰当的评判。然而过去十年间,常常是在共和派遇难者亲属的带领下,各种各样的团体开始了对过去那段历史的挖掘(很多情况下是字面意义上的“挖掘”)。

近日,西班牙最富声望的地方法官巴尔萨塔·盖尔松(Baltasar Garzón)在马德里受审。法庭上,被害者亲属首次将他们的故事公之于众。盖尔松先生被控滥用职权,不顾1977年的大赦令擅自对弗朗哥独裁统治下11.4万人的死亡展开调查。虽然法院最终宣判无罪,但在上月的另一起案件中,保守派法官做出了取消盖尔松法官资格十一年的判决,就此终结了他的职业生涯。

书中,布雷斯顿毫不掩饰他对反对武装的厌恶和对左翼分子的同情。他以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致笔法详尽论述了这一观点:国民军的镇压活动大多是有计划的制度化行为,而共和军的暴力行为则更多的是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弗朗哥军时自发性的自卫反应。但在其他学者看来,他的这种观点将问题简单化了。同时,作者在更为充实的论据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了苏维埃秘密警察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在内战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其在1936年针对上百名弗朗哥支持者的屠杀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圣地亚哥·卡里略(Santiago Carrillo)是一名内战时期的共产党领导人,也是今天唯一健在的主战派。他一直宣称自己与屠杀毫无关系,也从未受到过指控。但布雷斯顿先生却不以为然,他在书中提及了卡里略与一位心狠手辣的NKVD特工乔希夫·格里古列维奇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其参与屠杀的佐证。

《西班牙大屠杀》如同一部史书,忠实地再现了历史上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如果广大读者仅仅因为它站不住脚的书名便对它不屑一顾,那实在是一种遗憾。

摘自印刷版|书籍与艺术



from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1357/26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