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普遍認為東亞社會是儒家社會,因此不少論者把東亞經濟的成功歸功於遵循了儒家價值觀。這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誤解。中國哲學的基礎源於《易經》中提到的陰陽兩極。《易經》相信世界由陰陽兩極所創造。
在周朝,老子的道家思想成為主流哲學。道家相信道法自然,即陰陽兩極中存在中庸之道,只要找到道,即正確的方式,人類、社會與自然就能和諧相處。
隨著周朝封建舊秩序的解體,春秋戰國烽火頻傳。這一時期中國誕生了許多世界級哲學家,例如莊子、墨子和荀子,但是兩大主流學派都是從道家衍化而來。
一是儒家。儒家相信人性本善,通過哲人/國君的自律和禮制的推行就能管理好國家。孔子出身士族,父輩是小官,供職于諸侯,為其出謀劃策。孔子的傳道過於理想化,很難為大多數腐朽、貪權的諸侯接受,因此終其一生從未獲得高位。但是,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子能夠提出人性本善和道德教化的觀念,並且傾力從事教育事業,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偉大地位。
二是法家。其代表人物韓非子是韓國宗室貴族。韓國國小勢微,韓非子十分反感韓國宮廷的腐朽和無能,發憤著書。其著作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我認為,他在歷史上對於中國政治文化的實際影響力首屈一指。
法家相信人性本惡,只有靠強權的統治者依據透明、客觀的法律來實施獎懲,才能維持社會秩序與穩定。統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儘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會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國家要遵循傳統的禮制,而後者相信依靠嚴刑峻法才能確保實現最終的和平。
秦國的國君,也是後來秦朝的開創者嬴政對韓非子的著作印象非常深刻,以至於迫使韓王派遣韓非子出使秦國,以便向其學習。
秦國的國君,也是後來秦朝的開創者嬴政對韓非子的著作印象非常深刻,以至於迫使韓王派遣韓非子出使秦國,以便向其學習。
哈佛大學教授史華茲(Benjamin Schwartz)在專著《中國古代的思想世界》中對比了韓非子與意大利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的著作,給予韓非子最高的讚美。史華茲認為法家是最早的行為科學家,他們已經像19世紀和20世紀的歐洲社會學和政治學學者一樣,建立起關於人類行為與官僚權力的正規模式。相比之下,馬基雅維利並未設想出普遍的抽象模式,只是提出了一些行使權力的策略。與其說馬基雅維利是關於權力行為的科學家,還不如說他是關於權力行為的藝術家。
法家的法不僅意指法律,還有方法和程式的含義。最初的法家就承認法律與統治術是有區別的,後者指的是權力的行使。因此統治手段不僅決定了法律的權威或者公信力,還決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統治社會的權威或者法律源自於術,即行使權力的方法論。韓非子綜合整理了他對於統治術的領悟,認為國家統治者與其下屬的官僚階層存在利益衝突,而官僚階層又統治人民大眾。因此王道依賴於勢,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夠超然、不偏不倚地通過官僚階層創立社會秩序與穩定。
法家的悲劇在於秦朝殘酷無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導致法家思想無法再成為主流。其後的漢朝在正式場合拒絕法家思想,獨尊儒術。但是,中國的統治者總是發現法家的理論和實踐非常有用。因此,傾向於中央集權的中國政治文化本質上是外儒內法。統治者不僅要懷柔,也要使用鐵腕。
儘管法家表面上失敗了,但是,韓非子通過寓言和諺語對中國大眾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韓非子著作的理論性和結構性很強。其文章通常在開篇闡述關鍵原則,接下來用寓言或者典故說明這一原則。矛盾一詞就源自韓非子的一則小故事。
作者為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主席,香港證監會前主席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