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首次舉行的歷史主題勝利大閱兵中,完全教科書似的紅色抗戰話語赫然展示,這種精心設計的展示方式很顯然是有意的選擇,也不無對海峽對岸立場的針對性設計。
大 陸新領袖在接見連戰所帶領的島內觀摩人員時,談話主要內容以台灣同胞的抗戰貢獻為主題,這本是暗喻對台北的國府抗戰史觀的無視和摒棄,在現實的兩岸博弈層 面,無疑是一種政治矮化策略。而與勝利50週年和60週年時期相比,對所謂「正面戰場」的歷史功勛的肯定則語焉不詳,僅有零星之一言半語。
雖然台北擁有基本的歷史常 識優勢,然而,馬英九對大陸極端扭曲歷史敘事僅以「遺憾」反擊。因為島內政治和學術環境的變化,馬英九已經可以毫無障礙地表述共黨在抗戰歷史上的貢獻與犧 牲,而此岸則一反1980年代以來對歷史敘事管制的放鬆趨勢,反代之以文革式的純粹「人民抗戰」歷史詮釋,完全雪藏國府、國軍和國方的歷史功業。
在紀念活動的規模和宣傳方面,彼岸與此岸更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之上。彼岸冷清異常,紀念會議僅有極少數參與抗戰的軍方人士和有關人士家屬參與,民眾並無熱情,而此岸則鋪天蓋地,盛況空前,以致於舉世矚目。
政策需要
大 陸方面在閱兵展示的紅色抗戰史敘事是一種很武斷的《1984》式歷史話語,素以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著稱的大陸之所以採取如此話語策略,絕非偶然。回顧過去 70年的紅色抗戰史敘事,應該看到,大陸抗戰歷史話語的變遷尤其內在的學理理路,述其大者,其起伏變化與其政黨政治對現實國共、兩岸力量的對比,及政策與 鬥爭需要直接相關,而其中最關鍵的又是實力地位的變化。在抗戰後的國共決戰時期,標凖的抗戰史紅色敘事為:國民黨投降派和頑固派一意奉行賣國主義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略,以致河山淪喪,而共方則一本民族大義,振臂喚起並領導全民抗戰,從而贏得歷史勝利,故內戰共方之作戰乃人民保衛勝利果實之舉。
而其軍事史話語則主要表現為:國軍腐敗無能,一潰千里,而共方軍隊則發揮符合實際之戰法,終於擊敗強寇。這種基本抗戰史敘事模板沿用至1980年代,而文革十年則登峰造極,又直接與毛的歷史超越地位掛鉤。
改 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台統戰開展的需要,1980年代以來,在有限的開放態度之下,大陸抗戰學術與公眾話語均有所放鬆。1990年代出版了表現國方抗戰軍事 的官方史記,而以兩岸黃埔袍澤的聯誼為明目,兩岸軍事背景人士的交流密切起來,在這些交流中,共同的民族抗戰歷史記憶起到了基本的粘合和催化作用。
與大陸的改革開放及國力上升的進程幾乎同時,台灣島內開始了民主轉型之旅。這一發展改變了島內的政治和文化生態。
換言之,隨著島內老一代的式微,國民黨作為選舉政黨不可避免的本土化,對於大陸決策者來說,抗戰史話語作為統戰政策工具的價值已經急劇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促進兩岸經濟融合政策,在經貿及旅遊等產業方面大陸向島內的實利政策傾斜,及大陸對島內工商實力基層的投資吸引力。
因此,本次閱兵引人注目的紅色抗戰史話語的復興背後,人們可以合理地推測,這種變化也標誌著大陸對台政策理念與重心的變化,即統戰反獨促統的政策正在從第一優先退讓於經貿和其他實力政策。
武力威懾
1990年代兩岸關係進入風雲急劇時期。而開啟這一兩岸敵意複燃時期的標誌性事件是因兩國論到民進黨當選的一系列事端。大陸始終宣示不能放棄武力達成兩岸統一的最後政策選項。而從軍事作戰角度而言,要在新的戰爭形態下確保武力統一,最起碼武力遏制台獨具備可靠性,則中國和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優勢海空武力為首要課題。
美國對華軍事戰略決策智庫一直在關注過去20年來中國大陸的軍事變革,其中最核心的則是反制戰時美軍馳援台島及西太平洋其他危機地區的能力。美軍將解放軍在這方面的發展稱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能力。
更 直白說,島內對大陸日漸成長的軍事力量的關切系於如下假定:假如台島有事,在台軍初期抗擊贏得一周至三數周時間的情況下,美軍航母為核心的聯合打擊群將馳 援海峽,而此種假定為兩岸三地所共享,也阻止了共軍武力收台的計劃。同理,大陸要對台獨或島內事態具備真正的軍事威懾力,則需要發展出戰時可以將美軍航母 打擊群拒止於西太平洋一二島鏈之間的特殊作戰手段。
從本次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來看,大陸在上述作戰指導思想下的努力已獲得階段性成果。本次展示的武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款明言可以打擊艦船的彈道導彈—— DF-21D與DF-26——而後者則更直接聲稱可以打擊海上大中型艦船,無異於宣佈為航母殺手。
所以,這種對美具備極大針對性的武力與實力展示,可以被視為一個標誌性時刻,即大陸終於擺脫1996年克林頓的航母噩夢,而兩岸軍事實力已不在具備同一量級的可比性。
因此,本次閱兵的武斷歷史話語宣示也可以看作兩岸實力地位顛覆性變化的政策結果。
兩岸新變數
綜上所述,就閱兵顯示的政策含義而言,未來大陸的對台政策將從傳統的統戰等政策中心轉向以軍事和經濟大國的實力優勢下的政策作為。聯繫到島內政治及社會生態的變化,兩岸情況互動,則可以展望馬英九時期相對穩定的兩岸關係很可能迎來又一個較動蕩的時期。大陸實力政策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一政策仍有兩種基本的局限難以克服。
其一,大陸以中和美國西太平洋核心武力為目標的作為會激發美國升級地區戰略和軍事學說,因為確保技術導向的壓倒性軍事優勢,這是美國從不諱言的基本國策,被稱為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
目 前宣佈啟動的亞太再平衡第二階段已宣佈了幾個政策重點,在升級同盟和改善前沿部署之外,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確保技術優勢,以打破反介入和區域拒 止能力。實力政策勢必牽動中美大國關係格局,甚至可能引發某種冷戰式全面高科技軍備競賽,這未必符合中共的中美關係戰略思維,更遑論勝算。
從軍事方面來說,隨著大陸軍力的成長,20年來人們已經看到美台實質軍事關係加深的明顯跡象。在美軍預算持續進展,並要應對全球全頻譜威脅的背景下,美軍加深亞太軍事同盟和合作網絡,加深與台北的實質性軍事聯繫,這是無可懷疑的邏輯選項。
其二,這種實力與實利的政策思維與島內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未必配合。戰後70年,台灣島內政治生態早已超越國共戰爭的歷史邏輯,更應該看到的是,最新的發展顯示,即使兩黨框架的政治話語都未必能描述島內的政治進程。
從紅衫軍到太陽花,人們看到一種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新社會政治意識和模式,社會公眾在大政決策方面直接行動的手段和能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實力與實利政治在這種新政治模式的對抗之下,其威力實在有限,絕非過去的無往不勝。
就主流媒體和學者的論述看,大陸方面對這種社交網絡時代的新公眾政治完全陌生,還只是在傳統的兩黨政治對抗框架下加以認識,這種認知上的誤區很可能導致未來政策效果的問題。
即使從現有的島內兩黨政治框架來說,馬英九政府與國民黨的衰敗弱勢已是現實,而很可能在2016勝選的民進黨很難設想會對兩岸經貿合作持超過「不得不為之」限度的熱心。
民進黨對抗戰史話語歷來諱莫如深,而且視此為國民黨的政治軟肋,所以更可能的是,面對大陸的軍經優勢和現實威懾,下一任島內執政者在軍事方面採取更大力度的對美合作措施,而對此岸的交流話語更加冷淡。
在這一前景下,偶發事件導致兩岸關係惡化,或對抗氛圍重燃,這是完全可以設想的,也是大陸決策者不得不考慮的。
(責編:葉靖斯)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indepth/2015/09/150907_viewpoint_wwii_china_taiwan_pa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