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September 2015

分析:習近平訪美經貿之旅及政治挑戰

BBC中文網記者蒙克發自美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離開西雅圖前往美國首都華盛頓繼續訪美行程。為促進中美關係,習近平帶來了巨額經貿協議。周三波音公司在習近平參觀波音工廠的時候透露中國將購買300架波音飛機的計劃。另外中國的運計算和數據公司將同思科系統公司合作在中國銷售網絡技術和產品。
中國媒體在習近平訪美期間一直強調中美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把經貿關係比作中美關係的「壓艙石」。還有觀點認為中國在對美關係中走經濟路線,以圖通過發展經貿達到穩定政治的目的。
非敵非友
美國前沿戰略諮詢集團的副總裁,《中國走向西方:中國企業走向全球面面觀》(China Goes West)一書的作者拜科勒(Backaler)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認為,此次習近平訪美延續之前中國領導人訪美的傳統,先到西雅圖訪問,其中的信號就是中國區別對待美國聯邦政治和州地方政治,因為州長和州議員以及商貿領袖對同中國發展經濟關係更有熱情。
他舉例說,不斷有美國州長組團對中國進行貿易訪問,這些州長不僅訪問北京和上海這些一線城市,他們還去中國的二線和三線城市尋找經貿合作機會。他認為州一級更更側重中美在經濟、就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合作。
拜科勒認為聯邦層次則更側重雙邊問題,諸如網絡安全和貨幣匯率等分歧。他說中美之間非敵非友的關係非常複雜。在華盛頓的政界人士,包括目前昨天選舉的參選人,為了政治得分,取得公眾支持,建立共識,會作出各種批評中國的姿態。當然他也認為網絡安全和南海地區安全等問題一樣,在中美關係中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經濟決定論?
不過說到中美關係中的經濟界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政治學教授呂曉波對BBC中文網記者說,其實中國對中美關係的理解和處理已經超出經濟決定的簡單模式,中國領導層不會天真地認為同美國發展經貿關係會彌合雙方在政治和戰略問題上的一些根本性分歧。
認為設計網絡安全等戰略互信問題不是經濟訂單能解決的問題。雙方還需要在這方面制定行為凖則,避免擦槍走火,避免發生對抗。但穩固的互相滲透的經貿關係的確起到了底線擔保作用,共同的經濟利益一定程度上使中美關係能保持合而不同,斗而不破。
從美國方面說,呂曉波教授認為美國早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就已經放棄了經濟決定論或經濟促變的想法,已經不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開放會導致政治自由化。此次在習近平訪美期間美國輿論在政治和安全問題上對中國負面評論增多,跟美國總統選舉活動有關,因為兩黨候選人都競相表現,批評中國成了一些參選人和政客爭取選民最安全的手段。
不過他也認為在美國這個聯邦體制中,許多事情在州一級決定,中國現在開始重視同州長和州議員發展關係,做長期努力。
中國資本輸出
拜科勒認為,中美經貿關係發展不僅對習近平訪問成功用重要作用,中美經貿關係對全世界都很重要。他認為美國國家和聯邦的政界人士間或發出聲音指責中國,甚至有人指責中美經貿關係發展使中國強大,更有能力挑戰美國。但拜科勒認為這種看法並沒有數據支持,而從中美經濟交往總體來說,比如就業數據和投資,都說明某種共贏,中美雙方各有付出和收獲。
《中國走向西方》的作者還認為,去年中國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中國公司走向海外,更多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除了在紐約和洛杉磯等大城市,他們還在美國其他中小城市發展,行業涉及生物、科技和其他不同產業。雖然中國公司在海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可走,但是海外中國公司也是國家軟實力的一個側面。
就在習近平離開西雅圖前往華盛頓之際,中國媒體的報道說,自1999年中國開始鼓勵企業「走出去」以來,先是在貨運和建築等行業的國企,現在已經有包括互聯網、房地產、紡織等產業的民營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發展。不過報道指出,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比較晚,面臨挑戰也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字顯示,在2010年到2013年期間,中國在美國外資中的比例僅為1%,僅是韓國在美投資的1/2,日本的1/13。

(責編:蕭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9/150925_ana_china_xi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