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
旅台中國時事評論員
2015年 9月 7日
薄熙來主政重慶的一大「政績」,是對民營企業家的打壓。因其霹靂手段,重慶民營企業家入獄的入獄,流亡的流亡,資產往往被瓜分,實際是一場類似當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凖共產革命。
薄熙來固然已鋃鐺入獄,但其政治路線並未清算,就有了信力建8月22日失蹤的耳語。9月6日,耳語變成事實:京衡律師事務所受托發佈公告,宣稱信力建已被刑拘,罪名是「涉嫌隱匿銷毀會計賬冊憑證」。
案件的政治性
信力建是中國知名教育家,南中國最大的民營教育企業信孚集團的創始人。目前,該集團共有中小學、幼兒園等共20多家教育機構,擁有逾千名教職員工和上萬名學生。辦學以外,信力建廣泛活躍於公共領域。他資助過很多學術傳播活動,還是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博客點擊量高達4億,民主、民生與憲政轉型,則是他談論的主題。
儘管以刑事罪名立案,但信案的政治性很難否認。只需要指出以下事實就夠了:自8月22日被警方帶走,律師只在次日會見過一次,此後的律師會見都被拒絕。與此同時,一些跟信力建有交往的公共知識分子也被警告,要他們對信案閉嘴。單純的刑事案不可能如此神秘。
考慮到信力建經常高調批評體制,而「政治案件刑事化」是當局慣常的手法,說發案動機是政治的,對信力建的抓捕意味著對其公共參與的懲罰,這判斷應更接近真相。
作為政治案件的信案,從任何角度都站不住,包括從統治者角度。誠然,信力建是一個批判者,但他的批判屬於「忠誠的反對派」範疇。因為他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是改革開放讓他從一個普通的下鄉知青,成長為億萬富翁。
他從不否認這一點,私下和公開場合,都對改革開放充滿了感激之情。他的批判無論多麼尖銳,基本的立場從來不變:凡是屬於他認為的改革,都傾力支持;凡是屬於他認為的反改革,都堅決反對。
此類心態,非信力建獨有,而代表了整整一個階層的心態,即因為改革開放致富的一批有良知的民營企業家共有的心態。只不過信力建比較高調,要大聲說出來,他的同行更願意選擇沉默而已。
他們類似舊時士紳階層,跟具體的當政者、具體的公共政策往往有衝突,但不會破罐破摔,而更願意集批判者和建設者於一身,即更願意從事建設性的批判,做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和公共秩序的捍衛者。
所謂「忠誠的反對派」,忠誠的對象不是指某人某黨某派,而是指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民營企業家的悲劇
中 國轉型是合力的結果,形成合力的多種力量中,民營企業家階層無疑是最好的平衡力量。即便只從統治者的角度講,也無法否認,這個階層的強大可能有助政權的合 法性,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的合法性不再來自傳統的革命,而來自改革開放本身,民營企業家階層則是改革開放的支持力量。但這個階層的悲劇也 正在這裏。事實上,他們從來不被政權信任,而是經濟上利用,政治上歧視。經濟糟的時候才會需要他們,重視他們。經濟形勢一旦好了,就是「國進民退」,他們 就要靠邊站。政治上更屬於弱勢群體,動不動就貓捉老鼠,動不動就要敲打他們,警告他們不要有指點江山的偏好。
對民營企業家的歧視既是體制固有,薄熙來可以倒台,其對民營企業家的打壓不可以清算,也就是勢所必然。
為什麼死死抓住國企尤其央企不放?原因之一就在這裏。
民 營企業政治上不靠譜,能夠依靠的經濟基礎,看來只剩黨產即國企尤其央企了。但問題是國企尤其央企其實更不靠譜,整個體制根本就是尋租體制,國企尤其央企實 際上早就私有化了,早就被特殊利益集團割據,他們對政權並無真正的忠誠,隨時凖備撈夠了就樹倒猢猻散。於是,這個政權已經沒有真正的基礎了,其基礎早就空 心化了。
抓捕信力建,則是政權基礎空心化的明顯信號。但體制的麻痺已注定其喪失正常的感知能力,就不要指望其會反省了。
(責編:李文)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indepth/2015/09/150907_viewpoint_china_corruption_educatio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