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7 June 2013

【另一面】划定师德“红线”止不住校园性侵

【另一面】划定师德“红线”止不住校园性侵

另一面专题:划定师德“红线”止不住校园性侵

导语:近日,有媒体报道,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是终身制,而要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册。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来应对频发的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其实,性侵、体罚不断与教师终身制并无太大关联,打破教师终身制是本末倒置,转移矛盾。划定师德“红线”更是以公权强行干涉教育。

 性侵频发不是教师终身制的问题

教师资格的认证隶属教育行政部门,准入资格“上级”说了算,存在严重的漏洞,缺乏社会监督,完全属于暗箱操作

在中国,当下的教师资格认证,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较强的行政约束色彩。负责教师资格准入和督查教师履职状况全是“上级”说了算,普通教师没有发言权,家长和学生更是只能任人摆布,缺乏社会监督,完全属于暗箱操作。由于教师的缺少加上行业管理不规范直接就导致资格证出现可以买卖的现象。教师资格的准入存在严重的漏洞,缺乏公开透明,缺乏公正,也就很难保证公平,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师资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台湾,教育部门在2013年3月扩大了不适任教师通报范围,只要有性侵、性骚扰前科或有精神疾病的教育人员,包含:幼儿园、课后照顾服务人员、厨工、短期补习班教职员等,都列入不适任教师通报系统规范,新进人员一定要先通过查询系统,确认无性侵、性骚扰前科才能录用。从1997年建置不适任教师网络查询系统以来,目前已登录近300名不适任教育人员,过去被医师判定有精神疾病而纳入通报的不适任老师。

性侵、体罚不断与教师终身制并无太大关联,教师淘汰机制并未执行到位,退出机制缺失,不合格教师有恃无恐

 教师终身制也不是洪水猛兽,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跟终身制的关系不大,不过是人性之恶的体现, 多数问题的根源也并不在教师那里,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教师终身制是没有原罪的,之所以问题频发,还源于教师的退出机制与淘汰机制缺失,才使得一些教师有恃无恐。根据《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在中国,在《教师法》中的“淘汰之说”的,只是现实中并未执行到位,教师资格的退出机制几近失效,该被淘汰被清除的不合格教师也无须担心。

据《鲁中晨报》报道,四川省会东镇小学教师王剑猛,利用放学后的补课时间,采用威胁或欺骗手段,曾多次性侵八九岁女童。他曾因在东县铁厂沟中心学校猥亵学生而被开除,但他却没有被法办,而是调动到发箐乡小学,此后继续作恶,又被调到会东镇三河小学,直到去年三河小学被合并到镇小后直至案发。其实,只要“淘汰机制”是完善的、且被严格地执行,那教师终身制本身便是一个伪命题,其对教师群体的震慑作用也显而易见。而上述所说的,流窜数所小学性侵女童的案例也根本就不会发生。

遏止性侵,师德考核无济于事

性侵女童是违法行为,不能简单定性为有违师德,如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律条款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出台再严格的师德考核也无用

教育部门此前曾多次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规定教师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不过,道德规范显然缺乏约束力。福建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永红认为,教育部划师德红线,但是有很多事与道德无关。比如猥亵学生,那更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同样认为,从本质上说,校长、教师侵犯学生的权益不是师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现在要想阻止性侵学生等事件的不断发生,不是要出台所谓的师德考核规定,而是要严格地落实《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中所规定的保护学生权益的条款,而不是让这些条款只是停留在文本上。

划定师德“红线”,公权干涉教育

师德是一种道德性规范,主观性非常强,官方难以制定具有广泛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划定师德“红线”考核教师,是行政权力对于教育以及道德的公然干涉

 根据媒体报道,在岗教师定期注册考核的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教育部还将对变相体罚、言语攻击、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等有违师德行为一一列举,采取零容忍态度,以高压守住师德红线”,"已经在岗的教师不用参加资格考试。但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师德是一种道德性规范,主观性非常强,就教育部门现在公布五年注册标准来看, 就难以称得上客观化,很难量化。应当说,只要一个老师没做违法之事,遵守纪律,本份工作,就应当合乎师德要求。

对于教育部划定师德“红线”的做法,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朱锡庆发表长微博称,教育部官员宣称要划定师德红线不妥当。教育部将原本并不具有的制定道德规范的权限收为己有,并以此对教师资格审批及准入进行控制,有寻求扩权之嫌。此外,真正具有有广泛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均不是由官方制定的。权力不可以随意制定道德规范,如此出台的文件将只是一纸执行不了的空文。教师之所以产生一连串道德败象,原因恰好在于无知的官方规定对习俗性规则的替代,习俗性规则及生成机制被废,官方制定道德规范,结果是没有道德。

 “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不现实

教育部门不具备道德评判能力,以考评师德表现的方式来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性规则,是基于大量事例形成的民间共识,民间禁忌及防止触犯禁忌的巧妙方法都来自于从海量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而教育部门并不具备确定道德规范所需要的来源于海量案例的一整套细节化的知识。

为师德划出“红线”,用师德来评判教师,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确实很大。“师德问题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评判教师的师德表现必须要用事实说话,谁师德高尚,谁师德低下,谁来评判,怎样评判,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好的事情。” 如果仅是以考评师德表现的方式来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收效肯定甚微,因为这里面人为的因素很多,就是考评出来的师德表现也并不一定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很难有说服力。

以加强审批频率的方式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容易出现“注册经济”,而教师的缺少就导致买卖资格证,出现利益的寻租

此外,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是以五年一认证这样加强审批频率的方式,确立对教师教学资格的常态化审查。 当下的教师资格认证,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较强的行政约束色彩,很容易出现“注册经济”,行政部门对教师注册收费不菲,基层教师颇有怨言。由于教师的缺少加上行业管理不规范直接就导致资格证出现可以买卖的现象。教师忙于寻租,如塞钱、找关系,千方百计保住教师资格。而对于负责实施考核的人,说不定相当于多了一种“创收渠道”。

 教育资格不再终身制,意味着更为严厉的利益冲突,如若成为教育部门一家的管理,一方面可能屈于教师需求的现实,无原则地妥协与退让,另一方面可能基于私利的考虑,出现利益的寻租。

结语:性侵、体罚不断与教师终身制并无太大关联,划定师德“红线”是以公权强行干涉教育,而官方制定道德规范的结果,往往是没有道德。(出品:另一面 编辑:袁晓彬)

[详细]



from 网易新闻·有态度专栏 http://news.163.com/%E6%80%A7%E4%BE%B5%E3%80%81%E4%BD%93%E7%BD%9A%E4%B8%8D%E6%96%AD%E4%B8%8E%E6%95%99%E5%B8%88%E7%BB%88%E8%BA%AB%E5%88%B6%E5%B9%B6%E6%97%A0%E5%A4%AA%E5%A4%A7%E5%85%B3%E8%81%94%EF%BC%8C%E6%89%93%E7%A0%B4%E6%95%99%E5%B8%88%E7%BB%88%E8%BA%AB%E5%88%B6%E6%98%AF%E6%9C%AC%E6%9C%AB%E5%80%92%E7%BD%AE%EF%BC%8C%E8%BD%AC%E7%A7%BB%E7%9F%9B%E7%9B%BE%E3%80%82%E5%88%92%E5%AE%9A%E5%B8%88%E5%BE%B7%E2%80%9C%E7%BA%A2%E7%BA%BF%E2%80%9D%E6%9B%B4%E6%98%AF%E4%BB%A5%E5%85%AC%E6%9D%83%E5%BC%BA%E8%A1%8C%E5%B9%B2%E6%B6%89%E6%95%99%E8%82%B2%E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