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April 2012

中國的世界形象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237

20120424 06:25 AM

歐美系列之四:中國的世界形象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沈建光

本次歐美之行,筆者一個明顯的感受便是中國傳統製造業正面臨衰退。美國產品中,諸多傳統的“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正在被“Made in Vietnam”(越南製造)、 Made in Indonesia”(印尼製造)所取代。可喜的是,同時也看到了中國和亞洲的影響力逐步上升,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已然發生,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

中國製造競爭力正在降低

歐美之行的第15天,我在紐約和格林威治路演。會上碰到了一個持有 “中國經濟硬著陸觀點”的投資者,我們討論得比較激烈。與他的討論,讓我不禁思考到中國面臨的長遠挑戰: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下降,收入結構調整以保持社會穩定,步入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等等。

從筆者個人感觸,當下歐美與以往存在明顯不同之處。幾年前,我仍在歐洲央行工作、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後時,當時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上,到處都遍佈著中國製造的產品;小到玩具、鞋類、紡織品,達到服裝、傢俱等,都佔據了美國的大部分市場。而這次路演,得空閒逛之時,我發現來自中國製造的產品明顯減少,尤其是傳統的低端製造業產品,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國家,比如土耳其、越南、印度、南美洲,甚至美國自產的產品。

資料顯示,2011年美國的進口市場上,來自中國的玩具份額由2010年的89%,下降到87%;鞋類份額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1年的76%;家居產品由2010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59%;服裝從2010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40%。而近期海關總數公佈的2月外貿資料也顯示,雖然機電產品的出口增長較強,而服裝、紡織品、鞋類出口已經出現明顯下降,顯示中國的結構性升級正在進行。

回看國內,前年討論比較熱門的富士康跳樓事件、豐田罷工事件,也都體現了中國傳統製造業企業面臨的重重困難。實際上,由於企業用工成本上漲,很多企業選擇將廠房遷至內地,或者東南亞其他國家。我曾在原來文章中提到這一中國經濟轉型的特殊現象,即中國路易斯拐點的到來。實際上,早在金融危機以前,用工荒的現象便較為突出,而金融危機的到來,經濟增長與企業生產活動受到影響,就業率有所降低,掩蓋了這一問題的本質。

根據國內學者蔡昉的判斷,中國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早在2007年便已顯不足,普通勞動力正由全面過剩向結構短缺轉變。而勞動力不足導致工資大幅上漲,標誌著中國“路易斯拐點”的到來。路易斯拐點的出現,將加大中國出口的壓力。而從好的方面來看,壓力也是動力,低端勞動力工資上升也將為促進自動化和產業鏈升級創造機會。

而除了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因素以外,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升值也是導致中國製造業優勢喪失的重要因素。僅去年一年人民幣兌美元便升值5%,而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經超過30%,這直接導致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商品價格處於不斷上升的狀態。對於人民幣匯率的討論一直是熱點,我認為,伴隨著貿易順差降低,預計今年順差略高於1000億美元,占GDP的比例降到1.5% 左右。人民幣升值長期持續升值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年人民幣最多升值3%,而且會出現升值和貶值的雙向波動。現在是加快人民幣浮動的良機。

可以看到,在美國,搶佔中國製造份額的不僅有東南亞、南美洲等國家,也包括很多美國製造的產品。這與高油價以及美國就業的刺激政策都密切相關。近海外油價上漲加大了航運成本,跨越半個地球把原材料運往中國,再把成品跨越半個地球運往美國,加上運費後其價格優勢已經得不償失、所以美國一些小企業開始把外包的企業撤回國內。

而金融危機以來,刺激就業也是幫助美國早日走出危機的重要手段。奧巴馬寄希望於製造業能夠挽救美國就業,先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傾向於使製造業就業從國外“回歸”。根據OECD的資料顯示,目前美國製造業的單位勞動成本從2000年到2010年已經下降了13%,比加拿大、歐元區降低的幅度還要大。當然,這實際上也包含了兩輪量化寬鬆政策推出後,美元貶值的因素。

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穩步上升

本次歐美之行,另一個很深的感觸便是中國和亞洲的影響力均在上升。包括美國著名的時代廣場上有巨幅的新華社和三星廣告,且位於在可口可樂之上,另外海爾大廈十分顯眼。在紐約,幾乎所有的大商場都接受人民幣。所到之處,很多地方都有相應的中文介紹。

德國的ICBC廣告,法蘭克福的交通銀行廣告,荷蘭的華為廣告都是隨處可見。就連我在倫敦賓館用的早餐,也由過去的僅提供日式改為提供中式。中國正以一個大國的形象展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近些年來,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額度進步明顯。2010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已近2002年到2007年的總和,達到688.1億美元,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五位。中國設立的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達到1.6萬家,存量也超過了3172億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海外並購增長迅速,同比增長54.7%,占總流量的43.2%。中國在歐美的直接投資總量和宗數也呈指數性上漲,2010年對美國和歐盟投資總額超過85億美元,交易總數也達到185宗之多。

2012年開始,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步伐更是快於以往。例如,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山東重工獲得全球豪華遊艇巨頭義大利法拉帝集團75%的股權;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的股份等,均顯示中國公司正在趁此機會加大海外的投資。可以預見,今後五年中國對外投資仍然會成倍增長,前景十分廣闊。

但也應看到,目前中國海外投資也存在諸多問題。包括,中國目前海外投資流量有75%是流向香港以及其他海外離岸中心,很大程度上是中資企業為了避稅、以及擺脫監管的一種行政行為,而非投資行為。此外,中國企業在2011上半年,有220億美元的相關海外投資面臨停產、戰亂、以及毀約等各種風險。對外投資同樣存在著與其經濟發展模式相應的結構性問題,即海外投資面臨壁壘、國有企業占到對外投資企業數量2/3以上,對發達國家投資占比過低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總之,儘管筆者對中國對外投資抱有信心,但中國仍需相當長的時間,從簡單的能源獲得和進口替代,向真正增加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海外投資轉型。未來如何一方面提高國內製造業技術水準,同時增加國內企業對海外投資的整體認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blog.yahoo.com/mesg/mesg.php?type=error&key=article_not_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