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8 November 2011

蔡子強:泛民區選真的慘敗?(區選系列之四)

蔡子強:泛民區選真的慘敗?(區選系列之四)


周一凌晨,隨着點票中心陸續傳來湯家驊、李卓人、李永達、單仲偕、陳淑莊、黃成智、陶君行等紛紛落敗的消息,泛民的情緒可謂跌進谷底,一片愁雲慘霧。

周一報章的頭版,亦多以類似情緒起題,例如「泛民大敗,七主將輸了」、「泛民眾星區選墮馬」、「多位政治明星慘敗」等等,悲觀情緒進一步瀰漫。

被政治明星起落牽動情緒

但到了中午民主黨召開記者會,公布其贏得議席總數,卻戲劇性地,竟然有47席,比起他們角逐連任的46席,不單沒有減少,還有1席進帳﹗

或許有時媒體以至我們自己就是如此sensational,容易被個別政治明星的起落牽動情緒,尤其是當看到他們淚盈於睫的一幕,例如多年前的李華明,又或者周一凌晨的陳淑莊。鏡頭總愛聚焦於類似感性的畫面,而大家便被輕引導匆匆作出結論。

但其實,糾纏於一兩個人的勝負,很易出現一種「瞎子摸象」式的見解。於是有人又會考察一個指標,那就是該黨贏得的議席數目有幾多?

但這種比較方法仍有一個危險,那就是在單議席單票制下,選舉的輸贏有時只是幾十票之差,那就足以讓你丟掉一個議席,但你其實並不是如此不濟,只是制度使然。因此,為了避免墮入如此一個盲點,我們可以再看看一個政黨在其參選選區的平均得票率。

沒有原先想像般悲觀

這兩個指標我們都放進附表中,並拿來與上屆區議會選舉有關數字作出比較,便不難發現,現實較之前述的印象,不盡相同。

情况雖然惡劣,但並沒有原先想像般的悲觀。

首先,從表中可見,不單止民主黨,就是民協、新民主同盟(新同盟),以及街坊工友服務處(街工),以至泛民整體,所贏得的議席數目,比起它們角逐連任的數目,都有輕微的進帳,輸家主要是公民黨,以及不包括在泛民推薦名單中的社民連,以及聲言目的只為「票債票償」和狙擊的人民力量。

其次,我們再看看平均得票率。泛民整體的平均得票率43.7%,比起2007年時的數字43.2%,一樣有輕微的進帳。但必須解釋,這部分是基於2007年時泛民的推薦名單,包括了得票率較低的社民連在內,拖低了平均數,而今屆社民連因退出泛民協調機制,因此不被包括在內,被剔除之後,泛民整體的平均得票率也因而有所上升。

專注地區的街工、新同盟、民協

民建聯今屆的平均得票率為52.7%,與上屆的52.9%相若,而在泛民政團中,也有一些政黨的數字可以與之分庭抗禮,例如街工(64.3%)、新同盟(55.9%),以至民協(49.4%)。這些泛民政團有何特色﹖它們都是專注於地區工作,而較少高調捲入種種政治爭拗的泛民政團,而梁耀忠的得票率更高達91.1%﹗

我想這些政團寶貴的地方工作模式和經驗,實在大大有供其他泛民參考的價值。

至於民主黨,平均得票率明顯有所下降,由上屆的49.6%跌至今屆的43%。這與(一)人民力量在36個選區與之對撼和拆票;(二)本來屬於民主黨新界東支部,剛剛提到,專注地區工作的新同盟,退黨另起爐灶,削弱該黨實力;以及(三)之前筆者在本區選系列說過,該黨戰線拉得太長,幾乎是一個現有據點就要支撐3名候選人(2.87),比例比起該黨上屆的1.59,要遠遠為高,令資源大幅攤薄,都可能有關。

至於公民黨,當然大家都知道它深受「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兩宗司法覆核所深深困擾,但它的平均得票率,卻不是真的跌得太多,由38.4%跌至35.1%。但當然,這樣的得票率,已經與前述政黨處於完全不同的台階,在地方實力層面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真的打擊最大的,當然首推社民連,它不但完全喪失4個議席,而且平均得票率也由33.2%跌至23.3%,跌幅驚人。我想這與社民連之前發生的內訌,以及近年所走的抗爭路線,與社會主流民意愈行愈遠,都可能有關,但容後再談。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