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周一(7月13日)刊文說,中國轉為一個增長相對較緩,但是質量較高的經濟模式非常不易。
這篇署名拉里·艾略特的文章說,在歐洲聚焦希臘債務危機之際,中國股市籠罩著恐慌情緒—在一年內飆升150%,卻在幾周內下跌50%。中國當局已經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禁止大股東賣出,用公共資金購買資產等等,在短期內有成效,上周最後兩天股市以7年來的最快速度上漲。
作者說,一些中國專家確信,恐慌結束,他們認為股市盛極而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股市上漲並未造成消費增加。
文章引述德國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施米丁表示,股市基本沒有為中國基礎建設提供資金。
也有人認為,虛假無序的股市是更深層萎縮的跡象,而目前中國的情況與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美國沒多少不同—看似都很強,都用膨脹的資產價格刺激經濟增長,並掩蓋經濟中的根本弱點。
當年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通過為另一個泡沫充氣的方式處理一個泡沫破滅。
作者說,中國的情況類似:用建設並不需要的低效工業廠房和基礎設施應付全球金融危機,同時用廉價和過度充裕的信貸提高樓價。
盧埃林諮詢公司的羅素·瓊斯分析,資產價格過剩與信貸繁榮結合起來的時候最嚴重,而中國是當前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文章引述羅斯·瓊斯說,中國當局努力遏制股市震蕩的結果是,更多跡象顯示,商業和消費信心下跌,GDP增長跌至7%的目標以下,因此,中國很多沉陷泡沫傾向的鄰國會受到影響。
作者認為,儘管中國有貿易順差,公共財政狀況良好,且有大量儲備,歷史教訓顯示,最糟的危機是那些信貸過度導致過度杠桿化的狀況:投資者以價格永遠都會上升的預期借貸。
代表各國央行的國際清算銀行一份顯示各國是否處於金融危機風險中的指數,中國的情況不容樂觀。文章說,顯然,中國領導人面臨問題。他們明白,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改變,少依賴投資。
但文章說,轉為一個增長相對較緩,但是質量較高的經濟模式不易。Camdor全球諮詢公司鮑勃·斯瓦魯普發現,在十年內要保持7%經濟增長並使居民消費回到GDP的50%,那麼需要消費支出每年上升11.5%。
作者下結論說,這一任務是複雜的,因為中國當局懼怕經濟危機將加劇政治動蕩。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對李克強這樣的改革政府來說,都有尋求不惜一切增長方式的強烈誘惑—目前就是這樣做的。
調控措施
《金融時報》周一(7月13日)刊發報道說,中國採取積極措施阻止股市崩潰。
據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表示,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機構和個人雇佣信息系統為客戶開通虛假安全帳戶、使用他人的帳戶或將自己的帳戶租出去。
證監會前一天晚上警告券商停止交易,以輕調控為杠桿押注股票發放貸款的「基金匹配」公司,導致大筆資金湧入市場、放大繁榮-蕭條週期。
文章引述分析人士說,中國影子銀行沒有受到監控的保證金貸款是動蕩股市的危險來源之一,但最新舉措在短期內會在股市開市恢復之際扼殺資本流動性。
(編譯:高志強,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5/07/150713_press_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