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3 June 2013

「港人治港」如何走下去?


(刊於 2013年6月21日明報)

1984年4月,英國外相賀維訪問北京,在人民大會堂與鄧小平會面。兩人敲定了《中英聯合聲明》的框架,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正式進入倒數階段。

英國全面撤出的消息公布後,香港社會人心惶惶。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在中英之間匆忙奔走,先是跑到倫敦,然後又轉到北京,向兩國政府反映港人的憂慮和訴求。其中,鄧小平在接見兩局代表鍾士元、鄧蓮如及利國偉時,重申「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的對港政策,但同時拋下了這一句說話:

「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

30年後的今天,這一句說話恍如不散的幽靈,再次在維多利亞港的上空徘徊。

上星期,梁振英在紐約接受美國傳媒訪問時,提到香港實行普選可能會引發中港衝突,因北京有權拒絕任命港人選出的特首。梁振英上台後,一直被指玩弄「語言偽術」,這一番說話倒是坦率地點出了政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觸動「港人治港」的核心矛盾

回歸後的兩次政制改革(2005及2010年),主戰場都在立法會選舉,爭議焦點在於如何增加立法會的民主成分(區議會間選、超級區議員方案),特首選舉應該如何改革,一直不是各方討論焦點——反正特首選委會是800人、1200人還是1600人,都不會改變其小圈子選舉本質,遑論影響北京在香港的管治權。

換言之,我們雖然經歷了兩次政改爭議,卻從未有真正觸動何謂「港人治港」的核心政制矛盾:「港人治港」到底是由什麼人來治港?「港人治港」應否設有界線?「港人治港」的界線是什麼?又由誰來劃定這條界線?

今回政改之爭,各方將無法再迴避上述的核心問題——因為主要戰場已經轉移到2017特首普選,2016立法會選舉改革幾乎無人理會。

兩套「港人治港」觀念直接衝突

一直以來,北京心目中的「港人治港」都有一條界線,官方的說法是「愛國者治港」,說穿了就是特首需擔當北京的忠誠代理人,代表中央在香港行使管治權。

今回政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如何劃定「港人治港」的界線與範圍:「港人治港」應否有「愛國者治港」這一條界線?若然要劃出一條界線,到底是由北京、提名委員會、還是香港選民來劃線?任何特首普選方案的具體設計,都必須放在這個框架來討論,否則只是抓不核心的泛泛之談。

顯而易見,北京堅持「港人治港」必須維持「愛國者治港」的界線,並且是由北京來決定如何劃線,因此喬曉陽才會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身分,公開強調絕不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並提出由提名委員把關審核特首候選人,中央必要時亦可拒絕任命普選產生的特首。另一方面,不少香港巿民也並非完全否定「港人治港」應有一定界線,卻大多認為應該交由香港選民來劃線,而不是將決定權交予提名委員會或北京領導人。

北京與港人對「港人治港」的理解南轅北轍,要橫跨二者之間的鴻溝,找出一套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共識,本來已經近乎是不可能。不幸地,近年北京對港政策日趨強硬,十八大後北京不斷強調要維護好中央權力(例如特首述職及報告制度化、抓好對主要官員的任命權等等),中央領導人顯然正在進一步收緊、而不是鬆動「港人治港」的界線;同時間,香港本土意識抬頭,自治呼聲高唱入雲,港人對北京的干預日益抗拒,部分新世代甚至從根本上否定任何對「港人治港」的設限——中港之間的政治差距日益擴大,正在把任何僅餘的政改妥協空間迅速擠掉。而隨政改之爭進一步白熱化,兩套「港人治港」觀念必然會全面衝突,並將社會推向嚴重撕裂以至暴亂邊緣。

30年前,中英協定將香港歸還大陸,卻透過拖延實行特首普選,將「港人治港」的內涵空洞化。30年後的今天,特首普選已經無法再迴避,北京及香港人都必須直接面對如何定義「港人治港」的核心問題。

「港人治港」最終要往何處去?這是今回政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from 大政治家 http://brian-fong.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