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5 June 2013

“维基解密”被拍成了电影

阿历克斯·吉布尼(Alex Gibney)新拍的纪录片名字听上去像是一则赤裸裸的广告语,用来宣传麻烦缠身的维基解密(WikiLeaks)组织。实际上,“我们窃取秘密”这句话出自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的前主管麦克尔·V·海登(Michael V. Hayden)之口,是为了解释探查秘密的政府活动何以反过来又需要保密。

这句话令人意想不到的出处不仅是一则趣闻,也是维基解密的核心元素,是这部讲述维基解密故事的影片的核心元素。《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We Steal Secrets: The Story of WikiLeaks)描述了维基解密在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领导下,公开发布匿名线人提供的秘密文件,而孤独的二等兵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借助维基解密提供的机会,把美国军方的“家丑”(以及其他许多信息)公之于众的事件。这个故事,是绝对主义者的理想遭遇某种危机的故事,也是个人苦闷寻找发泄途径的故事,它的后果非常严重。

在讲述这段近期发生的历史时,吉布尼试图勾勒出一种双重悲剧。影片长达两个多小时,笨拙地穿梭于三个内容之间:广为人知的维基解密故事,主角是自信过度的阿桑奇;以及二等兵曼宁涉及性取向的不幸遭遇(这部分更令人感兴趣);此外还有评论者们提出的敏锐但有些重复的观点。这种无序膨胀的处理方式,导致该片缺乏吉布尼其他影片中的起伏节奏和推动力;指控阿桑奇性侵的两名女性之一的采访资料出现在片中(在这段资料中,阿桑奇只出现在二手剪辑的附加片段里),明显受到重视,让人觉得叙事有些过度拉伸。

这名脸部被部分遮挡的女性,在影片对阿桑奇描绘的转折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个转折是该片的中心,但它显得过于简单化了。维基解密网站其实也把机密的政府文件提供给像《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伦敦的《卫报》(The Guardian)这样的新闻机构。

在这部影片的描绘中,维基解密的头面人物阿桑奇从鲁莽大胆、令人不安的“秘密解放者”——这些秘密中包含令人毛骨悚然的绝密镜头:一架美国直升机攻击巴格达人群,造成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2人死亡——转变成为偏执多疑的怪胎,曾经与他共事的人谴责他,他自己也因强奸指控负案在逃。

如果你之前就注意到过新闻镜头中灰白头发、油腔滑调的阿桑奇(以及比尔·哈德[Bill Hader]在《周六夜现场》中模仿他的表演),你可能已经对这样的描绘有了一些准备,但是片中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那些让我们了解二等兵曼宁的想法的私密网络聊天记录,却令这一描绘相形失色(阿桑奇目前仍在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里避难。这部影片完成之后,曼宁在经过长时间的单独监禁后,对10项指控认罪,但他还有一些更加严重的罪名正在等待军事法庭审判)。

一部跟保密有关的影片应该把私密聊天消息派上用场,这也是一种协调。跟曼宁私聊的人是曾经当过黑客的阿德里安·拉莫(Adrian Lamo),后来他检举了曼宁,称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公众利益。在讲述这段个人悲剧的时候,影片也插入了海登将军和《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Nick Davies)等评论者关于保守秘密的危险和职责的辩论,而吉布尼自己谈到了在布莱恩·耐本伯格(Brian Knappenberger)的《骇客军团故事》(We Are Legion),以及罗伯·莫斯(Robb Moss)和彼得·盖里森(Peter Galison)的《机密》(Secrecy)中遇到过的一些问题,

曼宁泄露的文件曝光了美国人在战争中某些令人厌恶的行为之后,新闻导向控制也随之而来。这部影片的长处之一,就是对新闻导向控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剖析。当五角大楼和专家们再三表示泄露秘密会危及参与者的生命时,一名记者指出,“猜测引发的血案糟过了真相引发的血案。”

《我们窃取秘密》存在一些缺陷,不过它却提醒我们:维基解密尽管蕴含着潜力,但在实践中,它对真相的揭露及其带来的后果依然诡谲而复杂。

《我们窃取秘密:维基解密的故事》定为R级(17岁以下需家长或成年监护人陪同观看)。粗俗、性内容和令人不安的暴力。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http://cn.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