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文子
时间:2013年1月10日
《外參》記者柯宇倩/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人們越來越向“錢”看的反思聲也不斷傳出,但仍有一群人,甘冒風險,不求回報地貢獻所長,致力填補中文與英文世界報導中國信息的缺口。
《外參》記者柯宇倩/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人們越來越向“錢”看的反思聲也不斷傳出,但仍有一群人,甘冒風險,不求回報地貢獻所長,致力填補中文與英文世界報導中國信息的缺口。
設站動機:找一個安心存放作品的地方
審查制度與防火長城,替身在中國的人過濾了許多訊息,“譯者”網站的翻譯團隊,每日均試圖突破審查的高牆,為讀者發送來自外部的資訊。這群譯者約10多人,大部分居住於中國大陸,其餘的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從2009年底創立至今,僅是合譯的作品,就已達到幾十萬字。
“譯者”創立人小米在接受《外參》採訪時表示,成立“譯者”之初,其實沒有很明確的目的性,主要只是想找個地方存放自己的翻譯作品。小米曾是熱門翻譯網站“譯言網”的譯者,“譯言網”於2006年開始營運時,僅為一留學生論壇,2007年,“譯言網”正式成立公司,進行商業化運作,小米與幾位譯者經常翻譯時政類的文章,在上頭發表。
2009年11月份,“譯言網”無預警地關站,並未說明原因。中文版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指出,“譯言網”的關閉是因為違反版權問題,但據小米聽聞到的消息,閉站實際上是因為中國當局的言論審查。
小米與幾位譯者不想見到多年來翻譯的幾十萬字譯文從此化為烏有,因此希望“譯言網”歸還自己的作品,卻未能如願。在索回作品上與“譯言網”產生矛盾的小米,決定和幾名譯者出來自立門戶,尋找可以安心存放自己作品的地方,即使譯文在這個地方很少人閱讀也沒關係,只要別讓大家找不著就行,最後,幾名譯者選定的地方是Blogspot。
小米對《外參》解釋,當時一些翻譯同好都比較喜歡Google的平台,Blogspot又是Google所收購的一個專門博客網站,因此決定把陣地移到Blogspot。2009年11月,“譯者”網站上線,直到現在,“譯者”仍保留文章在網站上的排序按發文時間順序的傳統,任何譯者都可以發文,只要哪位譯者先翻譯完,他所發出的文章就一定會放在第一條。
“很多媒體網站看重‘議題’,會把熱門議題放在最上面,這點我們很不一樣。我們每個人的文章都有機會成為頭條,但隨著文章的滾動,頭條也會慢慢退到後頭去。”小米說。
“譯者”與一般媒體網站的不同之處還在於歷史性文章更多些。小米對《外參》指出,媒體同行之間有競爭的壓力,但“譯者”不需要搶獨家,時效性也不是特別強,因此只要覺得文章好,就算是1999年或2005年的文章都會翻譯。“有些人純粹把我們當作一個媒體,但我更多把它當成一個志願工作。”
目前“譯者”為自發性運作,沒有人是“上級”或“下級”。在譯者們合作的網路平台中,大家都使用網名或化名,一旦有譯者發現不錯的文章,便可能到網路平台裡詢問是否有人願意與他合作翻譯,由於彼此之間不會透露真名,翻譯的文章也經常在網路上直接修改,因此很多時候,直到文章完成,大家都不知道是和誰合作翻譯的。有的文章長達10頁、20頁,僅一個人無力翻完,這時,欲翻譯該文的譯者就會把文章簡介發到網路平台上,徵詢共譯者。
小米對《外參》解釋,大部分的譯者人在大陸,因此偏好使用不需翻牆就能合作的平台,譯者們先前交流的平台是“谷歌文件”(Google Docs),但使用起來不是很流暢,有時會遭到封鎖,“譯者”曾收到一些使用者的投訴,表示不希望因為“譯者”在其上儲存了一些敏感內容,就讓這樣好的工具被封掉,因此對於“譯者”現在所使用的網路平台,小米不會對外公開。
小米指出,該翻譯哪篇文章,全憑譯者自己的挑選,沒有人會為他人決定該翻譯哪一篇。“我們相信每位志願者的判斷。”但小米也坦承,雖然沒有硬性規定要翻譯政治類、敏感性的文章,但現在一提到“譯者”,外界自然會將它歸類為翻譯政治敏感性文章的網站。“可能因為這是一個牆外的網站,所以大家更習慣於把一些牆內發不出來的文章放到上面發,形成了一種風格。”
試圖填補信息的缺口
為了維持譯文的水平,加入“譯者”團隊有一定的門檻,首先會要求翻譯兩篇以上的文章,若譯文較通順,沒有很大的錯誤,又有一定的時間可做這份工作,則能成為團隊的一份子。譯者團隊裡,有人是在讀的大學生,也有正在放假的研究生,這些人便有一定的時間可做翻譯,但小米估計9月開學後,有些人會退出團隊,但同時也會有一些新血加入,因此團隊人數經常在變動。
沒有直接的報酬,也是“譯者”文章維持一定水平的原因。小米對《外參》解釋,由於這是份志願工作,無法獲得實質的報酬,因此在挑選翻譯文章上就會花更多心思;如果考慮到需要耗費時間心力、一句句地翻譯,譯者可能就會放棄某些看起來不錯,但不是非常必要翻譯的文章,最後真正翻譯的,會是認為一定要介紹給讀者不可的文章。由於具有沒報酬的“苛刻” 條件,在選擇文章時就會多思考一下,文章的品質反而能提升。
目前,“譯者”網站的志願者大部分為翻譯人員,另有一名志願者協助網站維護的工作;“譯者”網站包含了音頻、視頻和圖片等多媒體,存放在不同的服務器上,一旦圖片連結失效或音頻檔出問題,就是網站維護人員上陣的時候。
小米對《外參》表示,志願者加入“譯者”的原因都很類似,所有譯者都是懂得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並且具有翻譯的能力,由於具有多語的技能,因此會注意到不同語言間對同一事件的信息落差,這樣的落差不只是來自於防火長城,還來自於語言的隔閡,而許多中國人都對外界如何看待中國感興趣,因此志願者們就試圖填補這樣的信息缺口。
小米指出,志願者團隊也有自己的篩選過程,如果只是想發幾篇文章發洩一下,都會被淘汰出局,留下來的人,眼界相對寬一點,經歷相對豐富一些,有的人因為有國內和國外的兩種經歷,見過對一件事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會對照與思考,也會比較冷靜,不會一個熱點事件爆發後,就一頭栽入跟著潮流走。
累積多年翻譯經驗後,除了眼界更開闊外,小米也更能跳脫字句的束縛,更著重在文章意思的傳達。小米表示,一個作品是新手還是老手翻譯的,很容易就看出來,經驗越多,越不會拘泥於字句,有的譯文甚至比原文還要有文采,雖然以翻譯來傳世者大家能想到的不多,但優秀的翻譯大家確實令人折服,而新手的稿子通常較生硬,像是由機器所翻譯的。
網路審查是房間裡的大象
在中國,只要與敏感議題沾上邊,就必須承受被審查的風險,“譯者”也不例外。小米對《外參》表示,“譯者”一路走來遭遇很多困難,而且困難遠遠大過得到的成就,第一個困難就是必須正面碰撞那道審查的高牆。
“網路審查是房間裡的大象,無法繞過去,而且它還不只是一道牆,而是可以追蹤到你,警告你,質問你是不是有什麼目的,是不是想串連什麼人,並勸你不要再做這份工作。”小米說,志願者們有恐懼的時候,有的人曾經被騷擾,也有的家人反對,小米的家人便不贊同她從事這份志業,同時也擔心家人的生活可能受影響。
“本來,大家可以做一些賺錢的事,但我們卻把時間花在一些看不到實質收益的事情上,不但回報不是很明顯直接,還有一定的風險。”小米對《外參》說。
而中國的網路審查在特定時刻,會控制得更為嚴格,小米認為,審查的追蹤是事件導向的,例如2011年茉莉花事件發生時,即使“譯者”將此當作一則普通新聞來處理,但當局仍認為“譯者”試圖傳播特定訊息,欲號召群眾,最終追蹤到此篇文章的翻譯者,同時也等於對“譯者”提出警告:只要在網上做了什麼事,都可能留下可被追蹤到的線索,沒有什麼是安全的。
從2008年開始撰寫博客的小米,認為中國這些年的網路審查有越來越嚴的趨勢。2008年時,小米只察覺中國政府的關鍵字審查跟奧運會相關,其他時候,也僅在接近某些特殊日子,如黨代會、兩會時,審查才會嚴一點,事件結束後,審查便再度放寬。
但小米逐漸發現,言論環境越來越嚴峻,一些敏感詞一旦上了禁詞名單,就不再放出來。因此禁詞名單越來越多,禁詞也越來越誇張,比如“胡”、“江”,均為很尋常的姓,但這樣的字都遭到被審查的命運;原本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就可能因為類似這樣的關鍵字而無法發佈。
美聯社2012年6月的報導指出,谷歌香港在中國的網路審查制度下,反覆出現因“重置”而導致的網頁中斷現象,有的使用者以為這是因為谷歌技術不穩定所致。谷歌決定推出一份“敏感詞”列表,同時聲明“技術團隊經過很長時間的自我系統檢視,未找到技術上的漏洞和問題”,以此澄清網頁中斷並非谷歌的責任。谷歌的“敏感詞”列表包括多位中國領導人的姓氏“江”、“胡”、“溫”、 “毛”等,以及“艾未未”、 “陳光誠”、 “薄瓜瓜”等人名,一些敏感詞的變通說法如“不厚”、“ 5月35日”、“ 淋巴縣長”也名列其中。
但針對中國政府的網絡審查,網民一向有自己的應對之道。異體字、會意字、形近字不斷推陳出新,藉以躲避審查。只是,“譯者”仍希望保持文章的流暢度和完整性。小米對《外參》解釋,或許從事翻譯工作者對文字都有一些潔癖,如果把薄熙來寫成“不厚”或“西紅柿”,會令她感到難受。
“我很不喜歡文章中出現異體字,文章寫到這些地方就頓住了,腦袋必須轉個彎,如果一篇文章用很多異體字,看的時候就會相當辛苦,所以我們才想找一個地方,只要能好好陳述事實就好。”小米說。
異體字外,“譯者”網站也儘量避免言詞太過激烈。小米對《外參》指出:“我們對一些極端的言論也很反感,會覺得不像正常人在說話,所以我們和一些海外中文網站不太一樣的是用比較平和的方式,將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說清楚就好。”
“譯者”網站由一群志願者經營
from 明镜网 http://city.mirrorbooks.com/news/?action-viewnews-itemid-7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