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打破了傳統載具枷鎖,讓記者編輯可以兼用所有媒材,為每一則新聞量身打造最適當的報導形式。然而,多數媒體仍跳脫不了內心的枷鎖,繼續沿用傳統文體,頂多是報紙網站增加影音報導,廣播電視網站增加文字內容,結果仍是用一套文體來處理所有新聞,未能善用媒材來展現個別新聞特點,例如報導王建民的伸卡球發威,只用文字或影音敘述,未能用資訊圖像或動畫呈現伸卡球如何握、如何投、如何轉、如何飛、如何發威。
我也是枷鎖中人,從小用文字寫作,大學畢業進報社當編輯,也只是用文字和照片來說故事,從未想過其他可能。直到二○○五年起,連續五年參與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評審作業,看到部落客靈活運用各種媒材、創造出許多生動文體,我才意識到自己長年自我設限,開始思考如何借助網路來掙脫枷鎖,更彈性地使用媒材、更生動地闡述故事。
我認為網路提供了多媒材(multimedia)、超文本(hypertext)、易混搭(mashup)、高互動的敘事機緣。多媒材是可以自由運用文字、圖形、影像、動畫、音訊、視訊;超文本可以藉由設置超連結(hyperlink)將分散在網路各處的相關資訊串接起來;易混搭有助於整合網路上多個資料來源、媒材或功能,例如將動態影音嵌入文字報導中;高互動則允許閱聽人自行決定點閱的順序、速度、範圍,甚至藉由回應、引用、改作、共同編寫(如維基百科)等方式,參與新聞內容的建構。
我沒有錢購置軟硬設備來研發新文體,所幸,網路上有許多免費資源,足以支持我展開實驗。我以我任教的輔大新聞傳播系作為實驗平台,大一「數位傳播」課介紹學生使用圖像軟體Picasa、直播軟體Justin.tv、網路地圖Google Map、簡報和超文本軟體Google Docs等免費工具;大二「新聞編輯」課帶領學生用上述工具研發新聞網摘、簡報敘事、圖像敘事、影音敘事、地圖敘事等新文體;今年十月起,更在大三「媒介實務」課教學網站《生命力》上,要求學生全面啟用新文體來報導新聞。
內容決定文體
《生命力》的實驗是要跳出「載具決定文體」的桎梏,走向「內容決定文體」的新路。更具體地說:《生命力》報導新聞時,會先檢視一則新聞最核心、最關鍵、最能引起閱聽人共鳴的主題何在,然後選用最能展現這個主題特色的媒材來敘事,最後將所有與主題有關的內容、媒材融為一體,努力製作成有焦點、有主軸、既簡明又生動的報導。
例如:免費幫窮人看病的恩友診所轉型成恩友義診聯盟,全台灣有七十多家診所加盟,分別提供免掛號費、免藥費或完全免費的服務,《生命力》認為讀者最關心的是:我家附近有沒有診所加盟,因此用Google Map製作一份恩友義診聯盟診所地圖,逐一標示加盟診所的地址、電話、服務內容,並把地圖混搭進《生命力》網站,放在文章導言之後,讓讀者可以直接在《生命力》網站上查詢;至於恩友聯盟的創立過程則用文字敘述,並讓聯盟發起人以視訊親口表達理念。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義診聯盟診所所在位置
完整報導詳見〈恩友義診聯盟 為貧者健康把脈〉
再如:設計師王銘峰要幫柬埔寨人興學脫貧,他教導柬埔寨農民以有機方式種植棕櫚糖樹,再以公平貿易方式予以收購,製成棕櫚糖行銷全球,並將部分販售所得捐回當地興建學校。《生命力》認為這則新聞的關鍵是公平貿易,為了讓讀者更輕鬆、更印象深刻地了解公平貿易,記者以Flash動畫闡述王銘峰公平貿易具體做法,再將動畫和王銘峰自述理想的影片合併成一個數位敘事,放在導言之後呈現,至於義行的緣起、執行的經過則用文字和照片補充。
完整報導詳見〈有機棕櫚糖 編織貧童上學夢〉
又如:社會企業「好樣綠」開設食育概念館,現場示範如何利用小農生產的無毒蔬果來製作蛋糕、果汁、麵包,藉此推廣食物教育,例如製作香蕉蛋糕時,若有民眾詢問香蕉從哪邊來,就直接從倉庫搬出香蕉,介紹這香蕉來自哪位農夫、如何栽種、有何特色。《生命力》拍攝香蕉蛋糕製作過程,做成影音報導,不只像烹飪節目一樣教民眾做蛋糕,更引導民眾認識有機農家、無毒食材、健康烹飪法。影音報導之後,再用文字介紹「好樣綠」的創業緣起、發展歷程、目前景況、未來展望。
完整報導詳見〈好樣綠 用小農蔬果 做無毒美食〉
此外,報導有機農民郭登源的稻田認養制度時,先用簡報描述他的農法和認養制度,再將簡報轉為影音檔,鑲嵌到內文裡,然後用文字描述他務農經過、用照片呈現他耕作的身影;介紹沙畫藝術家艾宏柏時,用文字介紹藝術家的生命史和創作理念,用影音記錄沙畫的創作程序;報導公民記者奇諾時,用文字記錄他的奮鬥過程、用影音讓他口述創作理念,並且把他歷年代表作的YouTube檔嵌入報導裡,讓讀者即時看到他的創作。
完整報導詳見〈認養稻田 讓都市人體驗有機農耕〉
統一包容歧異
總之,《生命力》實驗「內容決定文體」,是要靈活運用網路多媒材、超文本、易混搭、高互動機緣,為每一則新聞量身打造最能呈現精髓、展現特色的報導形式,無論這個形式是文字結合地圖、動畫、圖像、影音還是簡報;這和傳統媒體迥然不同,傳統媒體「載具決定文體」,無論新聞特性,一律同一套的文字、聲音或影音文體來報導,常常削足適履,無法展現新聞精髓和特色。
部分傳統媒體也已經意識到「載具決定文體」的僵化,轉向探索「內容決定文體」的靈活,英國《衛報》就是如此。《衛報》網站多媒體專區兼用影音、音訊、漫畫、幻燈秀(slideshow)、互動表格,為每一事件量身打造最佳報導形式,例如用幻燈秀呈現藝術作品之美、用影音展現選舉造勢現場的熱情、用互動表格整理複雜的公共預算金額。
在實驗、觀摩、思考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傳統媒體要在網路圖存,就必須從「載具決定文體」走向「內容決定文體」,報紙網站增加影音內容、廣播電視網站增加文字報導,只是從一種傳統報導形式變成兩三種傳統報導形式,並無新意;唯有更廣泛地運用網路多樣媒材、更聚焦地探索每一則新聞獨特之處,才能為每一則新聞量身打造最佳報導形式,才能發揮網路特性、走出新聞報導的新路。
也許有人擔心,若量身打造每一則新聞,報導形式會不會過多過雜而破壞媒體的統一感?其實不會。以《生命力》為例,我們將多樣的文體統一在一個共通的格式內,這個格式分成三大段:第一大段用標題和導言點出主題;第二大段用一個視訊框嵌入動畫、圖像、影音、簡報或地圖來闡釋主題;第三大段則將與主題有關的其他資訊,放在視訊框後詳述。
閱聽人在網站首頁上看到新聞都是標題、導言加視訊框,但框內的網路敘事個個不同,點擊「繼續閱讀」後看到的詳細內容也大異其趣;如此,既能維持形式的統一,又能兼容網路敘事和內文寫法的多樣性。
本文同步發表於《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from 打造自己的媒體 http://www.iedit.tw/2011/11/blog-post.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ashaw+%28%E6%89%93%E9%80%A0%E8%87%AA%E5%B7%B1%E7%9A%84%E5%AA%92%E9%AB%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