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文報業協會2011年會在新加坡舉行,我受邀演講,探討中文報紙的網路戰略。我認為報紙面對網路衝擊,必須轉型為「可攜式網站」才有未來;而要轉型「可攜式網站」,至少必須做到四點:載具要隨身好用、文體要量身設計、內容要兼容並蓄、服務應互動客製。以下是我的簡報和講綱:
報業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單單2009年,美國就有142家報社破產,1萬5千位新聞工作者失業;曾在台灣引領風騷的中央日報、民生報、自立晚報、台灣日報、中時晚報也先後停刊。未來學家羅斯道森因此推測:「到了2020年,報紙將與人類生活幾無關聯」,新聞學者菲利浦梅耶更預言:「2040年,最後一份報紙將被丟進垃圾桶」。
部分報業工作者不相信末日預言。他們說:電視興起,有人預言報紙完了,但報紙活了下來;網路崛起,又有人預言報紙完了,這不過是另一次「狼來了」而已。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我們只要翻閱舊報紙就會發現,電視出現前那種文字密布、欠缺圖像和設計的黑白報紙,早就完了;存活至今的,大多是吸收電視特點,轉型為「印刷版電視」的彩色報紙。
報紙必須不斷革新、與時俱進才有活路。報紙面對網路衝擊,必須學習網路優點,演化成「可攜式網站」才有未來。 要演化成「可攜式網站」,必須做到四點:
一、載具要隨身好用
民眾已經從餐桌看報轉向行動閱聽,他們在地鐵、公車、飛機上,甚至在開車時,隨時隨地接收新聞。
報紙要服務行動族,一來應該縮小開本或寬度,讓乘客攤開報紙時,不會碰撞到鄰座的人,如英國泰晤士報由對開大報改為四開小報、今日美國報創刊時就採取窄版設計;二來要同時發行iPhone、iPad、Kindle等版本,讓民眾用自己最喜歡、最方便的載具看新聞;三來可以考慮推出語音版,以文字媒體的深度挑戰廣播電台,讓開車族也能聽新聞,如台灣爽報請周星馳配音師唸新聞。
二、文體應量身設計
新聞報導應該走出「報紙=文字+照片」、「網站=報紙+電視」的窠臼,針對個別事件特色,量身設計每一則新聞。
首先,紙本可以強化資訊圖表,呈現電視無法呈現的影像細節,如變化球的飛行路徑;其次,網站可以發展多樣的數位敘事,例如用影音呈現選舉造勢盛況、用互動表格呈現政府預算數字、用動畫解釋公平貿易概念;第三,新聞產製要從採訪、攝影、編輯、美術分離的生產線模式,轉向整合的製作人制,並且在傳統的採訪會議、編輯會議之外增開設計會議,討論每一個版面、每一組新聞的總體設計,台灣蘋果日報就有類似作法。
三、內容要兼容並蓄
公民運用簡單而強大的網路工具,已經從閱聽人變成創用者(prosumer),開創「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是記者」的公民新聞時代。
報紙面對公民新聞,首先要有效偵測,藉由訂閱網路新興意見領袖的blog、twitter、facebook掌握最新行動和關鍵文章;其次,可以挑選網路好文,刊登在報紙或網站上,例如CNN網站選播優質的公民新聞;第三,可以和網路好手合作,例如紐約時報雜誌和ProPublica網站一起調查報導,共同贏得2010年普立茲獎。
四、服務應互動客製
網路時代,人們想要切合個人需求的新聞,報紙必須了解讀者喜好、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提供互動性和客製化資訊服務。
了解喜好,如台灣蘋果日報不僅用facebook行銷當日新聞,更有專人整理網友意見,轉請發稿單位改進,甚至將網友意見寫進次日報導中;滿足需求,如美國達拉斯晨報設立「忙碌媽媽網站」,重點服務職業婦女,選播她們最關心的新聞、提供嬰幼兒用品折價劵;客製服務,如英國BBC網站可以用郵遞區號查詢新聞,讓民眾快速掌握自己社區的動態。
許多人對報紙網路化仍有疑慮。
有人擔心:「報紙網路化會影響紙本銷售」。問題是:報紙讀者已經轉向網站瀏覽、行動閱聽,你的報紙不上網,還有別的報紙上網,甚至會有人跨界搶奪網路新聞市場——就像Apple推出iPod,跨界搶奪Sony隨身聽市場一樣,與其讓別人侵奪市場,不如自己奮力上網發展。
有人質疑:「報紙網路化如何才能獲利」。報紙網路化是由「大」向「群」演化,組織結構從中央集權走向分進合擊,營收模式也要從廣告獨大走向多方取財,例如澳洲媒體集團FairFax網站,開發15項數位營收,每年為集團貢獻10%的營收,是一般報紙網站的兩倍。
多方取財的管道包括:入口網站授權費、資料庫查詢或資料混搭費、專業服務費(如紐約時報將自行開發的iPad程式授權其他報紙使用)、新聞營和作文教室學費、藝文展覽營收、連結佣金、客製版新聞收費、新聞賞金(如OhmyNews讓讀者賞記者獎金)。
from 打造自己的媒體 http://www.iedit.tw/2011/11/blog-post_26.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ashaw+%28%E6%89%93%E9%80%A0%E8%87%AA%E5%B7%B1%E7%9A%84%E5%AA%92%E9%AB%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