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0 March 2022

從中港股市動蕩一周看中國經濟面臨的痛點

中國和香港股市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周,從暴跌到暴漲,數日內如坐過山車一般驚險。

俄烏戰爭、美國監管中概股、新一輪疫情、互聯網巨頭裁員,多個壞消息使悲觀情緒累積,引發猛烈拋售潮——香港恆生指數本周一、周二,兩日跌幅超15%,跌到18412.97點,跟去年同期指數28833.76點相比,已經暴跌逾萬點;中國內地的滬綜指上周二(3月15日)錄得逾兩年最大單日跌幅,並創超20個月收盤新低。

兩日俯衝之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要求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並就房地產、中概股、平台治理等都給出正面信號。

周三,中港股市調頭上揚,上演「過山車」行情。滬綜指當天收漲3.48%,恆生指數收漲9.1%,單日漲幅創2008年10月以來紀錄;此前連續遭遇重挫的恆生科技指數收漲22.2%,為歷史最高單日漲幅。股價頻遭暴擊的騰訊控股和阿里巴巴,當日分別收漲23.2%和27.3%,均創下單日漲幅紀錄。

本輪股市動蕩,折射出中國經濟在2022年面臨的複雜前景。有金融人士抱怨「監管重拳」弄成「監管亂拳」,市場要持續承受政策不確定性。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監管層也沒有對股市大跌做出預案。

股市暴跌和中國經濟痛點

「俄烏戰事從2月24日就開打了,對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很明顯,中國多次在很多場合強調能源保供穩價,強調糧食安全,但唯獨沒有對股市大跌作出預案。」路透社援引一位北京的大型券商高層稱。

該人士表示,這一方面表明對資本市場的重視度不夠,另一方面在中國已有證券穩定基金的前提下卻沒有作為,也突現部門思維的狹隘和缺乏擔當。

他提到,此次中國股市下跌跟2015年的股災不同,那次是流動性出問題,這次除了戰爭、疫情外,跟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有關,導致市場資金作空中概股,這是股市大跌的深層次原因。這也反映出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中國缺乏定價權和話語權,一旦遇事中概股就被做空,中國投資者就被割韭菜。

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和美國隔空對壘,美國警告中國不要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不要幫助俄羅斯逃脫制裁,否則會面臨嚴重後果,中國則指責美國扮演煽風點火的角色。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3月11日將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列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消息引發中概股集體大跌,此舉引發市場擔憂——投行傑富瑞在報告中稱,市場會疑惑,中概股是否將成為地緣政治的一項武器,正如中美貿易爭端中的關稅一樣。

外部風險加劇,中國內部也顯現壞消息——防控嚴密的中國,日增確診迅速破千,3月12日甚至突破三千,這是武漢第一波疫情控制住後,兩年來疫情防控最嚴重的時刻,而且作為經濟重鎮的上海和深圳都在本輪疫情的重災區之列。

對於正在恢復中的中國經濟而言,尤其不利。今年前兩月,中國經濟復蘇勢頭不錯,工業和投資同比增速均創逾半年高位,顯示內需動能有所增強,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外部地緣政治風險,使分析師對未來持悲觀態度。

「現在面臨的問題、風險和壓力,比起兩個月之前,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這是當前經濟形勢的關鍵所在。」FOST首席研究員馮建林表示,「就算3月經濟繼續向好,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仍達不到『5.5%左右』的目標水平。」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樣在上周,互聯網行業龍頭自去年以來遭遇的從嚴監管帶來的「陣痛」還在持續——阿里巴巴和騰訊控股凖備在今年裁減數萬個職位。路透社援引多個消息源稱,阿里巴巴可能會裁掉其員工總數的15%以上,約為3.9萬人;騰訊負責視頻流媒體和搜索等業務的部門今年將裁員10%-15%。

股市回暖背後的政策托底

3月16日由中國副總理劉鶴主持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被認為是有針對性地對上述導致股市大跌的不利因素進行了逐一回應。

比如,對於近期市場關注的中概股退市風險,會議指出,目前中美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溝通,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致力於形成具體合作方案。

再比如,關於平台經濟治理,會議指出,「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針完善既定方案……穩妥推進並盡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紅燈、綠燈都要設置好,促進平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不僅如此,會議同時要求,「關於房地產企業,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再加上此前已確認房產稅改革試點今年內不會擴大,少見地釋放了對房地產業利好的消息。

「劉鶴講話直擊了市場的痛點。」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講話內容全面地針對當前資本市場最關心的幾個金融問題,包括房地產、中概股、平台治理等都給出了正面的信號,對穩定市場的信心有較大幫助。

這一輪「過山車」也引發對政府角色的反思。

「監管重拳變成監管亂拳的情況可能會得到一定的收斂,」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表示,有關平台經濟治理、中概股的內容、香港金融市場穩定的內容,一定程度消除了來自中國內地的一些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促成港股強勁反彈。

在北京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參會專家認為,監管部門各唱各調,技術官僚們出台政策往往導致部門利益高於國家宏觀調控的整體需要。

路透社援引一位經濟學家稱,去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放緩的原因,除了疫情因素、極端的氣候外,推進綠色發展進程中對雙碳目標的執行,在執行進程中對能耗的雙控以及對平台經濟和房地產雙整頓,也給市場的預期、產業的發展都帶來了影響。

「雖然政府也意識到了政策協調上有問題,但在中國目前的行政管理框架下,出台政策很難跳出部門思維」,該位專家稱,「不可否認初衷是好的,但比如一說控制資本無序發展,結果所有相關的監管部門監管政策前赴後繼一塊兒出,最後是把該打擊的不該打擊的一鍋端了,也說明中國的宏觀調控手段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中美反向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財政金融政策上,中美的政策取向正好相反。

劉鶴在上述會議上表示,關於宏觀經濟運行,要「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

中國央行隨後發佈新聞稿明確,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同一天,美聯儲宣佈加息25個基點(即0.25%),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提高至0.25%—0.5%,以加大努力減緩處在40年來最高水平的通貨膨脹。這是2018年以來美聯儲首次加息。

不過,也有分析稱,美聯儲加息可能會使中國央行顧忌資金外流。

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表示,當前中國降息的必要性有所上升,但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美聯儲加息和當前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仍然偏高的掣肘,同時可能會加大資金外流的壓力,所以央行目前略有猶豫。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6080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