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逾月,在俄國防部長紹伊古(Шойгу)正式宣稱完成「首階段軍事行動」過後,俄軍接下來似乎將會集中其攻擊力於烏東頓巴斯地區。要解釋俄軍為何在其宣稱「大勝」的現狀下,卻放棄由俄總統普京本來定下的,直搗基輔的戰略重心,也許可以從戰爭至今的數據看其端倪。
先從軍人陣亡率而言,在短短一個月內,俄軍官方承認死亡人數已逾 1300 人,如果接受美國及北約的估算,數字更會飆升至 3000 至 1.5 萬人不等,遠超於俄羅斯兩次車臣戰爭的總陣亡數字,更加相當接近甚至超越蘇聯時期十年阿富汗戰爭的總陣亡人數。
特別是當俄軍陣亡者中不乏高階將領,被派住烏領土指揮的 20 名俄軍將軍,至今已有七人陣亡,且有更多的俄軍校級指揮官亦命喪於烏克蘭,無疑會對俄入侵軍——不論是基層還是指揮層——加添心理陰影。
陣亡率高、士氣低落,加上實際遇到的進攻障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俄軍重型武器接連在前線被毀甚至被烏軍虜獲。依照烏軍數字而論,至今俄軍損失接近 600 架坦克、3000 輛裝甲或一般載具,以及超過 200 架各式戰機及直升機等,損失率同樣相當接近甚至超越蘇阿戰爭與第一次車臣戰爭中蘇/俄軍的損失。
即使只按俄方官方數字推論,俄軍現有實力相對冷戰時期的確有一定弱化,但在對陣帳面較自己更弱的烏克蘭守軍時,仍然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傷亡及損失,可謂給予俄軍以及俄政府決策層一個重大警號。
當俄羅斯在戰場失利,國內的狀況亦不容樂觀。俄羅斯在過去數年均正嘗試重建因 2014 年的金融危機,以及同年西方對俄國佔領克里米亞而作出的制裁中,受打擊的經濟。但在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俄國脆弱的經濟受到接踵而來的新一輪制裁打擊而急轉直下。
對俄國民眾而言,制裁的最大影響就是俄國貨幣盧布嚴重貶值,曾經一度令盧布貶值近 25 %,對比 2014 年俄國佔領克里米亞前的匯價更是貶值超過 75 %。「盧布危機」令民眾的積蓄化為烏有,排隊搶購糧食以避物價飛漲等景象重視,民怨自然累積。
縱使俄羅斯為「民主獨裁」政體,但獨裁管制下的社會氣氛敵不過民怨。不論是本身反戰,抑或受戰爭帶來的經驗倒退所影響,但肯定的是並非所有人全盤支持俄領導層的「軍事行動」決定,而且反對的聲勢日盛。數以萬計的反對聲音——或遊行示威,或在僅餘的傳媒鏡頭中表達反對——被強行壓下,甚至出現「有殺錯無放過」,舉無字甚至支持戰爭的標語都一樣被捕。開戰至今俄羅斯就在國內拘捕超過 1.5 萬名示威者,而多名俄反對派成員亦被捕及判監,但國內民眾公開反戰的聲音似乎未有因而平息。
對一部分俄羅斯民眾——特別是具有專業才能,或甚至是金融專才——離開俄羅斯成為唯一出路。即使多國已禁止航班飛入俄羅斯,但開戰至今仍最少有 20 萬俄羅斯人,經尚未禁航的中亞、土耳其等地離開俄國。對於正面臨經濟危機,以及同時準備再度征兵的俄國而言,人力(人才)的流失會是相當大的打擊。
也許正是軍事上、國家經濟上,或是兩者相乘,才是俄羅斯決策層不得不調整戰略重心,縮窄戰略意圖以求加快結束戰爭的原由。
from Matters | 熱議 https://matters.news/@peter_masklo/%E5%BE%9E%E6%95%B8%E6%93%9A%E7%9C%8B-%E9%A6%96%E9%9A%8E%E6%AE%B5-%E7%83%8F%E5%85%8B%E8%98%AD%E4%BF%9D%E8%A1%9B%E6%88%B0-bafyreihmpat7tl5f33aj5msddsek3xil3aa32226odiuyrghmp5th7uc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