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示威自去年6月開始爆發,演變成持續多月的暴力警民衝突,數以千計示威者被捕,香港警方被指使用過份武力。
香港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簡稱:監警會)周五(5月15日) 發表超過一千頁的報告,審視香港警方處理「反送中」的行動,重點檢討過去多宗大型事件。
報告把去年7月21日元朗襲擊事件定性為「雙方的集體毆斗」,而非「單方面的無差別恐怖襲擊」,形容警員拍「白衣人」肩膀不代表「警黑勾結」;報告又強調,8月31日太子站有人死亡的傳言是「完全沒有證據支持的超乎尋常的主張」。
整體而言,報告認為警方處理手法存在改善空間,提出了52項建議,促請警方檢討相關程序、策略和部署,訂定警員及指揮官使用武力應負的責任等等。報告形容香港示威變質,正被扯向一個「恐怖主義」的年代。
香港監警會並沒有法定調查權,無法傳召個別警員或任何人士作供,無法強制要求任何人提供證據。報告亦沒有審視個別警員的行為,令外界質疑報告的中立性。
香港民主派質疑報告多處內容偏頗,部分內容只提供警方看法,非全面的事實,又指報告沒有著墨警察是否涉及使用過份武力,似乎有意為警隊做形象工程,重申需要獨立調查委員會去全盤調查事件。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報告並不偏頗,形容警隊「毋庸置疑是專業」,重申不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但她承認,不會天真以為接納報告建議會令社會事件結束。
7.21元朗事件
去年7月21日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被視為「反送中」運動的轉折點。當天,「白衣人」在元朗街頭聚集襲擊途人,後來在地鐵站與「黑衣人」(當天有黑衣人在港島中聯辦附近參加抗議示威)發生衝突。
報告引用警方及媒體報道重組了當天發生的事情,批評警方「錯失了不少處理事件的良機」。
警方當天中午便收到區議員轉發通訊軟件的訊息,指有「白衣人」聚集,但當警員發現「白衣人」傍晚在街頭聚集時,因為擔心行動導致警方和人群發生衝突,決定不作驅散,但有途人在街頭最先遇襲。
晚上10時許,元朗西鐵站「黑衣人」和「白衣人」發生衝突,報告認為,市民對7月21日的事件觀感被誤導,形容元朗站事件是「雙方集體歐斗」,而非單方面的「無差別恐怖襲擊」。
後來有警員身在衝突現場,但考慮到安全問題,警方決定撤走警員,39分鐘後才有另一隊警員到場,但到達時沒有發現襲擊,而又因聚集人群對警員持有敵意,決定離開,但他們離開後,車站再次發生兩次衝突。
報告指出,新聞報道直播顯示,「白衣人」襲擊「黑衣人」明顯較多,警方在衝突期間並未介入,引發警黑勾結指控。
監警會報告提到多個坊間揣測「警黑勾結」的原因,包括在衝突發生前,網上有被指是警務人員的社交媒體帖文,稱元朗已凖備好「藤條教仔」,警員在元朗南邊圍沒有採取拘捕行動以及與「白衣人」交談和拍肩膀等等,但報告認為,交談拍肩膀不代表勾結,沒足夠證據顯示南邊圍(圍村)出現的持棍人士,與元朗站衝突有關,這些指控「旨在抹黑警方形象,並無證據支持」,監警會沒有查問相關警員下,認定警員只是想指示「白衣人」返回村內。
監警會強調,會方沒有能力去查「警黑勾結」的指控,但警方當日未有及時採取行動,以及有警員對記者說「沒有看到任何人手持攻擊性武器」等言論,激化了外界的「警黑勾結」指控,導致示威活動升級,而警方接受訪問時沒有逐點駁斥指控,提供未有佐證的否認,亦助長外界的揣測。
8.31太子站衝突有沒有人死亡?
8月31日,警方在太子地鐵站內的行動引發爭議,包括並因關閉車站而引發了連串車站內可能有人被殺的傳聞。
監警會報告大幅引用警方說法,指示威者與數名中年男乘客爭執,演變成打鬥,警方是為了制止太子站打鬥而採取行動,亦有媒體拍到有「黑衣」示威者換衣服等事件,加上此前發生過示威者從警方手上搶犯的事件,警方關閉太子站是「防止示威者逃離車站」,監警會認為關閉出口「似乎屬合理的決定」,之後警方要求港鐵用特別列車運走被捕人士,亦是「審慎和明智」的決定,不過這加速散播了死亡傳言。
對於有救護員在太子站外要等十幾分鐘才獲准進入車站,監警會報告指,理想做法是讓他們一到達門口就獲准進入車站,但不認為警方故意拒絶救護員進入車站,而是擔心附近有示威者包圍,警方是希望確保救護員的安全。
「香港人口稠密,要掩蓋公眾場所有人死亡的事件,需要大量人士、部門及機構相互勾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報告寫道,「有關警方在太子站內殺人然後掩蓋事件的說法,是完全沒有證據支持的超乎尋常的主張,並不可信。」
報告指,事件發生後一整天,沒有任何部門反駁這「毫無根據的主張」,直至9月2日,才由政務司司長成為第一個反駁傳言的人,「但不實傳言已經萌芽」,監警會建議警方要提高透明度,消除傳言。
6月12日的「暴動」定義
示威者五大訴求之一是撤回6月12日的「暴動」定性。
示威者認為政府無視他們6月9 日100萬人大遊行(警方稱最高峰有24萬人)的訴求,決定包圍立法會大樓示威,反對《逃犯條例》,後來演變成出現催淚彈的警民衝突。
警方以「暴動」稱呼這場衝突,引發後來6月16日再一次的大遊行人數再次上升(主辦單位稱200萬人;警方稱按原定路線最高峰有33.8萬人)。後來警方改口,稱沒有為當天的抗議定性。
監警會報告稱,警方內部指引,並沒有界定什麼情況下會宣稱「暴動」,建議制定關注「暴動」的明確指引,並向公眾交代把某情況宣稱為「暴動」的目的、凖則和程序。
過份使用武力?
監警會報告沒有明確指出警員有沒有使用過份武力,但點出了有片段顯示警員在地上拖行示威者、亦有警員曾向示威者頭部瞄凖發射胡椒彈,有別於國際指引。
報告建議要檢討如何有效確保警員在使用武力時嚴格遵守指引,以及警員平息動亂時所採用的策略、裝備和武器,警方是否使用過份武力,需視乎事件起因、示威者行動和警員判斷,若發現有警員違反法例或警隊指引,期望警方起訴或懲處相關警員。
報告建議警方加強使用催淚彈、胡椒彈的相關規例和指引,制定培訓給予警員,並就警員在示威期間的武力使用作定期考核,亦應訂定指揮官和前線警務人員在不同情況下使用武力應負的責任。
報告特別指出,應成立專家委員會,就催淚彈毒理水平是否可接受作出建議。
「撐警報告」
香港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岑子杰,批評監警會報告「偏頗」,雖然媒體拍到「警暴」的畫面,但報告沒有任何一張圖片,「刻意模糊警暴問題」,亦沒有就警方使用過份武力等問題作岀評價,只會批評示威者,形容這份報告是「撐警報告」。
7月21日身在現場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對報告報告感到憤怒,批評報告是非不分,他說,報告將7.21暴力襲擊事件,認定是黑白衣人雙方打鬥,是合理化「白衣人」的行為,又指當日有孕婦受襲,反問是否孕婦都參與打鬥。
元朗居民蘇先生在7月21日放工時,在街頭被「白衣人」用滕條打背脊,留下多條傷痕,成為有無辜市民遇襲的重要人證。他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批評,當晚手持木棍的白衣人表現可疑,卻獲警方放行,如果認為無證據顯示「警黑勾結」是不能接受,認為警方應就此負責。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顧問區家麟撰文指,現場片段是清晰可見「白衣人」在元朗站對在場人士「無差別攻擊」,站內遇襲的人是穿著不同顏色衣服,報告「連事實也不弄清楚」,而當警察求助熱線接獲報案時,監警會認定是有人試圖蓄意癱瘓系統,令警方無法了解實際發生什麼事去部署資源,這種說法是「為警隊行動遲緩開脫」。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楊岳橋指,監警會沒有調查權,報告只聽取片面的意見,例如8月31日當晚警方不讓記者在場,導致後來有人死亡的傳言,認為報告應該遣責警方驅趕記者。他又指,報告形容香港「被扯向恐怖主義年代」,是輕率做出有關結論。
8月31日在太子站現場的教育大學學生會前會長梁耀霆指,報告欠缺各方說詞,較多引述警方描述,未能全面陳述事件,他認為公眾關注當晚警方的做法。報告並沒有交代,警方當日在車廂打示威者,是否涉及過份使用武力,亦把被警察追打的人視作換衣服的示威者。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自己花了10小時閲讀整份報告,形容報告「全面、客觀」,事實陳述不全部依賴警務處資料,報告並不偏頗,形容警隊「毋庸置疑是專業」。
她說,不會天真以為接納報告建議會令社會事件結束,指香港是自由城市,加上現時仍有很多衝突,預料社會會持續緊張,重申不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又指事件以暴力脅迫政府,削弱警隊會令「暴力份子」得逞。
她批評示威暴力程度不斷升級,亦有人在互聯網散播仇警言論,促請那些鼓吹「違法達義」、「公民抗命」的人深思,每個人都有爭取自由、民主公義的權利,但不能凌駕於市民安居樂業的權利,政府及警隊會義無反顧向暴力說不,確保市民享有自由的權利。
香港警方發言人表示接納有關報告,並會認真審閲報告內容,參與及全面配合由保安局局長督導的專責小組,仔細研究和跟進報告提出的52項建議。保安局發言人稱報告有助釐清事實,報告提出的改善措施,有助警方更好地處理將來的大型公眾活動及完善執法。
from BBC中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268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