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政府對惡劣經濟情況繼續採取拒不承認(denial)的策略,堅持經濟仍然穩中向好,但一個又一個警號的出現已令有關解釋變得蒼白無力甚至可笑。內地股市積弱不穩,資金持續外流明顯是投資者以腳投票的徵兆,各種經濟指標包括採購經理指數大半年來都處於收縮狀態同樣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到昨天,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低中國的債務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更像是令泡沫爆破的針,把中國政府營造的經濟安好假象都刺破了,讓內地以至國際投資者不得不面對中國經濟持續轉壞的事實。
調低評級等於黃牌警告根據穆迪的解釋,中國政府的財政指標繼續轉弱,債務及隱藏的債務不斷上升,加上資本外流及外匯儲備迅速流失,令人對中國政府解決經濟失衡的能力有疑問,所以決定把前景評級調整至負面。從穩定變為負面在評級機構的術語而言,大概等於向有關國家出示黃牌警告,希望有關國家及時改變財政及債務情況,不然下一步便會把主權債務評級下調,令它的借貸成本大升之餘也會削弱外來投資者的信心及興趣。問題是警告歸警告,中國的財政、債務及資本外流問題已是結構性危機,不但短期內難把前景從負面轉向穩定,更有可能被下調債務評級。
正如不少經濟學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指出,中國過去三十年那種粗放式、以超高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不可能再繼續。更重要的是長年累月的過度投資產生的產能過剩問題已出現在各種不同的產業,不管是鋼鐵、礦業、造船、鐵路、家電生產以至輕工業都出現產量遠大於市場需求的情況,閒置的廠房、機器、設備、工人不斷增加,以至中國政府也不得不提出去產能、去庫存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目標。
然而,去產能、去庫存是一個痛苦又漫長的過程,相關行業、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在過程中因入不敷支(大幅減價及大手撇賬)而身負巨大債務,再加上為免工人、社會不安不能隨便遣散大量工人,令企業、地方政府的債務包袱越來越重,最後必然由中央政府承擔,這正是中國政府債務大升的重要原因。而既然去庫存、去產能變成漫長的過程,中國的債務危機將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評級自然也難以好轉。
官員調控經濟能力低下另一個大問題是中國政府處理經濟調整及改革能力嚴重不足,甚至出現越搞越亂的情況。就以金融市場的調整為例,去年初開始中國政府特別是財金部門刻意推高內地股市的股價及成交量,希望透過製造財富效應刺激內地居民消費,一方面抵銷製造業及產能過剩部門的衰退,另一方面為整體經濟製造新的、長期的增長動力,甚至變成類似美國那樣以內部消費為主的現代大型經濟體。只可惜中國官員太缺乏自知之明,根本不明白內地股市缺陷多多,充滿人為干擾及扭曲,放水催谷股市只令扭曲更嚴重,令市場更不穩定。不到幾個月,「改革牛」就變成「大灰熊」,把大小投資者殺個血流成河,蒸發大量財富之餘更嚴重打擊各業對股市的信心,不要說刺激經濟,反而令消費進一步萎縮。
去年八月,中國政府忽然讓人民幣貶值是另一個失着,令原本已開始看淡人民幣前景的投資者、企業(包括內地企業)立時panic(驚慌),擔心人民幣隨時在無預警下大貶值構成重大外匯虧損。結果,原本為了穩住匯價的措施反而加劇了波動,加快了走資速度,不良影響到現在仍未過去。
眼見股市、匯市改革都救不了經濟,中國改打樓市主意,希望催谷樓市樓價令房地產投資回升,製造新的財富效應,為經濟加添動力。近半年來內地樓價在經濟低迷下持續上升甚至再出現排隊黨就反映了這種想法。可惜,除了幾個一線城市如上海、深圳以外,其他地方空置樓宇數量龐大,「鬼城」處處,推高樓價無助減少空置樓宇數量,反而製造另一個樓市泡沫;只益了大地產商,害苦小業主,並削弱他們的消費力,整體經濟則依舊疲弱。
經濟大氣候轉壞,官員調控經濟能力低下,中國經濟前景怎可能不走向「負面」。
from 蘋果日報(香港)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19514150&category_guid=4104&category=daily&issue=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