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 January 2016

加泰隆尼亞,失語三百年

◎蔡榮峰/澳洲國立國家大學戰略及外交雙碩士、何為/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翻譯暨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你是哪裡人?我是加泰隆尼亞人

加泰隆尼亞剛於今年9月27日完成議會選舉。獨立派政黨聯盟「Junts pel Si」(西班牙語,意為「一起説好」)及分離主義政黨「人民團結候選人黨」(CUP)合共取得72席,佔議會一共135席中的多數,在獨派相對多數情況下,加泰隆尼亞議會隨即於11月9日投票表決,以72票贊成對63票反對,正式啟動獨立程序,將以「民主脫離」(democratic disconnection)方式與西班牙說再見,預計18個月內實現獨立。西班牙最高法院也迅速裁決該表決結果違反西班牙憲法,應視為無效。雙方在12月國會大選前將統獨議題鬧上各大國際新聞版面,引起不少話題。

許多評論家都表示,加泰隆尼亞獨立呼聲之所以高漲,近年西班牙經濟大幅衰退恐怕是主要因素。馬德里政府債台高築,西班牙因而淪為歐豬五國之列,2013年甚至放寬投資移民項目,還被媒體稱為買房送居留權、賣護照救經濟。

超高的青年失業率也逼迫大批年輕勞動力外流到其他國家尋求就業機會,即使去年開始西班牙經濟稍稍回溫,但2011年起出現的人口淨流出現象,使得經濟復甦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連當時在位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頒發國家留學生奬學金的儀式上都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當各位學成歸國時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等著你們,你們也能回國定居。」

相較之下,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重要性則被凸顯:只佔西班牙總人口15%的加泰隆尼亞,卻貢獻了全國1/5的GDP、1/4的對外出口產值,是西班牙境內最重要的工業區和旅遊勝地之一。近來引爆民怨的,是加泰隆尼亞從西班牙政府取得的中央統籌分配款比例,從2003年16%一路被爆砍至2015年的9.5%,地方稅賦反而跟著撙節政策加重,形同加泰隆尼亞每年「倒貼」西班牙中央政府140億歐元。

這種經濟上的相對剝奪感,是大部分媒體理解加泰隆尼亞鬧獨立的主要因素。

然而,加泰隆尼亞獨立並非只是涉及一個地區的經濟自主權這麼簡單的議題,而是延續了300年的「聯邦主義」與「單一民族國家」之爭。前者猶如歐盟精神,試圖創造兼容並蓄的多元框架,後者則像是「中華民族」這種政治建構出來的單一國族概念。

沒有誰對誰錯的路線之爭,反而更讓世人霧裡看花。

本文試圖從歷史脈絡及語言政策來理解加泰隆尼亞獨立的本質,在各時期找出加泰隆尼亞的身影,探討加泰隆尼亞人長達三百年的自我認同是如何發展而來的,藉由加泰隆尼亞這面鏡子照見臺灣自身的追求。


亡國三百年,民族國家進行式

臺灣的高中歷史教材舉例最早的民族國家時,一定會提到西班牙,短短幾行的敘述間,彷彿1648年西發利亞條約(Peace of Westphalia)簽訂後,西班牙就變成了現在我們所見的現代國家的樣子,於是乎大部分的人在理解加泰隆尼亞人(以下簡稱加泰人)為什麼有時候不是西班牙人、加泰隆尼亞語(以下簡稱加泰語)並不是一種方言的時候,只能用我們自己的統獨、母語情境去想像。

事實上,加泰人滅國三百年的奮鬥史,圍繞著「伊比利半島聯邦」的理想,而兩次王室聯姻、法國長年入侵以及近代歐洲情勢則造就了今日的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

今日的加泰隆尼亞在歐洲中世紀,是個以地中海貿易興起的獨立政治實體──巴塞隆那伯爵公國(Comtat de Barcelona),西元1150年與接壤的亞拉岡王國(又稱阿拉貢,Aragón)因王室聯姻合併,成為亞拉岡聯合王國,並且已經存在類似明文憲法的現代政府雛型(Generalitat de Catalunya),該聯合王國強盛時期曾統治今日法國科西嘉島、義大利南部及其西西里島、薩丁尼亞島,成為現代加泰人國家認同的歷史雛形。

1469年亞拉岡聯合王國與卡斯提亞王國(Castilla)聯姻,並且在驅逐了伊比利半島上最後的穆斯林勢力後,兩國於15世紀末合併成西班牙王國,成為今日西班牙的原型。在這次的整併中,剛開始加泰隆尼亞的地方自治權也被保留下來,但作為新王國西班牙的一部分,並因卡斯提亞王國原有的姻親關係,被納入哈布斯堡王朝家族,就此捲入歐洲三百年權力鬥爭,以聯邦為雛形的自治權也嚴重受到侵蝕。

18世紀歐洲兩大家族陣營為法國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此時本屬哈布斯堡陣營的西班牙雖擁有百年來擴張的廣大海外殖民地,卻因為王室絕嗣而捲入兩個王朝的鬥爭,倒楣的加泰隆尼亞正好地處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而遭逢戰禍。

此時屬於波旁家族的法國路易十四權勢如日中天,欲透過佔領具有廣大海外殖民地的西班牙稱霸歐洲,1688年發動大同盟戰爭( 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攻擊仍屬哈布斯堡王朝陣營的西班牙,1697年巴塞隆納遭到法軍圍攻,加泰隆尼亞地區戰火連年。最後法國未能透過發動戰爭達成戰略目標,而是靠著政治手腕迫使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老國王卡洛斯二世(Carlos II)將王位繼承權給予法國路易十四的孫子菲利浦五世(Felipe V),波旁王朝雖然成功奪取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權,但哈布斯堡王朝也不是吃素的,於是兩大王朝於1701-1714年爆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連年遭受法國侵擾的加泰人當然不願支持法國波旁王室的血脈,於是在繼承戰爭中選擇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無奈這次押錯寶,換來了幾百年的鎮壓。

歷時了十幾年的王位繼承戰爭,1714年9月11日這天,巴塞隆納在經歷了14個月的圍城後終於被攻破,加泰隆尼亞被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五世「回收」,1716年菲利浦五世為鎮壓加泰隆尼亞地區,施行中央集權、強幹弱枝,頒布了《新政赦令》(Decreto de Nueva Planta),解散加泰隆尼亞重要政治機構、消滅地方士紳以及貴族階級、禁加泰隆尼亞語、並以卡斯提亞語(現代西班牙語前身)為官方語言、剝奪所有行政、財政、經濟自治權。

自中世紀起的亞拉岡聯合王國自此徹底滅亡,聯邦主義的理想遭到消滅,加泰隆尼亞地區被降格為西班牙的一個省,此後的300年被迫在以卡斯提亞文化為主的國家政策下,奉行「一個西班牙民族」的國族主義。9月11日遂成為了今日「加泰隆尼亞國慶日」(Diada Nacional de Catalunya),2014年9月11更是「亡國300年」的重要紀念日。
加泰隆尼亞「本土化」復興的起落

19世紀初西班牙捲入「拿破崙戰爭」,實質上被佔領、成為法國用來對抗英國的緩衝國,在這個過程中西班牙各地發動了「獨立戰爭」(Guerra de la Independencia Española),加泰隆尼亞稱其為「法國戰爭」(Guerra del Francès),如同日治台灣早期抗日的狀況,各族群以游擊的方式共同對抗外來殖民者,間接凝聚了「西班牙」意識,加泰隆尼亞地區也因此降低了對原有西班牙中央的敵意1。有趣的是,在精神層面上,拿破崙帶來的自由思想及國族主義反而促使了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文藝復興,而法國的入侵也使得後來復國的西班牙政權對加泰隆尼亞地區控制力遭到削弱,開啟了加泰隆尼亞百年本土化運動。

當時的巴塞隆納搭上歐洲工業革命的末班車,成為西班牙境內最先進的都市,本土資產階級因此受到歐洲浪漫主義思潮影響,成為1830年代加泰隆亞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推動者,這個運動迅速由巴塞隆納擴及整個加泰隆尼亞區域,成為今日加泰隆尼亞獨立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從工業革命以來,加泰隆尼亞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其現代化的過程重疊,差不多在工業化、中產階級出現的同個時期產生,與香港發展的情況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先進性」與「本土化」在大多數時期都能畫上等號,例如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的建築就是最好的例子,就算是21世紀的我們也看得出來他的風格領先同時期西班牙其他地區的建築,而這還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

好景不常,從香港的例子我們也不難體會,商業再如何發達、文化如何昌盛,仍抵不過政治與軍事掌握在中央手裡,要保留自我只能仰賴中央善意,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1923-1930年里維拉將軍(General Primo de Rivera)獨裁時期、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期、1939-1975年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法西斯獨裁時期,加泰隆尼亞文藝復興皆受到嚴重打壓,說是軋然而止也不為過。尤其佛朗哥政權企圖透過「再西班牙化」(reespañolización)來阻止加泰隆尼亞邁向獨立,避免鼓勵其他地區跟進或讓伊比利聯邦主義再次復活,危及大一統西班牙的存在,於是菲利浦五世《新政赦令》的幽靈於20世紀再次復活,加泰隆尼亞地區被迫「全面卡斯提亞化」,所有本土文化一律禁絕,配合國家白色恐怖的嚴刑峻罰,現在白髮蒼蒼的老一輩想到都還會泛淚。

中世紀的亞拉岡聯合王國大概做夢都沒想過,卡斯提亞最終還是反噬了加泰隆尼亞。

所幸1940年代以後,佛朗哥政權為了在冷戰中交好資本主義陣營、「守護民主自由」,只好在文藝方面逐漸鬆綁限制,企圖營造民主國家的表象以爭取英美盟國支持;自此,被中斷了半世紀的加泰隆尼亞文化復興運動才又開始萌芽。不過大多數的加泰文出版品還是違禁品,只能以地下形式發行,集會結社自由仍受到極大限制,這種高壓統治一直到1975年佛郎哥去世後才出現轉機。

1976年西班牙舉行內戰後第一次議會民主選舉、1978年頒布新憲法,1979年在新憲法的基礎上通過《加泰隆尼亞自治章程》,地位僅次於憲法,前述那個中世紀亞拉岡聯合王國的現代政府雛型重生為名稱一模一樣的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Generalitat de Catalunya),擁有語言、治安、傳播、財政等高度自治權,遠高於巴斯克自治區以外的其他西班牙行政區。2007年生效的《歷史記憶法》更加速了整個西班牙社會的轉型正義,該法令明定否定佛朗哥政權合法性、強制拆除所有佛朗哥銅像及紀念標誌、設立白色恐怖賠償機制、流亡海外者歸國等,其中歸國者不少就是當時因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而被迫出逃。

2014年退位的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是後佛郎哥時代的第一任國王,在位期間經歷了上述西班牙民主轉型的主要時期。受到崇尚自由主義的父親影響,確立了西班牙國王必須兼任巴塞隆納伯爵(Comte de Barcelona)的制度,希望藉此喚起光榮的歷史記憶挽留加泰隆尼亞民心。

只不過,300年歷史的傷痕尚未撫平,西班牙的財政惡化就再次引燃加泰隆尼亞出走的決心,這把燎原之火不曉得最後會燒向馬德里還是巴塞隆納?
《加泰隆尼亞新聞社》報導,現任加泰隆尼亞外交部長阿爾賓雅娜(Roger Albinyana i Saigí)今年初在電視上公開宣示,未來的數年內將在世界各地開展50個駐外代表辦公室,每個辦公室會負責數個鄰近區域國家的外交事務。目前加泰隆尼亞在美國、英國、德國、歐盟總部布魯塞爾都設有外交辦事處,近日擴展了義大利、奧地利辦事處,共7個駐外辦事處。

像加泰隆尼亞這樣的國中之國,即便西班牙不願放手,到底又該拿什麼來挽留?

上篇,我們曾提過上世紀末獨裁者佛郎哥去世後,西班牙開始民主轉型,一戰以來奄奄一息的加泰隆尼亞本土化得以重燃生機;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母語活化。在本篇我們要來談談,加泰語的回歸對加泰隆尼亞獨立之影響,加泰社會又和台灣較熟悉的香港社會又有何共通之處?

一度退守鄉野的母語

加泰人做為西班牙的一份子,當然會說西班牙語,但更多時候,自主意識甚高的他們把西班牙王國遠遠拋諸腦後。在加泰隆尼亞,他們說加泰語(Català)、依循加泰隆尼亞傳統生活。

西元1939年,為期三年的西班牙內戰(1936-1939)以佛朗哥將軍的獲勝畫下句點,但西班牙卻就此走入獨裁政治的禁錮。為了鞏固中央的權力以及國家的統一性,佛朗哥將軍大力打壓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文化,意圖把這片臨海的東北角完全「卡斯提亞化」,巴塞隆納市區的道路名稱也曾一度因政治意圖而遭變更,例如現今的「對角線大道」(Avinguda Diagonal)在佛朗哥將軍執政值時期則被稱作「大將軍大道」(Avenida del Generalísimo)。

加泰語,作為傳播文化的媒介,自然無法倖免於這波打壓的浪潮下,一如上個世代被箝制的臺灣本土母語,加泰人不再被允許於公開場合使用自己的語言,更甚者,學生若與同儕以加泰語交談,往往就得面臨幾個巴掌或是更嚴重的懲處,與臺灣黨國時期的「掛狗牌」等處罰方是如出一轍,嚴重打壓了當地母語的地位與發展。一時間,加泰語淪為難登大雅之堂的語言,只在鄉野間或是家人的喁喁私語中存活,而任何有助傳播加泰語言、文化的出版品也被全面禁止,許多出版社因此遠遷海外。

在那個世代長大的加泰人,即便在家庭生活中保留了聽說加泰語的能力,但因學校只教導西班牙語,缺乏正規的加泰語訓練,他們已經無法流暢地書寫書面文章,所有的正式文章都只能以西班牙語為母語思考、打草稿,再將之翻譯成加泰文。

加泰隆尼亞語言及文化被打壓了近四十年,直到1975年佛朗哥將軍過世才得以藉著西班牙民主轉型的機會得以復甦,隨著加泰隆尼亞自治權的回歸重見天日。為了提升加泰語的地位,加泰隆尼亞政府於1983年通過「加泰隆尼亞語言正常法」(la Ley 7/1983 de normalización lingüística en Cataluña),明文規定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公務人員、各級學校的老師需通過加泰隆尼亞語語言測驗,公務部門也開始實施雙語政策。爾後,1998年的「加泰隆尼亞語言法」(la Ley 1/1998 de política lingüística)又更近一步擴大加泰語的使用範圍和層級,不只增加了加泰語的報章雜誌以及電視頻道(TV3),更在國小落實「加泰隆尼亞語沉浸計畫」(Immersió lingüística)。

在加泰隆尼亞地區,所有的小學課程,無論是歷史地理、自然科學或是音樂、體育課皆以加泰語授課(唯一的例外是西班牙語課),而來自拉丁美洲、摩洛哥或是中國移民的小孩,學校除了額外安排基礎加泰語課程之外,平常也跟著當地孩童一起用加泰語上課。加泰隆尼亞政府希望藉由自然的加泰語習得環境來保護這個僅西班牙27.4%人口使用的語言,而這個政策無疑是成功的,和上一代比起來,現今加泰地區年輕人的加泰語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他們用加泰語思考,用加泰語寫作,用加泰語談笑風生。

更甚者,加泰人有時會被西班牙其他地區嘲笑「說得一口破西班牙語」,因為他們早已習慣用加泰語思考再翻譯成西班牙語,有些表達方式難免帶著濃濃的加泰語色彩。不過,能用自己母語來思考,對加泰人來說再自然不過,帶加泰腔調的西班牙語又何嘗不是種浪漫?

母語,東西方明珠的敲門磚

加泰語在短短數十年間從谷底翻身成為普羅大眾的語言,甚至是加泰人的驕傲,其轉變不只歸功於當地政府部門的推廣,更需追溯至加泰隆尼亞的歷史軌跡。作為西班牙商業重鎮,加泰隆尼亞自十八世紀起經濟蓬勃發展,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遠勝於首都馬德里,形成邊陲地帶較中央地區先進的局面。另一方面,繁榮的經濟帶動當地中產階級興起,這群布爾喬亞(中產階級)秉持著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大力推動當地文學、藝術發展,塑造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的榮譽感。在經濟發展加以文化認同的推廣下,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遂成為先進文明的象徵。

不只如此,加泰隆尼亞的知識分子更將這分認同感導向「族群民族主義」(ethno-nationalism)的道路,促使許多來自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移民家庭也能藉由學習加泰隆尼亞語言和文化而融入當地社會,也就是說成為「加泰隆尼亞人」不需要血緣上的象徵,而是透過掌握說寫加泰語的能力以及融入加泰隆尼亞文化這個過程,無論你來自何方都可以獲得這個社會的認同,這正是加泰人追求的可達成式(achieved)族群社會;與蘇格蘭一樣,加泰人追求的民族主義是以地方公民社會價值觀為標準的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而非傳統血源意義上的「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如果在加泰隆尼亞地區生活過,便會感受到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追求,外來的訪客如果可以說上幾句加泰語,也會得到更友善的回應。

可能有些人對於加泰語、加泰隆尼亞文化認同感以及他們族群社會的建立有種既視感,那是因為離臺灣不遠的香港亦是以相同的模式建立起「港人社會」。香港因地理及政治因素,在二十世紀一直是中國最先進的地區,和北京政府的關係一如加泰隆尼亞地區和馬德里政府,都是對峙的先進邊陲地帶-落後的中央地區。

從二戰到97回歸這段期間,中國各區人口大量湧入香港,在各黨派的政治意識操控之下,這些移民對香港這塊土地缺乏認同感,造成香港社會動盪不安,當時英國殖民政府為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最後選定就當時社會背景而言較為中立的粵語作為共同語言,以此語言導入文化認同進而塑造香港價值感,期許建立一個所有移民都能尋得歸屬的社會。另一方面,香港發展相較於同時期的中國先進許多,並且在亞洲獨領風騷,被公認為四小龍之首,於是粵語、香港文化遂成為先進文明的象徵,外來移民為了進入這個「文明先進」的社會,更是積極學習粵語融入香港文化,讓自己成為「香港人」。在那個世代,香港文化也隨著電影、歌曲等大眾媒體遠播整個東亞,港式粵語也成為了該時代不可抹滅的標誌。

綜觀加泰隆尼亞和香港的例子,不難發現加泰語和粵語盛行的原因正是他們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價值,唯有學會它們才能獲得融入加泰隆尼亞社會或香港社會的入場券。

追求更優質的「獨立」方式

加泰隆尼亞喊出的「18個月獨立」,逼得西班牙最高法院急忙跳出來喊違憲、西班牙央行警告「加獨新貨幣」將被排除在歐元區之外,甚至在去年蘇格蘭公投時馬德里方面就趕緊表明了「萬一蘇格蘭獨立成功,一定會阻止蘇格蘭加入歐盟」,這番話當然也是殺雞儆猴,說給加泰人聽。

不少觀察家都認為「加獨」成功機率不高,但歷史、母語的力量卻不容小覷。

過去300年的奮鬥怵目驚心,尚未取得實質獨立地位的保障之前,誰知道今日的兢兢業業會不會又成為明日泡影?無論加泰隆尼亞最後是否獨立,其「聯邦主義」的理想性格正透過歐盟的形式重生;或許「取得在歐盟內與西班牙擁有平等地位」才是「加獨」的真正目的也說不定。

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幾乎擁有一個國家政府所能具備的各種功能,而加泰隆尼亞以母語為主的文化獨立性則是其他欲獨立地區通常不具備的優勢,加泰隆尼亞的母語使用已全面恢復到百年前具有吸納移民、讓社會有機增長的基本功能,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未來會如何還很難說。

究竟加泰隆尼亞這次是不是真正鐵了心要跟西班牙爭取獨立,接下來這一年就會見真章。

在臺灣,原住民各族語、客家話、臺語的歷史脈絡與加泰語相似,在各時期強勢外部文化的打壓下,皆被刻意營造成低等文明的象徵,從此本來具備社會功能的母語被強行灌上「方言」之名,這些長期實施的歧視性政策正是造成當前各種母語日益凋零的主因,不似加泰文化在18世紀藉由當地中產階級的努力,翻轉其文化價值進而為加泰語拓展出生存空間。

臺灣,也是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或許我們可以藉由加泰隆尼亞的歷史發展獲得省思,將我們的社會建構模式由講究祖先血緣的「歸類式(ascribed)社會」,轉向追求文化認同的「可達式(achived)社會」,透過追求在地化參與的「公民民族主義」、翻轉多元母語的價值,進而保存我們的語言,增加自身文化的獨立性。


菜市場政治學延伸閱讀:蘇格蘭獨立運動的特色:公民民族主義



參考資料:
  • Generalitat de Catalunya (1998). Ley 1/1998, de 7 de enero, de política lingüística
  • 郭秋慶,2002,《西班牙中央與邊陲的衝突──論加泰隆尼亞族群政治的建構》,成大西洋史集刊,Vol 10,pp.139-159
  • 舒瑩昌,2003,《加泰隆尼亞於歐洲整合過程中其國家認同之轉變》,南華碩論
  • 林達,2014,《加泰羅尼亞為何要獨立》,東方早報,8月31日

from 菜市場政治學 http://whogovernstw.org/2015/12/23/jungfengtsa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