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比港股更危险的,其实是港币,港币已经不知不觉贬值到了7.81,如果贬过了7.85,那么港府就十分有必要出手干预一下汇率了。但港府手上的子弹却十分有限,大概只有3000亿美元,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也不得不承认,港元正迈向弱方兑换区间。他估计近年来合共有大约13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了香港,等到这些资金流走且港汇转弱到7.85兑一美元时,香港金管局就会入市沽美元、买港元,并使港元利率升到接近于美联储利率。
这句话什么意思?大概有两层,第一他预估了1300亿美元资金流入香港,按照一般政府的数据来看,往往都是最保守的估计,也就是说这几年来的热钱至少有这么多,而1300亿美元的热钱,如果同一时间选择撤离,只能去找港府兑换,那么我们港府必然要沽掉外汇储备,把港币顶起来。当然若1对1的兑换,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如果这些钱不安分,撤离的时候还想再大捞一把,他们可以用资金杠杆,把这1300亿美元放大好几倍。这样3000亿的外汇储备是否还能守住,这是个巨大的问题。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第二句话才可怕,港府在买港币的同时,需要对港元加息,以跟随美联储的利率,加息大家都懂的,股市必然下跌。经济必然萧条。香港如今已经不再是东方之珠,他的GDP已经被深圳超越,甚至今年有可能被天津超越。香港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从一国两制的标版,变成了可有可无。如果这个时候再加息,这些热钱资本,可能会进一步在港股中释放空单,如同当年索罗斯的做法一样,沽空港币的同时,进一步加杠杆沽空港股。逼港府生息,逼港股下跌。那么作为港府来说,只有在卖出外汇储备的同时,买入大量港币,然后把这些港币扔到股市里去托市,但又不得不自己加息,来打压自己手上的股市筹码,可谓相当纠结。
这时候就有一个选择了,港币该何去何从,如果继续死盯美元,那么上面两个情况都会发生,而且越来越纠结,直到外汇储备被消耗干净,港股崩盘,国际资本满载而归。当然中国可能会拿出外汇储备来帮助香港渡过难关,但问题是风险很大,毕竟香港是个自由港,如果通过做空港币就能赚走中国的外汇储备,那么这会引来更多的嗜血资本,届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甚至可能让大陆很受伤。
如果改盯死人民币,港币与美元脱钩。那么问题更大,相当于港币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不用国际资本出手,香港市民就都会抛出港币,港币和人民币是否还要同时存在?这个风险极大,再加上国际热钱推波助澜,弄不好港府自己就得从大陆借来人民币,并主动沽空,来保卫港币,这样人民币弄不好都会被港币带到沟里去。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港币就没用了,既不和美元挂钩也不和人民币挂钩,那么以香港的影响力,根本无力支撑港币的币值,所以必然大幅贬值,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在香港消费用人民币和美元都可以,相当于港币连使用价值都不存在了,所以港币就会遭到抛弃,直到价值归零位置。这种血腥的本币贬值,对于香港的杀伤力极大。以港币计价的股市,期货市场将遭遇灭顶之灾,当然大陆可以设置防火墙,比如要求同股同权的公司私有化退市,或者A H公司,禁止融券卖空等等,这样A股基本能不受干扰,当然这么做相当于中国在经济版图中,抛弃了香港,实在是下下之策。
所以,分析来分析去,也就第一个选择还靠谱点,那就是中国大陆再次拿出外汇储备吓退国际资本,帮助香港渡过难关。至于代价,相信不会比98年的时候小。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6/01/18 -- 《纽约时报》失踪香港书商现身央视供认有罪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1/18 -- BBC:中国官媒播发香港铜锣湾书店负责人桂明海的“认罪”报道后 瑞典寻求中国澄清其下落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1/18 -- 《联合早报》官方报道疑似桂民海撞死人车祸 司机年龄不符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1/18 -- 桂民海自首:醉駕標準「穿越」 央視報道又被揭有疑點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1/18 -- 《星島日報》李波家書斥桂敏海「他犯罪連累了我」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1/18 -- 《明報》書店5人失蹤:官方報道疑似桂民海撞死人車禍 司機年齡不符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1/18 -- 关庆宁:实事求是解决李波「失踪」事件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9/01 -- 热钱聚焦:香港金管局紧急买入20亿美元 港元已上涨至7.75的上限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8/31 -- 如松:谈谈香港联系汇率的问题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4/21 -- 彭博社:联系汇率成香港动荡之源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0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