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2 September 2015

黎蝸藤:中美會談貴在坦誠

【明報專訊】習近平主席即將正式國事訪問美國,這是繼兩年前莊園之會和一年前瀛台之會後,中美兩國領導人的第三次正式高規格會晤。在肯定了前兩次會晤的必要之際,也不得不說其成果極為有限。這種「私人」的會晤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在不受拘束之際,打開天窗說亮話,互相交底。但如果領導人在關鍵目標上仍是遮遮掩掩、含糊其辭、不着邊際的話,會晤必將有違初衷。

中國近幾年的外交語言都令人難以捉摸,看似可進可退的「內家高手」,實質卻造成中國的戰略目標不明確,反而增加了國際社會的疑慮。

比如,「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這句話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是要中美劃分勢力範圍,把美國趕出西太平洋?還是要中美共同促進太平洋的繁榮?月前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憂心忡忡地提到:如果是後者,那麽當然歡迎;如果是前者,就是國際關係的倒退。

又如,「一帶一路」政策的實質目標究竟是什麽?一些專家認為中國不過想輸出產能,旨在賺錢,似乎人畜無害;但更多的專家卻鼓吹,是要以陸權取代海權的權力轉移,重建「歐亞陸權的世界中心地位」。這就是足以改變歷史的大事件了,難怪各國對此心存疑慮。

又如,中國軍費已經持續十幾年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航母、戰略導彈、新式飛機等武器層出不窮,造戰艦彷彿「下餃子」。但中國沒有明確為何需要這麽多的戰略和進攻性武器。中國並無諸多的海外基地,亦毋須承擔衆多盟國的防衛,若僅出於本國的防衛,根本不需要這麽多的投入。

口號行動矛盾 令國際疑惑

而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問題上,中國提出的口號和行動相互矛盾,也令國際疑惑。比如,中國聲稱「亞洲的事務應該由亞洲人主導解決」,但在面對敘利亞難民、緬甸難民和伊斯蘭國等問題時,中國卻袖手旁觀。比如,敘利亞難民大潮衝擊,官方喉舌諉過於歐美,卻閉口不談中國應該發揮何種「主導」作用去幫助難民。

當然,最重要還在於南海問題。中國到現在還沒有明確清晰的南海戰略目標。中國的核心訴求九段線在1947年制定時僅是島嶼歸屬線,1990年代後才轉變態度。其實,中國若維持其「立法原意」,那在國際上定然沒有如此大的爭議,因為這和大部分國家的海洋權利沒有直接關係,美國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都沒有介入南海爭議就是明證。但如果把它解釋為領海,那麽其內的水域、海底和上空一下子變為中國的私產,相當於中國霸佔幾乎整個南海。各國有史以來一直在南海擁有的航海自由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而周邊國家對沿海海域的漁業權利和近岸大陸架的石油開發權利將幾乎蕩然無存。無怪近20年來,各國一再要求中國澄清其意義。但這種正當的要求從未得到過中國政府正面的回應。近年來中國在南海的擴張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超乎想像的大規模造島,顯然已經超出了和平使用這些礁石的需要,也實質地損害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精神。

中國在南海戰略目標上不明確是造成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以及美日印澳等利益相關國的南海矛盾的核心原因,也已經成為中國整體戰略不透明的主要標誌。以往兩次中美領袖會晤中,都錯失了對這一問題澄清和交底的機會。因此,習近平這次訪美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否在這些問題上與美國坦誠相對。只有雙方都坦誠了,才存在互信的基礎,才可以相向而行。但願這次出訪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作者是歷史學者


from 黎蝸藤的歷史博客 http://dddnibelungen.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