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我到台灣參與一個論壇,同場的有一名明報資深記者。他分享了明報同仁揭發唐英年僭建地庫的始末,說到同事們最後決定用遙控直升機飛到唐豪宅上空拍攝證據,台下爆笑,參雜著讚嘆聲。我的讚嘆夾著一絲羞愧之情。在馬來西亞的我們從未想過新聞可以這麼做,從沒想過要冒險搜證,哪怕我們是走在最前端的 網絡媒體。如果說溫水煮青蛙的局面在香港社會搬演,那我國的媒體早已是煮熟的青蛙,喪失了跳躍的本能。
法律和官僚疊起的保護牆越來越高,我們所做的只是挖了個小洞窺視貪官污吏躲在墻後,繼續搖腳過他窮奢極侈的生活。我們生氣跳腳,可總是望牆興嘆,牆太高而我們太矮。這種感覺我們早已熟悉,它有個名字叫無力感。
經過連串與政權的拉扯之後,無力感開始在香港市民網上的留言中流露。他們有的覺得要來的總要來,有的覺得無所謂了,反正明報沒有辦得很好,大家上網 看新聞就好,儘管明報過去在大是大非的時刻從未缺席,儘管明報始終有一群謹守崗位且表現優異的新聞從業員。可能香港社會高度自由,一份報章失守對於他們來 講沒怎樣,但,真的是沒怎樣嗎?我怎麼好像從香港的現在看到了我們的過去?馬來西亞的新聞自由度可能就是因著這種普遍的心態,一點一點地流失的。
主流媒體失守了,我們固然可以轉戰網絡,但另起爐灶並非易事,資金、資源、幅員和讀者覆蓋面有限的網絡媒體始終有其局限。主 流媒體無論是在組織架構、人員分工、審查機制(這裡說的是確保新聞無缺失的審查機制而非揣摩聖意的自我審查)、薪金制度上都較新媒體完善,當然體積龐大可 能導致組織僵硬,但好在資源豐富,可給到員工發揮的空間並與大財團或政府抗衡,嚴謹的審查機制則可盡量降低失誤。我在聲援明報的文章中獲知明報編採部除了 有分出港聞組、中國組、國際組、經濟組之外,還有偵查組、法庭組、政情組,這三個組都是我國媒體沒有的,甚至是我們聞所未聞的。單是這個傳統就值得港人守 護。
我在我的香港記者朋友身上看到了他們對社會的關懷和對新聞業的熱忱。這樣的新聞從業員,無論是來自哪一個國度都值得大家守護。很不巧,他們對抗的是馬來西亞「出口」的企業世華媒體,朋友們可like這個「明報員工關注組」的page給他們撐一把傘。
原文載於作者陳慧思網誌
from 評台 http://www.pentoy.hk/%E5%9C%8B%E9%9A%9B/%E4%BA%9E%E6%B4%B2/%E9%A6%AC%E4%BE%86%E8%A5%BF%E4%BA%9E/mpforum2013/2014/01/10/%E9%A6%AC%E4%BE%86%E8%A5%BF%E4%BA%9E%E5%89%8D%E7%8D%A8%E5%AA%92%E8%A8%98%E8%80%85%EF%BC%9A%E5%88%A5%E8%AE%93%E6%88%91%E5%80%91%E7%9A%84%E4%BB%8A%E5%A4%A9%EF%BC%8C%E6%88%90%E7%82%BA%E4%BD%A0%E5%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