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January 2014

安倍经济学是给“老人”打“兴奋剂”

在安倍经济学实施之前,日本经济已持续失落近20年,显然仅仅用周期论来解释日本经济的“病根”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能否将经济发展长期维持在增长通道上,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增加,二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这个视角去分析日本经济长期失落的原因,似乎可以得到些许答案。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能够调动的最主要生产要素就是人力和资金。从人力资源上看,日本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达22%,成年尿不湿 销量超过婴儿尿不湿,很多田地靠“年轻的”老年人来耕种,航空公司“空姐”多数是“年富”的“老手”,出租车司机也几乎是银发一族。
老龄化不只影响生产,更影响消费和投资。社会老龄化将使需求降低,进而使市场萎缩,降低企业投资欲望。企业越减少投资,失业率便越高,人们的消费欲望会更 低。同时越是老龄者储蓄率越低,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日本的总储蓄率在1980年以后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投资。
去年李光耀在其新书《李光耀观天下》中,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最大原因归结为“人口骤减”,并称对不愿接纳移民的日本未来“感到极为悲观”。
从效率上看,日本领导人心态的保守、眼界的狭隘也制约着日本生产效率的提高。日本研发费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研发过于注重精益求精, 却不能引领发展潮流。把握不了趋势,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像索尼、松下、夏普等电器巨头被苹果、三星抢尽风头的事还会出现。这些才是日本长期失落的根 本原因。
安倍经济学对症下药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安倍的前“两支箭”实质是想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效果不彰。
日本经济复苏主要体现在股指等金融指标上,受益的主要为大型出口企业和投资者。日本实体经济,特别是吸纳了70%以上就业岗位的广大中小企业并未感受到复 苏“暖风”,反而日益感受货币贬值的压力。在此情况下,日本国内设备投资增长乏力。根据日本内阁的推算,2013年度日本国内制造业企业设备投资额仅相当 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2007年度的40%。
日本消费虽然有所增长,但动力不是源于普通民众,而是来自股市投资获益者。《每日新闻》调查显示,80%的民众没有体会到经济复苏,而是感受到日元贬值带 来的物价上涨。为增加消费,安倍政府号召企业将部分利润增幅用于上调工资,出台了5.5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而在日元走软,企业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这 点钱显得太“小儿科”了。
在日元贬值背景下,日本已经连续33个月出现贸易赤字,2013年全年创造历史最高逆差几乎成为定局。日本经常项目账户也由正转负,去年11月创出198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规模逆差。安倍期待的因货币贬值而带来的外贸出口“J”形效应迟迟没有出现。
与此同时,日本债务也在快速攀升。截至2013年底日本债务总额超过1000万亿日元,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240%,已两倍于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时的水平。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安倍为了与中国对抗,还在积极扩军,向海外“撒钱”,这将进一步加快日本债务的扩张速度,日本成为下一个希腊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另外,力度上虽“隔靴搔痒”,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经济改革的“第三支箭”,在保守的日本却迟迟没有射出。
说到底,安倍经济学就是在给日本这个“老人”打“兴奋剂”,在透支日本的实力。出现上述情况,并不意外。当然,日本的家底还比较厚实,还够安倍折腾一段时间的。但是泡沫总会有破的一天,破的越晚,伤害越大,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6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