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场戏将如何收场的争论如火如荼。多数分析人士相信,尽管私有部门的债务不断膨胀,今年中国经济将再次增长7%以上。然而,历史站在悲观的少数派一边。只有五个发展中国家出现过规模与中国接近的信贷繁荣,它们后来全都遭遇了信贷危机和显著经济放缓。
这些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先例。最近,有研究发现了预示一场金融危机迫在眼前的最可靠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信贷扩张差额”(credit gap),也就是最近五年里私有部门信贷占经济产值比例的增长值。在中国,自2008年以来这一数字足足扩大了71个百分点,导致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之比上升至230%。
如此规模的信贷繁荣不太可能平稳收场。回顾过去50年,关注一下史上最极端(排在前0.5%之列)的信贷繁荣例子,一共可以找到33起,其中最低的 信贷扩张差额为42个百分点。在这些国家中,有22个在随后五年里遭遇了信贷危机,所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放缓。平均来说,年经济增长率从5.2%跌至 1.8%。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二者同时幸免,即使没有爆发危机,经济也大幅放缓了。泰国、马来西亚、智利、津巴布韦和拉脱维亚的信贷扩张差额曾超过60个百 分点,这些信贷疯狂扩张的国家全都以严重信贷危机收场。
尽管这条规律至今从没出现过例外,多数经济学家仍然相信中国会被证明是个特例。30年来,中国屡屡让怀疑论者跌破眼镜,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平均10%的水平,1990年以来从未跌至7%以下。
中国的高增长目标一直都能实现,导致许多分析人士已经无法想象实现不了的情形。目前分析师们的共识是,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这是恰如其分 的。人们普遍预期,今后五年中国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6%到7%之间的水平。你很难发现有哪个著名经济学家会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大幅放缓,更不要说预测会出 现信贷危机了。
历史却昭示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在33个出现极端信贷扩张的例子中,相关国家的GDP增速在后来下降了一半以上。如果中国也走上类似轨道,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将在4%到5%之间。
预测信贷危机的关键不是看债务规模,而是看债务增长速度。这是因为在信贷快速增长期间,越来越多的贷款会被投入缺乏效益的项目。这正是中国的现状。 5年前,在中国只需要1美元的债务就能获得1美元的经济增长。而到2013年,要实现1美元的增长,却需要近4美元的债务,并且现在有三分之一的新债被用 于偿付旧债。
那些相信中国例外论的人表示,中国有特殊的防护机制。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作为后备基金,经常项目也处于盈余状态,这降低了中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中资银行能得到规模巨大的国内储蓄的支持,贷存比也很低。然而历史证明,尽管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避免某些麻烦,比如货币危机或国际收支危机,但它们却无法 保证不会出现国内信贷危机。
实际上,这些防护机制过去就曾失效过。1995年,尽管台湾外汇储备与GDP的比例为45%——略高于中国今天的水平,台湾还是遭遇了银行业危机。 台湾银行业的贷存比同样很低,却依然无法避免信贷紧缩。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马来西亚也同样爆发了银行业危机,尽管它们的储蓄与GDP之比在 40%左右。而且,经常账户的状态与是否会爆发信贷危机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
在中国之前出现的那33个最极端信贷狂欢的湮灭表明,中国正面临重大风险,至少是经济有可能显著放缓。这样的结果也许还能够避免,但机会不大,即便是像中国这么特别的国家。
相关日志
- 2014/01/27 --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要为“理财”付出代价了吗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26 -- “中诚信托事件”考验中国金融安全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22 -- 内地或将现首例信托违约 影子金融爆发?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22 -- 中国经济增长表象之下的隐忧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20 -- 夏斌:中国已经存在事实上的金融危机现象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20 -- 刚性兑付:走不出的困局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19 -- 中国经济不破不立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18 -- QUARTZ:中國可疑的借貸工具恐將使世上最大的銀行遭受損失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17 -- 魅影重现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1/17 -- 中国金融危机的触发点正不断增多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6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