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9日 15:26 PM
大量熱錢流出 香港感受「涼意」
英國《金融時報》 保羅•J•戴維斯 報道
香港現在有多“熱”?匿身該地的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曝出美國實施互聯網監控的爆炸性新聞,激起了一波媒體風暴。但當地人應當關註的是由美國製造的另一種“熱”。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Fed)的超低利率使得香港成為世界最大的熱錢集散地之一。如今,隨著資金開始流回美國,形勢正在發生急劇逆轉。
研究公司EPFR的數據顯示,在截至6月12日的一周里,亞洲股票和債券基金流出資金21億美元,是自2011年8月以來流出資金最多的一周。其中,專投香港的基金流出資金近6億美元,這是單個市場最大的一次資金外流。
對亞洲市場而言,這似乎還不是最終的轉折點。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只是提出了放慢債券購買速度——用行話來講就是“逐漸縮減”(tapering)——的想法,距寬松貨幣政策真正畫上句號尚有時日。
然而,對亞洲多個地區而言(尤其是香港),真正對全球資金流向逆轉感到痛苦的,可能還不是股市或債市,而是銀行。
香港並非吸引熱錢的唯一地區,但它的熱錢涌入規模著實可觀。巴克萊(Barclays)稱,2008年8月以來,香港銀行業存款增長近50%,總增加額為2.63萬億港元。這推動了香港的信貸繁榮,使之成為亞洲少數幾個銀行貸款與本地生產總值(GDP)之比高於1997年(即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那一年)的地區。花旗集團(Citigroup)的數據顯示,即便不計用於香港之外的貸款,其貸款與GDP之比也仍超過170%。香港的這一比例在亞洲獨占鰲頭,並且高於它在1997年時的比例(當時還不到150%)。
隨著存款涌入香港,發生了另一件奇怪的事。定期存款(通常而言利率更高)的占比已從2008年的65%降至10年來的最低值,即45%左右。這意味著,香港銀行的存款有過半是活期存款,客戶如有需要,可立即將之取出。
當地銀行業監管機構——香港金管局(HKMA)註意到了這一點。同時,它也註意到了房價飆升以及熱錢的其他影響。
2011年,金管局開始要求銀行針對存款提取進行壓力測試,以研判2008年以來登陸香港的熱錢如果有半數突然撤離會造成什麽後果。結果相當令人震驚。巴克萊的黃穎珊(Sharnie Wong)表示,如果這些涌入的熱錢有一半現在撤離香港,銀行的貸存比將從68%驟升為81%。
這一變化不會給香港的銀行帶來災難。它們的貸存比仍比危機前的西方銀行更合理——當時,西方銀行放出的貸款多於吸收的存款,導致貸存比升至100%上方。但在香港和亞洲其他地區,存款外流將引發震動,影響經濟中的信貸供應和成本、以及銀行的資金成本。
黃穎珊等不少人對此問題持樂觀態度。她們認為,美國利率上升固然會引發資金流出,但同時也能提高銀行的貸款收益。另一方面,美國經濟走強應當能夠促進全球經濟活動,刺激信貸需求,以便為貿易和製造業提供資金。
然而,人們也有充分的理由來質疑這點。首先,如花旗集團經濟學家蔡真真(Johanna Chua)所指出的那樣,雖然最近人們對美國經濟增長感到樂觀,但與此同時卻沒有看到亞洲出口有任何擴大的跡象。這里的經濟增長無疑是在放緩。
其次,如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喬什•克拉克澤克(Josh Klaczek)所言,過去幾年裡,由於資金成本極低,亞洲的表現非常好。壓低資金成本的是充足的全球流動性和套息交易。在套息交易中,投資者借入低收益貨幣投資於或貸出高收益貨幣。克拉克澤克表示,當美國利率開始上升時,這一切都將逆轉。對很多銀行(仍擁有過剩資金和較低貸存比的銀行除外)而言,利息收入增加的通常規則將不再適用。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隨著一個增長放緩的經濟體的信貸成本逐漸上升,會出現對資金的爭奪,借款成本將出現更大的波動,借款者將面臨更大壓力。
在香港,房價現在高於十多年來的任何時刻。此外,當地企業極其容易受到中國內地經濟放緩的沖擊,這應該也會影響到銀行。愛德華•斯諾登或許樂於看到“美國熱潮”有所消退,香港的其他人則不會有如此心情。
譯者/何黎
from 陳大文 部落 http://hkgal-today.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_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