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 June 2013

《北京烤鴨》:中國少數民族的歌舞


原文:“China’s Ethnic Song and Dance”
作者:Richard Burger
日期:2013年6月3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為這篇必須一讀的紐約時報博客文章起標題的文字編輯應該得到加薪。標題很完美。

我們都見過在政府活動和電視轉播的荒誕劇craptaculars (按鏈接看我對一場這種慶祝活動的第一手記錄)上笑嘻嘻、載歌載舞的少數族裔。他們幸福、純真而知足,活著就是為了唱歌,跳舞。這樣可愛。他們無處不在,打開不同的中國電視頻道,你會發現,看不見快樂的少數民族的例子是幾乎不可能的。
上個月,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爆發了一次四年來最嚴重的種族暴力衝𥤮,造成21人死亡。不過,不用管它。據新疆副省長史大剛所講,區內的維吾爾族穆斯林人口 “載歌載舞的用肉食、美酒”來招待客人,忙碌得沒時間製造任何問題。 事實上,史大剛在這一周向記者堅稱,“少數族裔簡單、真誠,非常善良,他們不受[事件]影響。他們喜歡客人。”
中國官員喜歡把中國描繪為一個快樂的多文化大家庭。為此,國家推廣一種刻板印象:少數民族和身穿明亮服裝又唱又跳的表演藝人差不多。載歌載舞的少數民族表演團定期在國家電視台出現—他們通常用普通話而不是自己的母語唱歌。
....不出所料,中國媒體對展示真正的少數民族文化不感興趣。 那些媒體更喜歡用快樂的少數民族這種描繪來娛樂觀眾,標榜漢人的管治。正如謝菲爾德大學的中國研究教授臧小偉在這星期向我解釋那樣,國家媒體的目標是“建設國家,壯大漢族。”

我們都知道,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共統治下得到的好處: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擁有多於一個孩子的權利。少數幸運的人可以憑他們的歌聲和舞蹈成為專業演員。 但荒誕劇顯示的描述是相當誤導人的。少數民族仍處於中國種姓制度的低下層。

但當少數民族試圖走出旅遊和娛樂圈子時,許多人都碰了壁。在更為動盪的西藏新疆等地區,這個情況更嚴重。 
我一個在北京居住的維吾爾族熟人在這個星期告訴我:“我上了大學。我有一個學位。我講普通話。但是,如果我在烏魯木齊找工作,他們不要我。” 他指的是新疆首府,他的家鄉城市。“我在那城市出生,而另一個應徵者則來自是2000公里外的某處。為什麼不要我?為什麼要他?因為他是漢人。”

在一個只能以種姓制度稱之的社會制度下,漢族人擁有所有的好處,並且得到最好的工作。你能想像一個維吾爾族或藏族人出任總理,或是在中共中央工作嗎?我不能。儘管有那麼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推廣活動,少數民族並不像漢人那樣是真正的中國人。這種幸福快樂的形象的確是“中國民族的歌舞。”所有的種族騷亂都被掩蓋了,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宣傳的幻象。

少數民族和統治他們,而且在他們的城鎮工作的漢人的關係,只能被描述為種族隔離的一種形式。有那麼一些有機遇有權力的人,也有[無權落魄的]少數民族。可是你永遠不會在中央電視台看到這種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