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逛街的時候看見一個師奶在商場大螢幕上哭成淚人,原來是小一派位惹的禍。新聞中的師奶住在上水,兒子被派往大埔墟。拿到結果後,她馬上蹲下痛哭起來。在外人眼中,是很難理解。但往後六年的跨區上學日子,要去面對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
那個太太對靠上去的記者說,如果不用跨區上學,她就可以找一份兼職幫補家計。聽她這麽著緊,應該是生計吃緊的勞苦階層。一份兼職,關係重大。
今年只有六成八學童獲派首三志願,是新低。為甚麽會變成如此,大家明白。這邊廂本地家長跪地痛哭,那邊廂的深圳家長則舉起勝利手勢,大讚香港政府的派位制度很人性化,開心到起雞皮。我不敢想像那些要被迫跨區上學的本地家長學生會有甚麽感受。一兩年前連電視的新聞特輯早就講過北區學額不足的問題。港府在學位問題上進退失據,是因為連官員自己都不能肯定有多少雙非兒童會回來讀書。既然資料不明,這條算術題根本永遠計不好。
我住在北區。這幾年,在區內越來越常聽到講普通話的幼稚園或小學生。好了,北區的學額本來就沒算上大陸學生這一筆的,最後當然會令本來可以在原區讀書的學生被跨區。這就是所謂開放本土吧。但僧多粥少,總有人要犧牲本來屬於他們的利益。你可以叫他們心裡不生怨懟?
不要時常說有人煽動族群衝突,因為衝突的種子早已存在於日常生活每一個角落。那些在大陸指點香港江山的人、那些處於社會中上層的人,又怎會感到那些餐搵餐食的師奶的無助?他們的事,從來很難受到社會的關注。愛國派的氣力也多數花在討伐指出問題的人,卻很少關心人口政策或者有一半新移民有幸入住公屋。一律將這些人打作土著派、歧視派就可以了,就可以用道德高地壓下爭議,眼不見為淨。也許在他們眼中,根本沒有問題,這只是中港融合,很正常的陣痛。
資源不夠、分配不均,就滋長仇恨,不是因為有人指出問題。要生活的人,特別計較,仇恨只會越拖越多。許多低下層都沒有文化資本,連發聲都做不到;許多人餐搵餐食,根本沒有時間精神留意自己居城的成往壞空。如果沒有這個師奶痛哭的鏡頭,本地人要與大陸人搶奪教育資源、而政府無能應對這一件事,根本是不存在的。這單新聞,不是散播仇恨、唯恐天下不亂,而是好歹讓那個師奶發出的悲鳴不至於石沉大海。想陸港矛盾一發不可收拾,很簡單的,大家不要講、不要給政府任何壓力(那怕只是輿論上的),就讓受壓迫的香港人覺得世界已經徹底遺棄他們,世界命定沉淪,大衝突只會在沉默中突然爆發。
但所謂中港融合無日無之,就算民間想解氣、想緩和,老實說,都是拖延時間。也許香港總要毀在一代人離岸愛國的靜謐安詳中自我毀滅。
失落北區 家長鬧爆「返回」 – 東方日報
無綫新聞 – 本港新聞 – 小一派位結果公布 200學童跨區派大埔 – tvb.com
from 無待堂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3/06/melanch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