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0 December 2011

歐債風暴將歐盟建設拋至十字路口

文/張倫

如僅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或許問題還不大,現實的情形是這些出現債務危機的國家屬歐元區,是一個貨幣經濟體的組成部分,其危機自然會影響到市場對該貨幣的信任度,更何況,屬於該貨幣體系的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務狀況也非常嚴重,如果任其發展,市場喪失信心,僅借貸利率攀升,就必然殃及其他歐元國家。

近來,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風暴越演越烈,將半個多世紀的歐洲建設捲向一個危險的懸崖邊,歐元破產的威脅像一個巨大的達摩克利斯劍正懸在歐洲頭上,股市在各種信息的刺激下,惶惶不安地上下擺動,焦慮地等待政治家們的抉擇,而政治家們也每日膽戰心驚地注視著市場釋放的信息,以此作出各種政策選擇,並拿來作向民眾做宣傳、說明的論據。

積患日久的歐債

關於這場嚴重的危機的具體成因,也許很難用三五句話說明,而且各個國家的債務情況和成因、解決的前景也不盡相同。但說到底,也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國家債務過重,出現借貸和還貸危機。

國家通過國家信譽在市場上向各種金融機構借款以彌補支出上的不足,國家為此按照借貸的條件付息,此謂主權國債。但一個國家如果經濟增長有限,長期負債,債務達到GDP總值的比例過高,債務結構不合理,正常還債的可能性就降低——所謂的信譽評級就是扮演這種評估的角色,市場上能借貸的可能就小,借貸的利息就高,破產、借貸不還的風險就大,而持有這些國家債務的銀行因資金無法回收導致破產,進而造成連鎖的金融風暴的可能也就增高。

長期以來,歐洲絕大對多數國家財政支出失衡,為赤字財政,借貸財政。這種狀況在經濟增長的正常情況下,依靠市場的借貸可以維持基本運轉,一旦遇上金融風暴,經濟不振,利息支付不利,國家信譽大損,市場信心不足,國家的「資金鏈」就容易斷掉,危機便自然要發生。

此次危機,先是從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這些歐洲國家中的「後發國家」、「發展中國家」開始,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這些國家無論從經濟基礎還是國家管理來看都相對薄弱,在過去三、四十年的「趕超」發展中,過度的財政支出和借貸埋下巨大的隱患,一旦外界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這些「薄弱環節」的問題便率先爆發。

問題是,如僅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或許問題還不大,現實的情形是這些出現債務危機的國家屬歐元區,是一個貨幣經濟體的組成部分,其危機自然會影響到市場對該貨幣的信任度,更何況,屬於該貨幣體系的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務狀況也非常嚴重,如果任其發展,市場喪失信心,僅借貸利率攀升,就必然殃及其他歐元國家。

因此,拯救這些國家,某種程度上也就是拯救自己,拯救作為歐洲建設至今為止最重要的成就:歐元。當然,對世界主要經濟組織和其他國家來講,歐元區這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區的穩定,避免衰退和蝴蝶效應,也就是避免全球經濟衰退。這就是兩年來歐洲不斷出台各種拯救方案,且受全世界高度重視的道理。

缺乏統一的政策和機制的歐盟

遺憾的是,至少從救助希臘來看,這些方案的效果都不理想。且不談希臘內部的因素,歐盟建設的一系列致命的弱點,在這次拯救活動中以極尖銳的方式凸現出來。

首先,按照歐盟的原則,重大事務上的政策決定是一致同意的原則,在討論和落實這些方案時每每成為一個大障礙。10月初歐盟決定繼續向希臘提供援助時,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決定卻因斯洛伐克這樣一個小國的議會不通過而險些流產。10月27日歐元區17國領導人經過艱苦談判,達成再次拯救希臘的一攬子方案,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出於內政的考量卻於10月31日晚突然宣布將對方案進行全民公投,引發歐元區強烈震動,讓方案幾乎泡湯。

歐盟公約中一直有赤字不能超過3%、公共債務不能超過GDP的60%的規定,但長期未得遵守,也沒有強制執行機制。這樣一個各唱各調,沒有統一的經濟協調機制、統一的財政政策的歐元區,顯然無法應對這樣一場重大的危機,這也是歐洲建設的重大障礙,市場遲遲不能恢復其信心的根本。以往,這種缺乏政策和統一協調執行機構的缺陷常常是體現在外交上,但這次,卻因債務危機將經濟領域的這個問題凸現出來。

因此,歐洲尤其是作為領航的雙駕馬車的德法領導人越來越認識到,不從制度框架上加以根治這個問題,市場很難真正獲得信心,也很難避免各國不再根據自己的利益不負責任地各行其事,從而將整個歐元區拉入危機的深淵。

從10月初德法領導人會面的時候,便已經傳出要對歐盟機制作大調整的信息。12月1日薩科齊在法國南部圖倫發表重要講話,公開歐洲需要制定新條約以完善歐洲運作機制的講話,進行經濟政策和運作機制上的進一步整合。次日,默克爾總理在德國議會也發表講話,作出類似宣稱。如果幾個月前有人說歐洲將建設統一的經濟協調機制,無人會相信,但是現在人人都覺得是必須了。

歐盟27國時代結束?

德法領導人宣示的實質是歐盟就此將進入一個多雙體逐漸整合的行進時代,在歐元區和非歐元區這雙體外,在歐元區內部也將形成一個以核心德法等經濟運行相對良好的經濟組,與另一個那些債台高築、經濟問題較多的國家組成的一組,作適當區隔。同時,建立歐元區針對所有國家的自動懲罰機制,一旦成員國財政赤字達到某個限度便啟動相應的懲罰機制,進一步協調統一歐盟內部的經濟政策。

12月8日,歐洲召開峰會。從其討論的過程和結果來看,一方面再次展現歐洲統合的困難;另一方面,鑒於問題的嚴重性,在這方面也還是有些進展。

此次峰會最重要的決定是對歐元區國家的財政赤字進行嚴格控制,將賦予歐洲法院對此進行監督,各國須將財政平衡納入憲法;設立常設性的救助基金MES等。雖具體措施有待確定,但各國進一步讓渡經濟主權已是確定無疑。但因英國的反對,峰會還是遠離最初德法倡議的修改歐盟條約的目標,最後以簽署一個政府間協議的妥協性方案來替代。

歐盟27國中尚未加入歐元區的10國中,除英國和丹麥外,其他預計加入的波、羅、瑞、捷、匈、保、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八國,擔心一旦17國統一行動,他們會被排除在歐元區的重要決定外,淪為某種意義上的二等國家,因此他們反對背離27國一致行動的原則。為此,峰會確定一個自願加入原則,這些國家可以自願加入歐元區這些相應的措施。英國提出因其金融地位要求,給予特殊照顧的要求遭到拒絕。

從這次峰會可以看出,存在還是消亡,歐盟建設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向前,走向某種意義上的歐洲聯邦,還是停留在英國人的歐洲統一市場式的歐盟藍圖上,這將是今後歐盟建設的關鍵。

戰後讓歐盟得以啟動和發展的共同理由已經不再,歐盟能否找到新的共同基礎,這將決定歐盟建設能否獲得新的動力。或許,恰恰在這方面,歐債危機在帶給歐洲人痛苦和挑戰的同時,也帶給歐洲建設一份新的轉機與希望。

(作者系旅法作家)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