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9 October 2011

温州危机评论合集



温州危机评论合集

这次温州高利贷跳楼/跑路事件,温家宝总理又被官员欺骗了
@包凡:所谓低下钱庄而引起中小企业连锁倒闭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混淆视听。真正的中小企业根本借不起高利贷,借放高利贷十有八九是去投机,以房地产为主。而今 银根紧缩,尤其是信托融资被断,造成资金链崩溃。以拯救中小企业为名,替低下钱庄解套,救的是房地产商和他们的主子,过去几年宏观调控将功亏一篑。

——-

温州人通过银行贷款到底占用了多少资金?

这个数据借贷双方是不会公开的。但我们知道温州人炒房的能量,几乎可以炒高全国的房价。温州人真的那么有钱吗?钱是有的,但绝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他们的能量主要靠银行按揭催化,在推高房价中生暴利,在暴利中继续推高房价。也就是说,他们的第一桶金是靠银行“资助”的。如果说温州民营经济发生问题是银行贷款门槛高恐怕不全面,只是贷款的用途不是做实业而已。

温州人的高利贷奇观是因为民营制造业资金短缺造成吗?

我们知道,除了绝对的垄断,制造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形成“平均利润”,其中并无暴利可言。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项目的收益决定资金成本。企业在拆借资金时,第一考量是“有利可图”。如果利率在24%以上,哪个行业能够承受得起?有时候个别民企资金一时周转不开,偶尔借一下高利贷救急几天的情况是有可能的,但这种情况不至于造就传销式的错综复杂的高利贷链条。可能性只有一个,就是高利贷投资的不是制造业,而是比高利贷更有利可图的房地产行业,无论是开发还是炒房。随着货币政策收缩和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高利贷链条的终端开始崩盘,“跑路”或自杀是老板们无奈的而又是必然的选择。

应该说,温州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经济模式的缩写,它所反映的我们发展方式的浮躁。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8日披露的消息,“温州高利贷老板举家潜逃,八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并有多个案例表明“官银”在高利贷中分量特重。消息的可靠性如何无法考证,但公务员和官银的参与是事实。

掩盖温州的真实情况,借“温州危机”开启银行业私有化的大闸门,满足多年来的心愿,达到全面私有化国有资产的目的,前一次所谓的“温州模式”是失败的,希望不要因其失败又带来中国另一次借失败之机大改革的失败,利益集团等了多年私分银行的愿望恐怕快要实现了,中国有识之士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到底是不是只有私有化一条路可走???。
-
据说周小川、谢旭人等高官前往温州调研民间借贷的真实状况,我为有关方面亲力亲为的动作而感动,我为他们事必躬亲的作风而高兴,当然也希望调研能有助于中国看清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而,我必须事先估计一下“温州之行”的结果:高官和他的顾问班子在温州注定是白跑一趟,注定听不到真话,不管别人信不信,我本人是相信的,尽管我希望自己是错的。

为什么不可能听到真话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给中央高官作汇报的只有三类人,一类是官员,一类是商人,一类是银行领导。这三类人大家难道不清楚他们的作为?大家难道不清楚他们的利益关联性?穿同一条裤子的人有可能说两家话吗?不可能。

第二、“温州模式”曾经如“小岗村”一样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宣传对象,这个典型是不能随便就垮下去的,温州神话破灭了,改革神话也会破灭,这是很多人绝对不允许的,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持神话的延续,必须保证“奇迹”能够具有效仿性,温州倒了,会有不少人脸上无光。

第三、温州地方政府已经介入到银行当中,该做的事已经做得很有层次了。银行要在某个地方做好事情,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定,没有人敢于逆地方意志而为,该说的话能说,不该说的话得放在心里,银行与地方政府的默契是毫无疑问的结局。

第四、中央政府也不会让“温州模式”失灵。即便有关方面能够讲出部分真话,也必须在某个层次内部“阴干”掉,绝不会让它公之于众,因为,实事的阳光化会让很多人难堪。涉及到金融业的所有各方都可能成为罪责方,涉及到房地产的所有各方都肯定是罪责方,涉及到公检法的所有各方均是间接罪责方,真要把实事全透露出来?谁将为之担责?谁敢为之担责?谁能为之担责?

温州调研最后基本会是这样的结论:问题不少,但前途光明,温州总体上仍是很好的,只是少数地方出了问题,中央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温州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央会帮助温州度过难关。(大家走着瞧!)
-
如果一个人嫖娼感染了性病,另外一个人带着同情的口气说,这小子嫖娼情有可原,因为他娶不到媳妇。

乍一听,这番话很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力比多”。但是细细想来,这句话又不合理,娶不到媳妇就嫖娼,难道婊子是妻子的替代品?难道娶媳妇和嫖娼是性质相近的行为?

姑且不论违法与合法,娶媳妇除了满足“力比多”之外,还是要有爱情的,还是要生儿育女的,还是要共同打拼齐家置业的,这是娶媳妇的内容。而嫖娼呢,钱肉交易,仅仅是满足一下生理的饥渴。娶媳妇和嫖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是城门楼子,一个是树上的知了猴子。所以这种思维就是一种愚昧的混蛋逻辑

如果普通百姓持这种思维不足为怪,这涉及到理性分析能力,咱不要求普通百姓的思维高度有多高。没想到的是在温州近日发生的民间借贷危机后,一大帮主流经济学家跳出来说,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是因为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业没有放开。这就是典型的娶不到媳妇就该去嫖娼的逻辑。

中小企业确实从银行难以获得贷款,这主要是因为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追求的是安全和效益,在中小企业产业形态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的形势下,银行对于信贷客户的选择自然是选优汰劣,中小企业难以入银行的法眼;而且从集约经营的角度看,银行发放一百万元贷款的固定成本和发放一个亿贷款的固定成本相差无几,银行追逐大企业或者说追逐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符合经济学基本规则,这些主流经济学家真没有权力厚着脸皮对银行说三道四,因为这些主流经济学家都是自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都强调少干预,叫“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机制来调节,对银行说三道四属于是自己扇自己嘴巴。

指责完银行之后,主流经济学家立刻剑指政府,将罪责推到政府身上,说症结在于金融没有放开。我想说的是,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风险高在哪里?主要是两点,第一点高负债经营,即使是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自有率也只有8%,换言之负债率是92%,也就是说一个资产一百亿元的银行,九十二亿元资产是通过负债形成的,主要是通过吸收公众存款,一家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倒闭,会使得成千上万的家庭损失惨重;第二点信贷交易的滞后性,贷款发放后要合同期满才能收回本金,合同执行期间,债务人极有可能发生种种风险令银行承受损失。基于上述两点,所以世界各国都对银行业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手段加强监管,没有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是自由开放的,开银行不是开杂货铺。一旦如主流经济学家所呼吁的开放金融业,那么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情况下,我等百姓就等于被人放在了绞肉机中,也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定时炸弹。

发生在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所谓温州模式的起家基础所决定的。上世纪1980年代,温州的苍南、永嘉靠伪劣服装、伪劣小家电和伪劣皮鞋、伪劣眼镜风风光光的充当了会拿耗子的黑猫,营造了所谓温州模式的神话,这也就是决定了温州的企业多数是从事低端产业的小企业,温州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没有市场优势,这类中小企业若低层次的扩大规模,银行肯定不给贷款。进入本世纪温州民间投机资本盛行一时,炒煤团、炒房团、姜你军、蒜你狠的主力军都是温州资本,温州投机资本所到之处攻城略地,哀鸿遍野,投机资本的暴利催生了民间借贷的疯狂,温州的大小老板们不仅从实体产业中抽走资金用于投机,还敢借高利贷铤而走险。但是俗话说“偷馋不肥,做贼不富”,随着我国主要产煤省份以国有资本为主对煤炭开采业进行整合,更是由于今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措施加大,温州的投机资本铩羽而归风光不再,进而导致无法兑现高利贷的利息,资金链条发生断裂是必然的事情,无良赖账的老板开始跑路。

第二点,政府监管的缺位。一是温州当地政府在温州投机资本盛行时没有从讲政治、看长远的角度对投机资本进行节制和道义规劝,反而以此为荣,乐此不疲的吹着温州模式的牛皮。二是对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乐观其成。首先要加以澄清的是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都不是金融企业,无权吸收公众存款,一旦吸收就触犯刑律,涉嫌非法集资罪。典当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可以经营贷款业务,但是其资金来源主要为投资者的资本金,也可以向银行申请额度不超过自身注册资本50%的贷款,除此之外,不得吸收分文社会资金。至于所谓的担保公司,只能做担保业务,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能充当信用中介,更不能向自然人或者企业法人发放贷款。按照我国现行管理模式,各级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是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只管银行业。典当业、小额贷款业、担保业在行业管理上归属地方政府系列的商务局、工信局或者地方金融办管理。温州当地政府对本地典当业、小额贷款业和担保业公开的违法经营行为置若罔闻不予处罚和制止,这次捅出了天大的娄子,温州当地政府难辞其咎!

综上所述,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不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和金融业不放开导致的,由此可以看出那些持娶不到媳妇就去嫖娼思维的主流经济学家不仅学术不精,而且做人是多么的混蛋!
-
私有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借私有化过程,某些人侵吞公幣
也就是所谓王安石变法,tg就在进行的模式就是如此
-
有消息传来,最近一月温州由于资金链断裂已经有不少于27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出逃,甚至跳楼。这不是危险的信号,而是危机已经确实地发生了。面对这样的危机,政府应该怎么办?温州政府的紧急应对措施是“将查办出逃不归老板,必要时控制相关人员出境”,已经出逃不归了,你将查办?到什么时候才有必要控制相关人员?可以说,温州地方政府是个不作为的政府,同时又是个乱作为的政府,他们居然“将组织25支工作组,每组由一位副县处级干部带队,进驻温州25家市级银行业机构,协助银行业做好银企融资对接,确保银行业不抽资、不压贷”。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银行是独立的经营性金融机构,甚至是民营企业(如民生银行),他们的所有信贷政策和利率受央行和财政部的控制,他们有自己的利益目标和风险控制纪律,怎么可以接受“县处级干部带队进驻”?只有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如战争),银行面临重大危机并有可能蔓延危机的时候,政府才有可能依法下令实行军事管制,但这也往往出于对银行的保护。  

近几年来,全国民间借贷盛行,前几年年息还在15%, 15%是一个很可怖的数字,我打开A股交易平台的F10查了查,能净资产收益率能达到20%的已经属于绩优公司,大多数公司都不超过15%,可见,经营公司还不如放高利贷来得赚钱,来得省事。所以,民间借贷利率15%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是我们的金融管理机构对此熟视无睹,温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当地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持续上扬,年利率由1月的23.01%一路上升到9月的25.44%。其中,7月份融资中介机构出借年利率高达39%,意味着民间借贷月息在3分到4分之间。年利率20%-30%绝对不是什么普通的高利贷,借贷者做什么生意的,能支付这样高的利息?最近已经发展到年息60%,据说还有更高的。我敢断言,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式的炒钱!崩溃是必然的。面对这样的资金价格,本分的商人只能收缩盘子,将营运限制在自有资金,和银行放出的平价资金的范围内。我接触过一个浙江的厂商,他说,生意不做不要紧,高利贷套进弄不好要“死人”。那么温州中小企业难道真有能力真有胆力借利率20%高利贷?我敢断言,温州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空心化,面对这样高的利率,他们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早就参与了炒钱游戏。如果他们能从银行得到平价贷款,就有可能高价贷给中介公司。所以,温州地区的银行的裤脚管极有可能已经浸湿了,温州的金融瘟疫如果进一步蔓延,银行很有可能发生危机。  

如果当地银行接受了“县处级干部带队进驻”,并按当地政府的意志行事,那么“温疫”将蔓延到全国,为了地方债务,全国各地政府都将以此为先例派出工作队进驻各地银行,实现拖欠和赖债的目的。  

现在温州地区各银行应该做的、必须做的是快速逃生,第一,不能继续放贷;第二,能收回的积极收回。即使要对企业放贷,也要采用委托支付等办法确保贷款用于实业周转。上级银行绝对不能对温州地区行注资,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快速筑起防火墙。  

温州的体外金融早就应该被消灭,炒房、炒煤、炒大蒜……,都是它们在作祟,凡是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坏事已经做得够多了。让温州的体外金融去死吧!
-
赚了钱是温州人的,亏了钱是全国人民买单。专家呼呼:救温州,就是救中国!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就率领一众财经高官南下温州来处理问题,他带来了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谢旭人等等,他们就与当地的中小企业家来座谈,指示当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经济形势,稳定金融形势。有专家分析说,当局可能会推出让银行暂缓追债,以及防止老板外逃等等措施。

温州人都是千万富翁,救什么救。房价6万/平方米,平均每户至少2套,每套100平米。谁救温州谁就是王八蛋。

所谓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他们咎由自取,他们拿到钱就去买房,有谁发给工人了,又有谁拿来高研发提高企业竞争力了,银行绝对不能再贷款给他们了。能要的帐一定要要,否则查封不动产,追究刑事责任。

要记住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把那些已经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都淘汰掉,才能做大做强那些积极投入科技进步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中兴,才是真正救中国。
-
泡泡不可能无休止吹下去
银行私有化也是死,早死晚死的问题
-
“温州高利贷老板举家潜逃,八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8日披露的消息。在近期连续发生高利贷崩盘事件的温州,另一起惊人的高利贷案被引爆:温州市永嘉人施晓洁,于2009年前后以当地龙头民营企业顺吉集团融资的名义,以高利率向社会筹集资金约13亿元。施晓洁与丈夫刘晓颂于上月21日携带这些资金举家潜逃,数日后被永嘉警方抓获。

先要估量一下该消息的客观性。一则,“八成的债主是公务员”,这是债主圈内的人估算的,消息来源可视为可靠。债主圈内的人相互环顾,彼此之间都留意他人身份与实力,乃投资放债活动的内在需求使然,在部分债主形成“要债同盟”之后,其综合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二则,公务员债主尤其是级别较高的官员债主,在要债方面较其他债主具有明显优势,而债务人的厚此薄彼极可能损害“普通债主”的利益,因而非官员债主不可以“空对空”地虚张声势。

三则,最可靠的根据,是早有多个案例表明“官银”在高利贷中分量特重。如年初温州市龙湾公安局在侦查周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时,“发现债主名单中的人均为当地司法机构人士”;官员私人资金进入民间高利贷的情况“非常普遍”,其实早就是当地官场和民间共有的常识。

需要指出,“公务员”这一通称,于此处使用不很贴切。作为债主的公务员还是少数,因为“一般的级别或者额度,人家高利贷还不要你”。

人轻权微的公务员,等于“信誉不良”和实力不足,在“借债人”眼里不够“债主资格”。原因在于,“通常的规则是,我帮你办事,你帮我放高利贷,互相利用”。也就是说,企业主向官员借钱,并非商业活动与信用关系,其本质是一种行贿行为———不够债主资格的普通公务员,其实就是不值得对其行贿、得不到贿款的人。

少数官员成为高利贷的“带头大哥”,而多数公务员,被“值得贿赂”的少数公务员“代表”了。同时,少数官员集中占有庞大社会财富的现实,也在这等案件中得以彰显。一个“缩影”,它属于我们全社会。

官银在高利贷中的地位极高可以确认,那么多的官银是怎么来的?答案不言而喻。寻租而来,贪腐而来,仗权深入经济领域强取豪夺或“勤奋经营”而来。简言之,那些收入,非黑即灰。

毫无疑问,官银账簿即蛀虫名单;还有疑问,反腐机构是否会照单拿人?

此等案件有助于人们对官银或“官财”的真切理解。如今,官财之庞大规模已足令全世界感受到它的崛起。官财打个喷嚏,中国就会感冒;官财跺一下脚,大江南北都为之颤抖。

温州堪称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温州模式”曾奇迹般带着温州人暴富;据统计,当地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尽管温州富庶如此,尽管温州“民间信贷”活跃如斯,而官银在“民间借贷”中仍举足轻重———显然,占人口比例极小的官员群体,实乃最高效、最富裕的群体;显然,“最发达的民营经济”,不如低调与隐身的“官营经济”更发达。

官银之成长发育如此之快,全仗良好的腐败环境和此环境保障下的“个人努力”。官员靠工资当大债主不可能,仅享有体制内“合法腐败”也不会占有大量“金融资产”。所谓“个人努力”很简单,就是贪心再大一点,坏事再多做一点,而机制却制造条件让他们“做坏事,得好报”。

贪官不仅是政治人物,也是“撼动中国经济人物”。不过,经久的“腐而不败”不合逻辑,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这不,由于本能驱动的贪得无厌与“无限压榨”毫无节制(抢掠活动也无法规范),导致连“亲密同盟”也无法源源不断地对其输血,进而导致了“供养资金链”的纷纷断裂。

寄生虫过于庞大,到了比宿主还大的时候,还能继续寄生吗?吸血鬼吸干驮着它的骆驼的鲜血,接下来,就是从驼峰下来独自面对荒漠风暴了。
-
当媒体新闻一致狂轰滥炸他们所谓的倒闭潮根源时,哥不淡定了!这些所谓的媒体一致将矛头指向了现行的金融体制,指向了正轨银行将大量贷款投向国有企业时,我实在忍无可忍了,这些一点都不了解温州情况隔空乱撸的媒体人们它们究竟意欲何为?在温州这个私有企业遍地开花的地方,所谓的国企只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替罪羊?如果说温州的银行只能把大量贷款放给国企,那么温州的这么多家银行等着关门好了,因为在温州国企实在是太少了,上档次的国企更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所以说银行大量的贷款不是给国企的,恰恰相反是给私营企业的!像信泰这样的大型私营企业更是各家银行追逐的宠儿!

好吧,言归正传!我来试着分析下温州企业潮倒闭的真相!只能说这是个报应,温州炒货的报应!温州的企业主们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以低廉的利息向银行贷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炒房,炒股,炒煤等等暴利行业,而这些行业的资本回报远远高于银行利息,于是这些炒货们不蛋定了.我以楼市为例,这些炒货们尝到甜头后大手一挥整幢整幢的买楼.大家都知道今年国家终于打压楼市了,而且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稳定物价,于是乎银行银根缩紧了,这可不得了阿,直接断送了这些私营企业主的奶啊!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这么种情况,房子卖不出去了,资金链断了,企业正规生产需要的资金没了,于是他们开始向银行申请贷款,可是人家银行也没钱,钱都让人行冻结了!那完了,只能向高利贷借钱用来生产,再想着短期内催货款用来还高利贷,可想不到温州经济环环相扣,人家企业也没有资金短期内能还上你的货款的,于是倒了!还有种就是贷款到期了,本来还想着借些高利贷还了银行的钱,再申请银行贷款还高利贷的钱(这种也是现在温州私营企业主资金短缺时最常用的手段),可想不到银行还是贷不出款,接下来高利贷越滚越大,大出企业承受能力的时候,自己给跑了!

所以说吧,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别看你小样几年前泯灭良心,狠狠地炒房,搞得贫民百姓买不起房民怨沸腾,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情侣分崩离析!自己赚了昧心钱还在平头百姓身上耀武扬威的,现在轮到自己落魄跑路了,跑得了一时跑得了一世么?亲~

如果各看客看了有理,说的是实情,那么请你们多多转发别的论坛,也让那些胡乱说话的经济砖家们看看!也让高层领导看到,避免决策失误!
-
温州警方近日破获的一起13亿元(人民币,下同,2.68亿新元)高利贷案揭发,竟然该笔贷款的八成债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

在近期连续发生高利贷崩盘事件的温州,一起惊人的高利贷案被引爆:温州永嘉人施晓洁,于2009年前后以高利率向社会筹集资金约13亿元。9月21日,施晓洁与丈夫刘晓颂携带这些资金潜逃,数日后被警方抓获。据部分债主反映,这起集资案八成债主是永嘉当地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

 “官银”是官员资金在长三角一带流行的俗称。在施晓洁一案中,施晓洁夫妻所持有的资金中,有8个多亿的出处账户的户主都无法查找,要么身份虚构,要么人已失踪。这从侧面印证了“八成债主是公务员”的说法,更让业界看到了温州官银介入高利贷黑洞之大。

  温州官银涉及高利贷此前已有所闻。今年年初,温州市龙湾公安局在侦查周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时,发现债主名单中的人均为当地司法机构公务员,牵涉的受害人资金从2000万到8000万不等。

  但是,由于被卷走银子的官员们都是一律低调,宁愿血本无归,也不敢公开站出来追讨,甚至不敢承认自己被卷走了钱,使得纪检部门调查面对重重困难。在“牵涉者众”的情况下,债主们很可能因此集体逃过一劫,“8亿官银”疑云则可能不了了之。

  有统计显示,目前,温州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其中9月份就发生26起。9月22日以来,温州市发生3起因债务危机后,老板被逼上绝路而跳楼自杀事件,造成2死1伤。

  在此背景下,温州市委市政府近日与金融机构、公检法等协同维稳,急救高利贷危局。
-
看看温州当地人自己的说法
最近温州市企业跑路、跳楼现在泛滥于各大媒体,温州市政府自从陈书记到了之后一改历来“无为”政府的执政方略,大大尤为。面对此次企业危机,政府出手相救,本文将详细分析危机本质、政府该不该救市、这样救的结果、应该如何救。

一、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温州地区信用危机的本质是企业过度融资、投资过度、对外、担保过度。

本人深知温州市全国中小企业融资最融资、融资最过度的地方。温州的中小企业绝对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一个生产型的企业真实的销售1亿元,总资产1亿元,负债7、8千万元的比比皆是。照道理,这样的企业应该融不到这么多,但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几乎全假的,银行迫于同业竞争压力、迫于上级下达的指标也就自欺欺人的说风险可控,给予融资,以上论证企业过度融资。

融到的资金远远超过实际的流动资金,多余部分自然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基本上流向两个方向:第一,高利贷。温州这么多的担保公司,他们的资金来源大多来源于企业。企业从银行融到的成本一分,高利贷收益3到5分很自然,所以企业从中牟利。第二,房地产。温州的房地产企业,很多是一个项目背后10几个,甚至几十个股东,这些股东的钱都来源于实体企业。

融资如此之大,自然要落实担保措施。银行认可的担保物不多,不外乎土地、厂房、个人房地产、货物、其他企业保证。土地、厂房、个人房地产比较有限,只能靠无限的提高评估价格来取得更大的融资额度,当这些资源用完的时候,企业之间的互保便是首选。因此,温州企业之间互保如此庞大,很多企业对外担保的额度远远超出其净资产。

过度融资需要对外担保,融资之后流向房地产、高利贷。因此当房地产价格单边上涨的时候,温州的企业不会出现危机。当房地产卖不动、价格下降的时候,往外投资的企业资金回收慢,担保公司又担心银行抽贷便不做“过桥”贷款,原来“十个瓶子,两个盖”的运作模式便出现了问题,危机由此开始,并有互保导致“多米诺”骨牌效益,跑路、跳楼便开始了。

二、政府该不该出手相救

面对企业大量出走,政府果断出手相救,那么该不该救呢?既然温州的危机源自企业过度融资、过度投资、过度担保,这些都是企业自身行为。企业就是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否则拯救弱者,只能导致温州企业竞争力永远上不去,永远搞些短视的炒房、炒蒜、炒煤的事情,不会踏踏实实的做实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不该出手。但是企业大量出走容易引起社会问题,政府确实应该出手。在“救、不救”的抉择中政府果断选择了前者。

三、这样救结果会怎么样

政府要求银行不抽贷、不减贷,而且政府官员入驻银行。这样的行为很明显是政府要控制银行,给予银行压力。这样的行为有点法盲的嫌疑,违反《商业银行法》,政府还提出了各银行今年放贷新增1000亿元,试问政府有屁权利说这样的话呀!如果银行都听政府的,最终的损失肯定是银行埋单。但是,在温州地区混,能得罪温州最大的地头蛇“市政府”吗?因此,我估计银行会阳奉阴违,执行力打点折扣。

企业救活了,企业依然房地产、放老高。政府过了这一届,拍拍屁股升官去。剩下的依然是“产业空心化”的温州,依然是像逐利的温州民间资本,但是经历这次之后,温州的民间资本将更加有恃无恐,因为他们相信政府已经被他们绑架了,他们“too big to fall”。

四、政府应该怎样救

面对危机政府应该插手,但是救市就像治病,要分析本质,出治本之策。正确的策略是:第一,压缩企业过度投资,回归主业。实业并非像媒体宣传的没有利润,而是这些3%—5%的利润在与放老高、炒房、炒煤相比不够有吸引力。如果让企业压缩过度投资首先要限制企业炒地、炒房,不少跨国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都有断臂求生存的时候,温州的小企业凭什么遇到危机不做主业照样搞房地产开发。另外一方面就是疏导民间借贷。第二,在企业逐步压缩对外投资之后,企业的资金链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后要求银行配合更加合规的做到贷款资金用途监管,不得将流动资金贷款、票据贴现资金流向楼市、股市、高利贷。还有,从政府低价购得的土地不得乱评估,现在很多事1000万元买的地,评估之后可以融资1500万元,这样风险很大。在压缩投资、压缩贷款之后,企业互保现象自然减少,即使个别企业经营不善倒闭也不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益,也便再也无法绑架政府了。温州地区产业不再空心化,过几年就会出现不少好企业。

上述方案虽然治本,但是执行困难很大。第一,这样做会降低房地产价格,百姓虽然受益,但是以土地财政为主的政府显然不答应。尤其是在最近温州号称大投入、大建设之风犹如“大跃进”时期一样,让土地市场冷下去是政府最不愿看到的。第二,政府相救是政绩观的短视行为,谁不想升官发财,既然老大这么强硬,错误的救市政策必然会持续下去,虽然注定是治标不治本。对于短视的政府来讲,治本有屁用,只要早日升官便可。第三,银行也不是什么好鸟。银行会减少企业融资吗?非也。银行每年那么多的存款增长指标、利润增长指标,如果没有贷款额度的增加,哪里来的存款、利润。

综上所述,治本之策不会被采用,而目前政府救市政策会延续,因为它符合政府短期目的、符合企业目的。但是可悲的是这样的救市政策最终留下的是一个“产业空心化、房价畸高”的温州,然后再过一段时间爆发更大的危机。
-
温州这些私企、血汗工厂压扎的广大雇工的血汗哪里去了?贷的款哪里去了?他们用压扎雇工得来的钱、贷的款国内国外购豪宅、嫖洋妞、海吃狂饮、贿赂官僚、炒股炒房炒宝石炒古董炒农产品,搞黄金文物宝石储备,搞资产转移…储备够了,挥霍尽了,然后一跑了之,哪那么简单。他们贷款时就没打什么好主意,就没打算偿还过。当年为什么把国企搞的资不抵债了就让它破产?一个个资不抵债的私企为何还让它活下去?银行为何把款贷给一个个资不抵债的私企?

救温州就是拿纳税人的钱去堵贪官污吏、投机恶商、高利贷者败账的口子,把坏帐留给银行,包袱转嫁给全民。对温州不但不能救,还要严格追查银行和当地政府的责任,彻查银行信贷的去向、公务人员高利贷资金的来源;查封私企业主及其亲属的账户,查明资金的去向。既然是私企,企业与家产同属,偿还不上贷款的就用家产、存款、存货折抵。

今天救温州,给温州降息让利,允许拖欠贷款,允许高利贷、搞地方银行私人银行集资,给小微型企业特殊扶持政策,明天就会出来冷州、暖州…,就是在鼓励不正当竞争,就是在鼓励重复建设,那干脆来个全国降息、只贷不收、国有银行倒闭、关闭大中型企业得了。

不脚踏实地地做大做强装备工业,稳扎稳打地搞好实体产业,而将房地产、矿产资源无度开采、外资外贸进出口、造假贩假作为支柱产业,拉动主体经济,投机取巧,还将其推崇为模式、典型,这哪是举家过日子之道,这哪是强国之道?
-
救温州,他到底慷谁之慨?
全国绝大多说人都反对救(不信你来个全国投票)。
这不能不让人产生合理的怀疑,温州的倒下就是炒楼的倒下,他的家族中的房地产就受到巨大的打击!!
-
温州九成家庭和个人参与民间借贷,是真的么?

  最近有消息称:温州九成家庭和个人参与民间借贷。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其中40%的资金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2011-10-08 04:10:21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上述消息让人大吃一惊:九成家庭和个人参与民间借贷。这不是明摆着的全民参与借贷吗?九成家庭和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只有一成的人没有参与,这一成的人在干什么?

  全民参与借贷,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应该为之而高兴。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有钱放贷,就说明有钱。温州九成家庭和个人参与民间借贷,说明温州九成家庭与个人都十分有钱。就是说,温州九成家庭和个人都是成了做钱生意的老板。也就是说,温州九成家庭和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借贷获得巨额收入,他们都成了衣食利息老板。

  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温州九成家庭和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实在令人不敢相信。“全民放贷”一词忽然之间成了热门话题。九成的人放贷,一成的人借钱,真的如此?“全民放贷”:都去放贷了,谁在借钱?都去放贷了,哪来的高利贷?都去放贷了,何处会有“钱荒”?

  据报道,自今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

  真是奇了怪了?全民放贷居然让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居然有企业主“跑路”甚至跳楼?这是真的吗?谁能相信呢?
-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华尔街正值热闹中,聚集着美国失业,或背负巨额贷款,或父母的房产被银行收回,流离失所的弱势群体们。华尔街正考验着奥巴马政府,也威胁着奥巴马的政治命运;大选在即,奥巴马一直对示威抗议持谨慎态度,同时,鉴于华尔街当前现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及财长盖特纳等美国政要只能对抗议者表示同情。

然而,而相对于中国温州,一个中型的地级城市,曾经一度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辉煌圣地,也一度产生出中国最年轻漂亮女富翁吴英。随着这位女财富巨星的陨落,温州近几年似多米诺骨牌效应,逐年发迹的温州富翁丑态开始暴露出来。今年与美国华尔街同步,但与美国华尔街不同的是,温州淘金的民营资本家却很乖巧地当起了“跑跑”团,表面上是逃避债务,实际是搜刮了巨额财富逃之夭夭。

据悉,这些债务的债权人是公务员。猜想,公务员钱从何来?

结果不难得出,当前温州“跑跑”案就似吴英案形式一样,不少是通过关系由担保公司从银行贷出资金,钱到企业后再成为了民间资本,公务员参与操作,基本是获取干股,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了需要资金的炒作公司,用于投机炒房或其它轻巧获利的行业,风靡一时的温州“炒团”就波及世界,高额利润的回报让温州后续团队孤注一掷,当吴英案暴露之后,其它现象的狐狸尾巴也开始露了出来,金融危机的波及,各路“跑跑”团出现就不见为奇。

如果细致观察,就不难发现很多资金出自银行,钱自银行出来自然少不了“官银”们,还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担保公司,案发后担保公司似人间蒸发,“官银”们个人早已通过“高利贷”收回了成本,“跑跑”团逃避的资金表面上是民资,实质,庞大的数字还是惊呆在银行。当“跑跑”团惊天动地时,少不了中国国务院的惊恐,前几天x总理就带领中国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直接灭火救灾,为了稳定,这个账“暂时”放在银行,还得继续往外发放贷款安抚人心。

显然,由此看出,温州的新型资本家比美国华尔街的资本家更高明一筹。华尔街的资本家是通过杀人不见血的游戏规则来慢慢洗劫全世界的资本,而中国温州的新型资本家则直接通过“高利贷”游戏规则把中国银行的钱放进了腰包,媒体报道相当部分债主是温州当地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试想公务员依靠实际工资的钱可以参与这种游戏规则吗?只不过是部分运气不佳露了马脚而已,高额利润的背后必定承担高额风险。中国有句古话叫“看牛仔赔不起牛”,看来国家会想办法消化,反正中国在美国还有上万亿的国债,相比温州的百亿是凤毛麟角。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银行的钱是贷出出了,进了“高利贷”圈子后没有回来,上百亿都呆在各自银行的账上。这就是中国温州出现的新型资本家比美国华尔街资本家胜高一筹的“特色”手段。
——-
看央视,貌似温州的事,定调了。

1.打击暴力讨债。
也就是民间借贷基本一笔勾销了,至少,先拖着,不许讨债….

2.能保持生产的,尽量保持生产。银行别逼债。

3.实在没办法,连银行利息都还不起了的。只能破产重组了。
-
也就是玩高利贷的赔钱是活该
通过行政干预将危机与实体经济隔离
-
如果是真的
这算是很好的处理方式了
本来这事情第一要给惩罚和教训的就是借出方
不过一笔购销扯淡了
4倍以内还是保护的
-
温州老板买了这么多房子,卖了还债不行么?
-
听起来不错,不过暴力讨债都是在政府有后台的,指望他们自己打击自己么?
-
处理的不错,有利于稳住局面,避免连锁反应。不过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接下来可能就是一个慢慢恶化的过程。
-
打击暴力讨债???
先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在暴力讨债吧
-
最多也就保证本金
-
我来说说我处理过的经验:

1. 一般情况下,是押款生产的,也就是压了供应商的货款;

2. 公司内部有部分的原物料还能卖钱;

处理方向如下:

1. 尽量向供应商处加大押款额度(至少不能让它小下去);

2. 把公司内值钱的原物料和成品卖出,转换为现金;

3. 把现金转移走(或者支付给要好的朋友的欠款)

宣布破产。

以上方案是我作为主要债权人接手某个老板跑路公司后,采取的套取回资本的办法(很可惜,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巨亏破产了事)

原因如下:

1. 供应商很聪明,想着办法降低押款额度,根本不肯扩大欠款额;

2. 其它债主还会时不时上门要钱,干扰生产;

出货柜前,会集体来堵门要求再拿点钱(公司内部有人会通风报信)

3. 企业内部员工人心已经不稳,想着办法多弄几个钱回去;生产效率大幅下降,其它成本开支上升。

总的来说,这段政府维护的平稳期,是有关系的人从相关企业套回资金的机会( 3个月左右 )
-
一台机器,

资产不值钱, 利润为负.
一头连着银行输血, 一头连着高利贷吸血.

国家下命令了.
机器不砸了.血随便吸.

不过.
吸血管子不能太粗, 年息不能过24%.

什么时候银行吸干了,什么时候算.

但是, 管子实际多粗, 没人量, 高利贷说了算.
-
耍个障眼法.
说白了,还是要银行买单.

银行现在计算一下, 能收回多少钱.
过三个月算一下,能收回多少钱.
一准比现在少.

而且,按”稳定”说法,现在不能倒,那时候就能倒了?
一准搞出更多帐来,要银行担.

给三个月让企业主,高利贷抽钱(原属于银行的)而已.

温撒钱,温印钱.
呵呵.

看来高利贷风是刹不住了.
-
哪那么容易解决的,欠钱不还肯定会出问问题的;再说银行也不是慈善机构

{lang: 'zh-CN'}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6383?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