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9 October 2011

两个大国互相牵绊的十年



两个大国互相牵绊的十年

        今年适逢美国911事件发生十周年,世界舆论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已从当年暗藏对美国的幸灾乐祸之心转而为佩服,或至少归于平淡,但中国却意想不到地成为这次纪念潮中的第二大讨论主题,其中的关键词句却是:美国并未从911之后走向衰落,中国也并未真正崛起。

           美国“拥抱熊猫派”占尽上风

          公正而论,“中国崛起”之梦,并不只有中国在做,而是许多中国观察者、China Scholar及媒体共同在做,北京只不过是在这种大合唱声中不自觉地陶醉了而已。

         以美国为例,911事件之后,美国布什政府出于反恐需要,不得不改变对华策略,将中国视为反恐战争的“战略伙伴”。其心中虽然也清楚,中国未必成为美国真心实意的“反恐战略伙伴”,但也得降低对中国人权状态的批评声音,调整了台海政策,在亚太地区放低姿态,以求北京不公开捣乱。那时,在美国对华政策上,由“红队”演化而来的“拥抱熊猫派”非常神气,由“蓝队”演化而来的“屠龙派”灰头土脸,以至于一些研究中国的学者告诉我,如果被戴上“污名化中国”的帽子,在这个研究圈内就会被边缘化。布什总统本人是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政治家,但绝不敢公开赞成“屠龙”,其主政8年间,被迫采用“熊猫避险策略”。而“屠龙派”也调整立场,软化立场,得了个新名“敲打熊猫派”。奥巴马上任伊始,其对华政策竟然完全采用了中国外交部下的国际研究所为其开出的“对华政策期望清单”。后来只是因为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遭遇中国政府的极度轻慢,才开始调整其对北京的谦恭态度。

          托马斯·P·M·巴尼特(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政策和外交问题专家、畅销书《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作者)堪称 “拥抱熊猫派”的领军人物,他干脆提纲挈领地归纳出中国为什么对美国重要的十大因素,向美国政界进言。中心意思是对中国军力增强不必担心,因为中国将来不会成为美国最大的敌人,而是最重要的盟友。因为无论是美国经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都离不开中国;美国“反恐”及其保持在亚洲地区的优势,都需要中国的支持。这番说话被中国引为至宝,从此以后每论及美国离不开中国支持就是三点:经济合作、反恐及亚太地区的利益。

         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和平崛起-回归韬光养晦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外交战略是联欧制美,其战果之一是20015月在法国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选举,成功地将美国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赶出去。911之后,中国的外交战略调整为三个层面: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与资源外交,外交姿态从“韬光养晦”变成了“有所作为”。ZG理论界的三朝元老郑必坚在《外交季刊》2005910月号上发表“中国和平崛起”。由于这本杂志在世界外交界的战略性地位,西方社会从此牢牢记住了郑必坚的名言“当代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

         支撑中国如此做的心理基础如下:世界陷入了“中国热”,投资者纷纷到中国淘金,世界企业五百强当中的大多数都在或者希望到中国抢滩登陆,中国因此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头号引进外资大国。对待潮水般涌来的外资,中国政府从过去要给“优惠政策”转变为可以挺直腰板说“不”了。众多外资为了得到中国政府青睐,都自愿帮助中国政府游说本国政界及政府采取亲华政策。而中国对找上门来的外资可以挑挑拣拣,提高门槛或者干脆关门不让进,比如世界媒体业巨头默多克,多年来对中国政府打躬作揖,最后还是在中国撞了墙——老默在中国折损了大量投资,最大成就就是抱得美人归,娶了位中国妻子邓文迪。

         对于老欧洲,中国政府采取“订单外交”,每逢与老美关系不太畅快,中国就将大宗的政府订单派往欧洲,比如不买“波音”买“空客”之类,法德等国一看到巨额的中国订单就眉开眼笑,媒体上“中国崛起论”顿时再成热潮。

         近两年开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周边国家摩擦不断。本世纪零年代中期,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中国的压力下曾被迫退出太平洋第一岛链,终于又在东南亚国家的邀请下重返太平洋,并堂而皇之地申明主张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利益。

     中国政府面临日渐增大的外交压力。2010127日,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戴秉国以个人名义在外交部网站上发表“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中国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一文,明确声明,“说中国要取代美国、称霸世界,那是神话。政治上,我们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各国人民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戴秉国这篇文章是给世界各国喂定心丸,且各有对象,“不当头、不争霸”这话是说给美国听的,“不称霸”是说给东亚及东南亚众邻国听的。继之是熊光楷(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上将)发表署名文章“被歪曲的中国国家安全形象”,“国内有些人过高估计自身实力,从而加深了外界对中国的误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有些同志开始过高估计和渲染我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认为中国已强大到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了,我国长期坚持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应该进行调整;少数人甚至主张‘持剑经商’、‘对西方有条件地决 裂’等等,结果是给‘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外界对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误解。”

    短短十年之间,中国外交政策从放弃“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再回归“韬光养晦”,说明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是一个泥足巨人。我猜想巴尼特先生现在最苦恼的事情是,如何体面地调整立场而不成为同行嘲笑的目标。

        “中国模式论”昙花一现的灿烂

       全世界的左派尤其是法国左派,都认为911事件是美国这“新罗马帝国”行将倒塌的前兆,一致认定这是“中国崛起”的好机会。有的甚至为中国超过美国排好了日程(如2020年赶超美国),从经济到价值观的影响力都为中国制定了赶超指标,比如在中国有极大投资利益的美国高盛公司顾问、现为中国政府的老朋友基辛格顾问公司董事长的乔舒亚·雷默就写了《北京共识》一书,预言“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将取代“华盛顿共识”。以破坏环境生态、掠夺劳工生命福利、罔顾公平正义的“中国模式”,被雷默与崔之元等人硬给说成是具有环保意识、让人民最大受益、追求公正的发展模式,值得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学习。当然,这个“中国模式”除了新左派自我把玩之外,也还得到委内瑞拉查尔斯这类当年“毛主席的好学生”情意绵绵的吹捧。

     挪威政治学家约翰·加尔通因预言美国在2020年必将崩溃,夫妻联袂写了本《向中国人学习》的书,生平最重要的“学术建树”是否定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其名声从未超出北欧那个小小的左派学术圈,因为此番出语惊人,立刻成为中国官方的重要学术嘉宾,以“和平学之父”的名义在中国官媒及网站上好好火了一把。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只将“韬光养晦”当作权宜之计的中国,自然也开始“崛起”了。但今年以来,北京在陷入内政外交的困窘之后,不仅通过戴秉国、熊光楷及陈秉德等人宣称重归韬光养晦,还在理论上表示不再推广中国模式了。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发布《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在肯定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国模式”的同时,声明“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不会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人”。新左派在对外输出价值观上遭到了冷遇,只好及时调整了方向,将政治筹码押给未来的政治明星薄熙来,纷纷去红都重庆朝圣。

         让中国模式论鼓吹者难堪的是,就连中国一向不放在眼中的乌克兰,最近也开始批评所谓“中国模式“了。为此乌克兰新闻网站(unian.net)近期特别刊出瓦伦瓦(Ganna Warowa)与达布须(Eugene Dawbush)的评论文章“中国能够教给我们什么?”(What can China teach us?)作者指出,当前的中国表面富有,但多数人民却很贫穷,加上党工贪腐,民众人权被剥夺,连富人都想逃离中国。中国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污染非常严重,“癌症村”在全国比比皆是。政府官员蛮横腐败、强拆民宅,导致民众抗暴事件年年增加。如今,中国俨然已是一座随时可能引爆的巨大火药库。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从中国仅能学到坏榜样”。

  911事件发生后,中国确实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十年和平发展的大好机会不期而至。但中国政府没有好好利用这次历史机遇改革内政,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而不切实际地将眼光放到了国际社会,期望成为世界领导者,为此浪费了许多资源,比如大外宣的数百亿投入等。如今,中国经济已进入由盛而衰的转折期,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见本人文章“中国经济的软肋:三个不可持续”),与人民之间的面包契约(即人权就是生存权)也面临食材枯竭。在维稳费用已经超过军费的情况下,ZG目前已经只能将维护政权稳定当作现阶段的“国家核心利益”。

 

  (原载香港《OPEN》杂志,2011年第10期,原标题由作者改成今标题)


from 清涟居: http://heqinglian.blog.163.com/blog/static/19066908620119298463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