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末開始,中國的4萬億救市大手筆曾激起世界各國無窮希望,不少不明中國真相的外國政治家與評論者,曾滿心巴望中國政府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重任。但大半年過去,中國經濟並無多大起色:這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引起重重質疑,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危險已經逼近;那廂國務院又於6月24日宣佈「部署新一輪沿海開發」,將從未停止過「開發」的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據說曾是「薄弱環節」的天津濱海新區、江蘇沿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列入「新一輪開發」計畫。
這至少引發兩個問題:第一,原來的4萬億救經濟資金到底投放到位沒有?第二,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一、四萬億救市錢:半入股市與房市
據中國官方資料,截至5月底止,中國商業銀行信用貸款金額達到5.8萬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信貸成長量,若再加上6月份預估的1萬億元,上半年將達6.8萬億元。中國銀行系統如此大手筆發放貸款,正好與如今美國銀行業的惜貸相映成趣。
但這些錢卻並未流往最需要拯救的實體經濟上去。一項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各銀行的信用貸款,僅50%的比例用在實體經濟之上,而另外的一半,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魏加寧推算,約有20%流入股市,另外30%左右的信貸資金則流入了票據市場(其中部分可能投入房地產市場)。這顯示有50%左右的銀行資金是在金融系統內部融通。當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融通並自我膨脹,不為實體經濟服務,很容易推高股價與房地產價格,形成新的金融泡沫。
當錢大量流往上海股市這個賭場時,卻有4成中小企業正在生死線上艱苦掙扎,希望銀行能夠給點貸款以救亡。
央行原副行長、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委婉地指出:由於在短時間內加大投入,有些項目前期論證不夠充分,但也埋下了巨大浪費的隱患。
二、地方政府專案近半是「釣魚工程」
在中央政府聲稱要投入4萬億救經濟後,諸多地方政府立刻開始製作「釣魚誘餌」──炮製專案。國家審計署5月17日發佈對經濟刺激案的審計結果,指出截至2009年3月底,審計抽查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5個新增投資項目,中央投資資金平均到位率為94%,其中有的專案地方配套資金到位僅為48%。由於配套資金未到位,導致項目進展緩慢,其中有虛報到位配套資金和工程進度者,還有地方政府用從北京獲得的投資資金償還以前拖欠的工程款。
各地政府沒錢投入其實是意料中事。早在2004年,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就高達4萬多億,直至今年仍然保持這一紀錄。從去年開始年又逢房地產業不景氣,地方財政收入倒塌了半壁江山,因此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舉債投入新專案的建設。截至5月底,由地方政府做後臺的地方公司債券的發行總額為人民幣1,025.3億元。
據財政部官員賈康估算,4萬多億巨額債務,約相當於2008年GDP的16.5%,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指望今年的財政收入更是不靠譜(即不可靠):1至5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6.7%。這一情況預示政府今年的財政赤字可能超過GDP的3%(9,500億)這一原定目標。
上述情況顯示,地方政府其實早已面臨極大債務風險。各地大量上報項目,不是有實施項目的能力,而是利用「項目」作魚餌,到中央政府那裡「釣魚」──即釣取資金。銀行對地方政府的信用風險並沒有認真分析,而是以完成政治任務的態度應對,再加上許多銀行也違規貸款(最近的審計中發現6銀行違規貸款逾300億),導致新的金融風險形成。
三、新的金融風險正在形成
中國的銀行系統從未受到好評。去年金融危機當中美國雷曼兄弟等銀行相繼破產之後,有少數人一廂情願地想像中國政府對銀行的控制或許優於市場經濟。但銀行同業卻心中清楚中國銀行業的真實情況。被稱為中國「戰略投資者」的外國銀行,一俟規定的3年投資「鎖定期」滿,就將手中的股票拋出。「標準普爾」評級機構曾宣稱:2009年中國國內銀行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的利潤率將收窄50%,平均貸款利率則會由2008年6月的水準下調300個基點,在此預期下,中國銀行業的隱含的壞帳率將揚升204基點。
5月21日,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指出,中國銀行業貸款風險或被低估,尤其是因為企業貸款在整體貸款比例較高的情況下,未來銀行信貸成本的上升以及定價能力下降是兩大影響銀行的負面因素。
惠譽早就警告中國放款人是「在惡水中跋涉」,但它最新的報告明確指出,刺激(方案)的未來損失可能較預期的大,目前尚不清楚中央或地方政府最終願意或者能夠承受的份額。惠譽認為,目前貸款5級分類標準在定義上給了銀行一些靈活掌握的空間,導致銀行資產質量數據惡化可能在較長時間後才顯現出來。惠譽預計,2009年銀行全年信貸增速7萬億至8萬億元,同比增速很高,加上資產市場波動性高,中國宏觀政策審慎度的風險評級或被調高,可能從一類調整到三類,如同冰島等國。
4萬億救市與「部署新一輪沿海開發」,說明中國政府在面對危機時並無良策。其實,中國的資源和環境迅速惡化,根本不容許中國經濟再沿襲以前的粗放開發方式。更不能依靠財政和信貸的大投入來支撐經濟的發展。在沒有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之前,政府加大投入,只會導致資金流入股市等投機領域,並給官員們創造各種「尋租」機會。
(何清漣 《看》雜誌第41期)
from 流水行雲 http://liushuixingyun1989.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