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October 2011

雙軌制(二)



雙軌制(二)

在中國的經濟、金融、外貿和商業領域,雙軌制可謂無處不在。有時候是一物兩價,有時候是兩套標準或制度,視乎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舉例:

1. 匯率制度:資深中國通會記得,從 1981 到 1984 年間,大陸實施雙重匯率制度,即是官方匯率以外,還有一種適用於對外貿易結算的匯率,根據當時的出口創匯成本而釐定。早年從事中國貿易的香港人,應該會記得「外匯調劑中心」(Foreign Exchange Swap Centre) 這個已經成為歷史的名詞。人民幣在 1994 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鈎,匯率只能於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浮動。到 2005 年 7 月 21 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波動設上下限,官方說法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2. 外匯劵(圖):八十年代到大陸工作或者旅遊,外國人和港澳台胞必須把手頭上的外幣轉換成外匯劵,然後在指定的地點(友誼商店或者接待外賓的酒店)購物和消費。同一件東西,外國人所付的價格比本地人貴,但是質素不見得特別好,即是被偉大祖國合法打劫。外國人和港澳台胞用外匯劵,本地人用人民幣。我年紀大,早出道,手頭上的外匯劵,是八十年代北上工作用剩的,是 1979 年的版本。外匯劵從 1980 年開始發行,到 1995 年停止流通,圖中的是 1979 年和 1988 年的版本,今日成為收藏家的藏品。

3. 九十年代初大陸開始發展股票市場,分別設立 A 股和 B 股兩種形式,持有人的權益(例如:股息、投票權)相同,分別之處在於 A 股只供國內投資者以人民幣購買,而 B 股則專供境外投資者買賣並且以外匯結算。 A 股和 B 股至今尚未合併,而所謂的 RQFII (Renminb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又名「小 QFII 」,其實是一項中間落墨的措施,讓持有境外人民幣的投資者透過在香港的指定中資證券或基金公司,購買流通於內地的人民幣股票或債劵,買賣過程中款項匯入與匯出內地時,均直接採用人民幣作為貨幣清算支付單位。 RQFII 與現有的 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機制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進行投資操作時,先要向中國人民銀行下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兌換人民幣的額度,而資金離開在岸市場(大陸)時,亦需要轉回為外幣才能匯到境外。

4. 國內企業跟外資企業的稅率以及管理制度:中國大陸於 2001 年 12 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國內企業跟外資企業在稅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均有明顯的差異,國內企業在任何地方的企業所得稅率是 33%,而外資企業在經濟特區的稅率是 15%,在沿海開放城市是 24%。中國加入 WTO 之後,要實踐「最優惠國待遇」( Most Favored Nation, MFN )原則,對內外企業不能有差別,理論上要一視同仁,企業所得稅於是統一(併軌)為 25%。

不厭其煩地詳列資料,是怕八十後年輕朋友不了解國情,不知道老一輩的經歷。如果你是資深中國通,以上所寫的,對你來說,應該是集體回憶。對於雙軌制所帶來惡果,你應該有不少親身經歷 ―― 雙軌制令到某個行業或者市場被人為地分割成條條塊塊,就算是最簡單的買賣也變得很複雜,官方的管理和監督變得很困難,買賣過程中出現很多不公平和不公義的現象,也鼓勵了特權階級利用兩套制度之間的差異進行套戥、投機、走私和炒賣,而特權階級(這套複雜制度的唯一得益者)為了捍衛「灰色收入」,一定會反對併軌,令改革過程困難重重。長遠來說,就算最終併軌,在併軌之前,也有不少的利益矛盾和派系鬥爭需要擺平。事情可以拖延很久,就算花很長的時間談判,進展依然不大。也有可能是不了了之,等到適當的時候,再變換面貌和名號重新推出,甚至是把一切推倒重來。

2007 年的「港股直通車」就是一個好例子。當年八月二十日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外訪期間)宣布,到十一月二日由他親自叫停(也是外訪期間),在不足三個月內恒生指數由 20387 點升至 30468 點,幅度達49%。之後訊息混亂,不了了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心知牽涉及中南海的派系鬥爭,面對鏡頭的時候都不敢多言。拖拉數年,直至今年八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為香港金融界帶來連串商機,其中包括港股組合 ETF(英文: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交易所掛牌基金),即是重新包裝和規模縮少的「港股直通車」。問題的關鍵,在於內地人當中,誰有資格買賣港股,以及透過甚麼渠道,採用甚麼方式(直接買股票還是買基金)。有背景和有辦法的內地人,當然不在此限。從另一個角度看,撇開搖擺不定的官方政策不論,內地人也分兩種:有辦法(買賣港股)的以及沒有辦法的,這也是一種雙軌制。

官方的理由和民間的對策

對於推行雙軌制,官方的理由和民間的對策,是這樣的:

1. 防止外國人的購買力衝擊內地的消費市場(例子:外匯劵)。講到購物,女人的反應最直接,據說八十年代初有大陸女孩為了外匯劵而嫁給港澳台胞,又或者刻意親近一些有海外關係,曾經被鬥得很慘但是已經平反的「反革命份子」(例如:五六十年代歸國的南洋華僑、被留在大陸的國民黨後人)。動機?添置家電。八十年代初,歸國華僑和國民黨後人的海外親友紛紛回鄉探親,帶來外匯劵以及家電。當年的「三大件」(彩色電視、電冰箱和洗衣機)是短缺商品也是結婚必備。今日大陸的家電行業產能過剩,多到要「下鄉」,即是用國家財政收入補貼農民購買指定型號的倉底貨,變相補貼家電生產商(上市公司)。

2. 防止外國人透過股市收集某一間上市公司的股份(例子: A 股和 B 股),進行敵意收購,在短時間內奪得和累積市場佔有率,甚至壟斷個別行業。股票市場以外,大陸官方有行政法規防止外國人收購「民族品牌」(例如:必須取得國務院某些部門的審批和許可)。於是乎,可口可樂買不到匯源果汁(港股編號:1886)。

3. 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兌換,官方對於資本帳目(Capital Account)的兌換依然有管制,所以人民幣的兌換金額仍然要設置上限,而且必須透過指定的官方渠道進行(例子: RQFII 和 QFII )。但是香港人會告訴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資金管制?名存實亡!大陸資金早就透過各種地下管道來港炒股炒樓,多得這群國產暴發戶(尤其是溫州幫!),害到我們買不起樓,港產大學生不敢結婚生子,真正的香港人從此絕後。

4. 為了防止境外的人民幣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之下,回流內地的金融市場,令內地的貨幣政策執行以及國有銀行的信貸額度計畫受影響,所以要對人民幣的兌換金額和進出途徑設限(例子: RQFII 和 QFII )。內地的金融系統的風險管理相對落後,資金短時間內大進大出,可以危害國家金融安全,香港又是國際大鱷雲集之地(索羅斯的辦事處設於 IFC),偉大祖國怕外國反華勢力會以香港作為橋頭堡,收集人民幣資產,然後利用財技衝擊內地的金融市場,間接推翻中共政權。

5. 為了防止洗黑錢活動,所以需要對回流大陸的人民幣設限。部份流入香港的人民幣資金,其實是內地貪官的「灰色收入」,部份抵港之後會轉移海外,也有部份經轉換面貌或者持有人(即是洗白)之後,再經貿易或者投資渠道回流內地,重新回到貪官(或者代理人)的手中。這種洗黑錢手法,英文叫 Round tripping(走一圈)。貪官的代理人,可以是香港人(商人或藝人),又或者是貪官的兒孫、親友、人頭和二奶。

6. 過去由於內外資企業在稅制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於是有內地企業想辦法轉換身份圖利。Auntie 當小記者的時候(八十年代),跟前輩學會的第一個具備中國特色的財經術語,叫「假洋鬼子」,意思是大陸的個人(通常持有香港身份證或者外國護照)或者企業於境外成立離岸公司(Offshore company),然後以「外資」的身份回大陸投資,目的是享受稅務優惠,又或者從事某些不正當的業務,例如:虛假交易、虧空公款、轉移資產、洗黑錢、套匯套息套戥(利用匯率、利率和價格差異圖利),駐港中資機構尤其精於此道。

(申報利益:Auntie 收過中資機構的律師信。)

跨國企業的回應方式

視乎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社會制度,不少國家都採用不同的政策,來管理本地人和外國人的活動。換言之,對待國民和對待外國人,有兩套標準或制度。但是甚少國家會像中國大陸一樣,如此鉅細無遺和繁瑣複雜,不但針對經濟活動,並且進一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例如:教育、醫療、住屋、交通、旅遊和移民)。令人不勝其煩,因為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都無法完全擺脫官府的操控和滋擾,分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又或者是犯規之後所得到的處罰和處理手法輕重有別。難怪大陸人女人都喜歡嫁外國護照,因為借助婚姻飛越十八層地獄,比推翻現有的不公平制度來得省力。

在經濟、金融、外貿和商業領域,大陸不少政策的背後都缺乏完整的理念(改革開放總工程師說的:摸著石頭過河!),用國產中文寫成的政策文件向來又長又臭、迂迴曲折,有如纏腳布,不是正常人能夠明白的,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一項比較清楚的原則,是凡事先問閣下的身份(大陸說法是「定性」),評估你有沒有替現有政權帶來威脅,或者有沒有利用價值,然後替閣下劃定一個模糊的認可活動範圍。中央政府的官員替閣下定性和設限之後,負責實際執行的地方官員(又或者是國務院屬下某個部委的官員)對同一政策或者法規,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詮釋。官員當中又不乏貪官(即是喜歡把「潛規則」進行到底的內地人),心口不一,精神分裂,經常於兩套規則(檯面和檯底)之間游移,令頭腦比較簡單的外國人和港澳台胞無所適從,非常頭痛。

有些跨國企業想拓展大陸市場賺人民幣,但是不想跟國產官僚糾纏,也不想花時間閱讀那堆沒有人會真正明白的政策文件。跨國企業也許覺得檯面的一套太麻煩,又不願意降低道德水平玩檯底的一套,又或者受制於本土的法律制度和企業管治的要求,不便與魔鬼共舞(Yahoo 和 Google 試過但是失敗),於是採取權宜之計,聘請太子黨擔任中國區的高層或顧問,然後由太子黨負責疏通官府,又或者在拓展業務的時候有計畫地打擦邊球、踩鋼線,或明或暗地挑戰官方的底線。萬一出了事(例如:政治靠山倒台仙遊,被批評偏離了主旋律),又或者涉及不正當行為(例如:行賄、詐騙、做假、非法收地、污染環境),跨國企業的總部立即更換中國業務的負責人甚至整個的管理層,然後把罪責全推到某(華)人的身上。這樣做的好處,是洋人管理層會比較容易脫身,也便於向公司總部和大陸官方交代,英文的說法,是保持 Arm’s length(一隻手臂的距離)。太子黨不便宜的,但是貴得有道理,因為他們也要承擔風險的。這個遊戲,不容易玩的。

大清帝國的管理手法

歸根究底,偉大祖國管理外資的手法,其實跟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之前的大清帝國(1644-1911)差不多。大清的做法,是限制外國人只能於廣州十三行的範圍之內行走和生活,同時運用行政手段,把外國人跟本地人的互動減至最低,根據歷史資料,具體措施如下:

1. 不得在商貿季節(夏季和秋季)以外的日子逗留在廣州。

2. 未經許可,不得隨意遊逛,不准隨意入城。

3. 除(廣州十三行)商務廣場以外,必須由翻譯陪同,不得單人匹馬行動。

熟口熟面,對不對?今日外國人到西藏旅遊,當局的管理手法也是差不多。如果你是老一輩的中國通,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出席亂糟糟的廣州交易會,又或者曾經陪伴洋人老闆北上,跟偉大同志談生意,肯定會會心微笑,勾起不少回憶。

改革開放初期,偉大祖國的做法跟大清帝國一樣,都是試圖把外國人及外來者(港澳台胞和海外華人)局限於指定的活動範圍(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個別的行業和市場)之內。官府跟外國人做買賣的時候,只是對少數的商品(高新科技)有興趣。談判時佔盡對方的便宜,但是無意回報對方的善意,對外國文化也缺乏真正的興趣,一切從功利計算出發。人家的「好處」(資金和技術)要佔盡,但是「壞處」(普世價值和顛覆思想)卻一點也不要。外國人被視為踏腳石,一旦目標達到,立即變臉,過橋抽板。具體做法可以是開動宣傳機器抹黑對方(例如:官方傳媒對於四大會計師行的報導),也可以是採用行政手段壓縮對方的生存空間(例如:不准康師傅的方便麵加價),意圖迫使對方退出某個市場。改革開放三十年,勞動密集加工業已經完成歷史任務。九十年代初開始,輪到服務行業北上,近年不少港商和外商,都開始見識大國崛起之後的嘴臉。外國傳媒都說,中國的投資環境有惡化的趨勢,國產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中國官員越來越傲慢。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中國共產黨聲稱是國父孫中山(1866-1925)的「忠實繼承者」,但是中共管理外資的手法,其實是師承自大清帝國(1644-1911)。本質和精神都沒有變,只是執行手法有所調整。原來滿清沒有被推翻,只是被取代了。對付洋人用同一套管理手法,那麼對待國民又如何?講到推動民主,大清其實不太壞,至少死前一刻,曾經認真地考慮君主立憲,還政於民。大清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年間,累積的殺人數字應該遠遠比不上立國六十年的中國共產黨。國父在天之靈如果有知,一定會用珠江牌國語質問:「窩燜 D 果喳,威森麼回邊層遮哥央子呢?」(我們的國家,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然後吐血昏迷,再死一次。

(申報利益:我是香港人,對大清帝國和鴉片戰爭永遠感恩不盡。如有偏袒,理所當然。)

YouTube 精選:

電影<鴉片戰爭>(1997)(導演:謝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Oc6IxYSrY
偉大祖國為慶祝香港回歸而拍攝的主旋律電影。

孫中山粵語演講 (6:5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xoCFvCYVQ

孫中山國語演講 (10: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9jG9SVf-JI&feature=related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人民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B0%91%E5%B9%A3

雅虎香港知識:外匯劵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0052802981

中國百科網:新婚三大件演變史
http://www.chinabaike.com/z/jd/2011/0110/122976.html

騰訊網:甚麼是兩稅併軌?
http://finance.qq.com/a/20080218/001827.htm

百度百科:世界貿易組織 (WTO)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9.htm

RQFII 可用人民幣結算 RQFII 與 QFII 不同之處
大公報 2011 年 8 月 18 日
http://www.takungpao.com/fince/roll/2011-08-18/918404.html

小型港股直通車 ETF 最快年底推
明報 2011 年 8 月 18 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818/News/ea_gab2.htm
節錄:2007 年「港股直通車」這五個字,曾經令港股引發升浪。但事隔四年「港股直通車」如「八萬五」般成泡影,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昨日帶來的港股組合 ETF(英文: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交易所掛牌基金)被喻為小型「港股直通車」,料最快年底前推出。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出席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後表示,就推出港股組合 ETF ,港交所會盡力配合,亦希望能盡快推行,但整個過程仍會小心詳細處理。但相比起當年的「港股直通車」,港股 ETF 會有明確的額度,內地投資者亦只能透過基金間接投資港股,而不是自行選擇股票。

余永定:我支持叫停「港股直通車」
2007 年 11 月 20 日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網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15622
節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一直是「港股直通車」最堅定的反對者之一。他認為「港股直通車」危險重重,而資本管制的長城必須存在。文章指出,「港股直通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個人投資境外證券投資項下購匯不受年度總額限制,這意味著中國將在資本管制的堤壩上開一個大洞。由於中國的金融體制依然脆弱,中國經濟中所存在的各種不平衡目前仍在惡化,整個社會中充斥著的浮躁心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不起跨境資本大進大出的沖擊的。有進就必有出。閘門開啟後,一旦洪水轟然而出,再想放下閘門就為時晚矣。

「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I & II
The Ultimate South China Travel Guide - Canton
香港藝術館編製光碟(展覽系列)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chinese/exhibitions/exhibitions01_jul09_02.html
簡介:「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 I」的展期是 2009 年 9 月 14 日至 2010 年 3 月 28 日。策展人參考現代旅遊指南(例如:Lonely Planet)的形式,假設時光倒流,而參觀者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前夕到廣州旅遊經商的洋人。透過文字資料(例如:洋人寫的回憶錄和遊記,外國和本地的學術著作)配合館內的藏品(例如:油畫、地圖、古董和工藝品)展出,重構當時旅粵洋人的衣食住行,並且提供實用知識(例如:粵式洋涇濱英語跟正式英語的對照表)和旅遊宜忌(例如:聽見身後有人叫「番鬼」切勿回頭,否則可能會被擲石)。展覽採用說故事的形式,解說幽默,很多外國人參觀之後留言,表示想知道鴉片戰爭之後的情況。

香港藝術館順應「鬼」意,半年之後推出同一系列的「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 II」(結局篇)(展期: 2010 年 9 月 10 日至 2011 年 8 月 21 日),適用於 1840 年之後抵粵的洋人。解說保持幽默風格,提醒洋人要小心人頭,切勿胡亂飲食。話說 1856 年年底爆發第二次的鴉片戰爭,兩廣總督葉名琛(1807-1859)懸賞殺「鬼」,按人頭領賞,來自香港的亦可。有居港華人響應清廷號召,製造砒霜麵包毒「鬼」。1857 年 1 月 15 日,幾乎整個香港洋人社區都中了毒,原因是他們吃了裕盛辦館的砒霜麵包。由於砒霜的份量太多,中了毒的洋人嚴重嘔吐,結果反而得以保命。港人愛國,總是為錢。這兩個展覽的部份資料,後來收錄於香港藝術館編製的光碟內。

維基百科:葉名琛(1807-185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89%E5%90%8D%E7%90%9B
節錄:葉名琛( 1807 年 - 1859 年 4 月 9 日),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俘,卒於印度。

28/10/2011

from 小收煞: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