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2-03-14
这是一个有趣且令人困惑的问题,以至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被人们提出:如果希特勒没有他的后半段,即发动战争和屠杀犹太人,历史会如何评价他?
提出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是:他在恢复和重建德国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从私德上来说,希特勒似乎也不存在大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在完成经济重建之后就去世了,历史会怎么评价他?换一个角度说,抛开后来的历史,他的经济成就该如何评价?那段经济成就与他后来的罪恶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有人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没有假设,我们就缺少了一个有价值的认识问题的角度。
还是先从私德上来说,因为这个事情简单,说完就完了。无论是出于理念的原因,还是出于生活情趣的原因,下面的事实几乎是公认的:希特勒的生活是简朴,清心寡欲,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中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嗜好;在他的情人、外甥女拉包尔自杀后还决定不吃肉食;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自己的财产或其他资产;除了后来的一位情人,他也不同其他女人来往。而且,他还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
可以说,在私德上希特勒几乎是无可指责的。
再说他的经济成就。希特勒上台的一个基本背景是30年代大萧条。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三个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也就是说,他们面对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当然最终的结果大相径庭。
当时德国面对的两大问题,一是失业,失业率达到30%,二是通货膨胀,据说通货膨胀达到40多亿马克兑换一个美元。但希特勒上台后,从1933年到1935年,仅仅三年的时间,就把德国这个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 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在这3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0%。到1939年,德国的工业经济达到了顶峰,德国的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的15%。同时,失业率从 30%以上降到零。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建起了高速公路网,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着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着整个国家的面貌。
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当时德国的社会福利,为整个世界所艳羡。
假如,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或者因为一场疾病,或者因为一次事故去世了,历史会怎么定格他的形象?
美国记者迈耶曾在十年的时间里,跟踪采访了十位普通德国人,了解为什么大多数普通德国人会拥护纳粹,最后他写了一本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这项调查采访表明,许多德国人认为,如果希特勒不发动战争,他就将作为历史上振兴德国的伟人而载入史册。
如果这么来看的话,希特勒的经济成就与他后来发动的战争及对犹太人的屠杀就没有内在的联系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这样我们需要去探究贯穿于其中的整个逻辑。
历史的某些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灾难后果,往往是某种悲情的回响。当时的德国就是这样。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在一战中,德国有180万人战死沙场。根据随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失去13%的领土,10%的人口,约330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全部丢失。此外,德国还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这种失败,在德意志民族的内心深处,埋下了耻辱和仇恨的种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拯救这个民族,成为希特勒内心中强烈的冲动。而这种冲动,由于当时的社会氛围,由于希特勒个人的气质,一开始就带有充满激情的狂热。
人们习惯于把希特勒描述为一个权力狂,一个独裁者。当然这都是不错的,但如果仅仅就是一个权力狂,他就是把获取和拥有权力作为目的,就是想过把无限权力的瘾,事情也许还会简单一点。但问题是他绝非仅限于此。问题是,他要用这个权力来干事情,而且是干大事情。
这个大事情是什么?是要一雪耻辱,是要用征服世界的方式来一雪耻辱。应当说,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失败,并且是以一种非常耻辱的方式经历了失败的民族来说,通过自己的发展和复兴,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事情。但问题是,他想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复仇,以征服世界的方式复仇。
(我们在)向全世界宣告: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我们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只有我们日耳曼人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些劣等种族象蚂蚁一样的瀿衍,占据并浪费着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是世界秩序的不公!伟大的德意志有义务改变这一切。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
这是希特勒在集会上的演讲。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他要改变这个社会,改变国家的体制。这个体制是为了复兴和复仇服务的。可以首先看看其在经济振兴中所努力建立的体制。
首先,国家对资源的垄断与支配。在这样的一种体制中,前提是要赋予他绝对的权威,赋予国家以绝对的权力,并使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可以支配一切资源的整体。为此,他没收了犹太人近60亿马克的资本,这相当于当时德国大约一年的财政收入。同时,促进国家对整个经济的垄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搞大型的私人垄断企业,这事实上也就扩大了国家垄断资本。
其次,经济军备化。希特勒曾经提出一个口号"48小时我的军队开到任何一个边界"。为此,他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对于希特勒来说,经济问题相比于政治和战争是不重要的,只是支持国家进行伟大的事业的工具。
第三,建立在对外部不信任和敌意基础上的封闭经济。在这个敌意中,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一战战败后受到的过度惩罚,二是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希特勒认为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是软弱的,因为国家不应该被国际市场左右。正因为如此,他们将国家监控和领导下的、以自给自足为方向、独立于世界市场的经济作为体制的目标。在这期间,他甚至有一种想法,将德国的对外贸易全部取消。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所疑惑的:既然希特勒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怎么就自己走上发动战争这个自我毁灭的道路呢?这当中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德国就是在经济发展了,实力强大了,野心膨胀了,就直接走上战争的道路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这就涉及德国当时经济维持的条件以及所遭遇的问题。
希特勒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这是一个事实。而这个奇迹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也是事实。也许,这两者不是没有关系的。
实际上,到了1936年的夏天,德国主要的经济数据就已经开始走坏。到了1937年,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开始下降。国内债台高筑,政府累加债务越来越高,已经开始强迫公民购买国家债务。在国际上,连购买原材料的钱也没有了。最后下决心:抢!到国外去抢!于是,著名的《四年计划备忘录》就诞生了:即在四年之内完成战争的准备!从1936年赫尔曼戈林全权负责帝国四年计划开始,德国经济就由一群门外汉掌管,走向了战争的不归路。
有人说,到底是经济问题迫使希特勒发动战争,还是希特勒为了发动战争而改造了德国经济,现在是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了。
如此巨大事业的推进,如此庞大福利的实施,都是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掠夺有钱的人,在当时就是犹太人,没收他们的财产,补贴德国民众。但犹太人总有被榨干的一天,此后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发动战争去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
这当中还有一个因素,德国虽然在短期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和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但它本身领土狭小、资源短缺。当时的德国只有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使加上刚刚占领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过60多万平方公里。这样,德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和经济体量与德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战争就成了一种不二的选择。
写到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貌似正常经济发展中的致癌因素。有了这个概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希特勒以及希特勒的德国演变的逻辑。
孙立平关于乌克兰战事系列文章
孙立平:关于俄罗斯的安全关切,说说我的三点看法
孙立平:解释一下,我说"俄罗斯既太大又太小"是什么意思
孙立平:无论战事结果如何,普京都在事与愿违的意义上改变了世界
孙立平:最危险的,也许是在其战败的那一刻?
孙立平:过时的帝国式疆域迷恋:接着说杜金的那张满汉全席菜单
孙立平:我看杜金:一种足以把一个破败大家彻底毁掉的雄才伟略
孙立平:乌克兰危机启示:全球化上坡吃力,下坡危险
孙立平:如何面对历史,如何破解现实:听听来自非洲的声音
孙立平:围绕乌克兰战事,我特别在意这三条消息
孙立平:病夫治国:观察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的而又往往被忽视的视角
孙立平:小棋局与大格局:大格局中的俄罗斯也许就是小棋局中的乌克兰
孙立平:双后时代:安全思维,发展思维,两者位置会怎么摆?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2/03/blog-post_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