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家François Daireaux 近日将他过去10余年间走访中国各地拍摄的部分影像,集合成册,巴黎天主教大学中国问题专家Emmanuel Lincot配以诗文,取名《Discover》, 由LOCO出版社筹备出版。如果说François Daireaux通过照相机记录的摧毁与建设的强烈反差,投射出一个快速发展而无暇回首自顾的中国即时景象的话,Emmanuel Lincot配写的诗文则超越视觉的局限,说出图片背后的故事,上溯历史,下迄当今。艺术与文学,两种不同形式的创作相辅相成,讲述着两个不同背景的作者,对力争世界大国地位的中国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定期报废的发展模式
中国古语中的“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之说,在毛泽东时代演绎成“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如果说意识形态推动下的“破四旧”狂飙已经成为过去的话,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也在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面貌日新月异,其速度之快令世人惊叹,但这种快速建设与大规模摧毁相伴而行的模式也开始引发思考:大破之后而立的中国将是怎样的国度?这种发展模式正给世界带来哪些启示?
François Daireaux习惯于游走世界,去观察、发现陌生国度的社会,用录音机、用数码摄像机、用胶卷照相机等影像工具,记录在所到之处感应到的脉动。2004年至2018年间,他走访中国百余座外国游客鲜有光顾的三线、四线城市,从鞍山,到贵阳,从柳州,到喀什,到和田,他用胶卷照相机,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其中120帧图片成为这本新书Discover的主体。这里没有中国人引以为荣、外国游客趋之若鹜的风景名胜,读者看到的更是一个急于改变面貌的中国即时景象。这些照片令人震撼之处,是废墟、瓦砾与周边拔地而起的新建楼房之间、拆毁与兴建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不破不立,但那些破而后立的崭新楼群,似乎破已经孕育于中。François Daireaux告诉本台,这部影集按照电影的逻辑设计,在数千张照片中筛选这120帧图片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影片剪辑。
F. Daireaux : “有很多显示景观的照片。这些景观通常是被破坏的景观,分不清它们是在建设中,还是在拆毁中。我在中国的旅行中注意到,有时候我几乎看不明白正在建设什么,还是正在摧毁什么。很多照片反映的都是这种景观。我用了很长时间只拍摄这些城市景观的拆毁和建设。这些新建的楼群整齐划一,没有灵魂,没有魅力,没有特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是一个模样。 在中国,一切都最终变得相似相近。我走访了一百多座城市,准确的说是106座城市,但就好像只是一座城市,因为至少是我拍摄到的这些城市,如今都变得大同小异,都是同一种建筑风格,一种从建筑学角度看,没有任何特点的风格。”
“中国每次都铲平一切,然后从头开始。给人感觉是一切都是暂时的。人们在这些照片中看到的那些刚刚建起的新城,20年后就将不复存在。这些建筑使用的都是低质量的材料,最多只能维持20年。这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世界正面对气候环境崩溃,人类还在不断的建设。正在向世界第一大国进军的中国采用着一种定期报废的发展模式。这些千篇一律的城市,20年后将是一种不堪的景象。一切都只为了尽快致富,随后就再拆毁,再重建……从环境的角度说,这一切都太可怕了。”
令François Daireaux痛心与担心的是这种不断拆毁、不断重建的模式也在破坏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而这种发展模式正随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而输出到其它地区,勾勒出一个在全球化过程中,人性不断退化的世界
F. Daireaux: “这是一个欧洲人面对一个伟大文明的目光。中国文化令我痴迷,但同时,中国今天的景象也让我目瞪口呆。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或其它博物馆,人们可以从那些雕像、瓷器、青铜器等各种物件中体会到中国文化之美妙,而眼前看到的中国……难以想象这个文明变成今天这个模样。我有时想: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实在不太美丽。很明显,中国正破坏它的文化,而且已经破坏了它的文化,一切都太晚了。如果去喀什,你会发现,中国不仅在摧毁自己的文化,也在摧毁维吾尔人等其它少数族群的文化。当然,其它一些国家也是这样。广义上说,这本书并不只是关于中国,它也是关于世界,关于全球化,关于世界的人性退化。这本书很悲观。以后我会出一本关于印度的书。我相信,再过十几年,印度的形势也会变糟。我的意思是说会丧失多元,丧失多样性。不单单是植物的多样性,也是语言、是人的多样性。在这一点上,中国是一个样板,很多在其它地方会发生的事情,已经先在中国发生了。”
半城半乡的景象已经预告了瘟疫大流行
与带着从参观吉美博物馆展品得出的文化想象踏上中国土地的François Daireaux相比,Emmanuel Lincot称得上是“中国通”。他曾专注研究中国艺术史,如今更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密切观察者。在他看来,这些在2019年以前捕捉到的中国纪实影像,已经预告了此后的全球瘟疫大流行,以及其它灾难。
Emmanuel Lincot : “这些景象半城半乡,即是乡村,又是城市。正是这种不同元素的混杂带来的微生物交错碰撞,引发了眼前的瘟疫大流行。脱缰野马般的城市化进程破坏了中国的美丽,也破坏了世界的美丽,它所带来的正是一系列的灾难,比如污染,比如百姓失去根基、失去坐标 …… 这些都在这些图片中尽显无疑。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曾是全球化的实验场。这些图像讲述的不只是中国,它讲述的实际上是人,就是说这些在新冠疫情前拍摄的照片,在疫情背景下,揭示出人性的共通。”
“这些拆毁与建设图景形成的反差的意义在于它与Marc Ribout等著名欧洲摄影家所曾展现的高度美化了的中国形象相距甚远。这本书并不是要批评中国,或丑化中国。而是恰恰相反,它呈现出当今中国最为常见的景象。就是说故宫、天坛、颐和园等景致只是侥幸得到保存的小岛。现实是,无论在北京,还是在纽约,世界正在趋同单一,尤其是在正以大写的速度发展的中国。这一点,还很少有外国人或中国人展示过。而这种趋势很令人震惊。我今天审阅一篇中国艺术史博士论文。主题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女艺术家。在她的画笔下,50、60年代的中国社会尚没有遭到太多破坏,至少在从环境角度讲,你还可以看到美丽的森林,看到风景迤逦的乡村,等等。而如今,比如,坐在连通北京与青岛的列车上,沿途数百公里所见的景象更像是一个郊区,完全不再是乡村。而这种变化还几乎从未被人展示过。之所以如此,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深知这种社会颠覆已经不可逆转,因而避而不谈”
在Emmanuel Lincot 看来,这种无可挽回的地覆天翻并不只是目前执政的中共政权所为:
Emmanuel Lincot: “事实上,自20世纪初起,历届政府都在破坏中国的文化遗产。这种破坏甚至早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原因不只是战乱,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抛弃传统中国当然曾是中共政治纲领想要达到的目的,但如今,中国又试图找回这个传统的帝国,大幅改写传统。但其实,这个传统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书中,在图片、影像中找到。 而现实中国尚很少有人展现。 François Daireaux 的照片显示的正是这个现实中国。展示这个中国现实不仅很迫切,而且也很重要。”
Emmanuel Lincot 选择了以诗歌的形式,讲述这些即时景象背后的中国故事, 似乎想重新唤醒诗词歌赋这个被遗忘的中国文学传统。他表示,他的诗文既是对François Daireaux的影像视角的延伸,也是利用文字去审视中国历史,讲述影像中看不到的世界。有些话题微妙,诗歌便是更好的表达形式。诗词歌赋之所以长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表达形式,正是因为它可以婉转地表达所思所想。
《Discover》的字面意思是“发现”。新书的两位作者以各自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一个名胜古迹背后、一个被令人炫目的增长数字掩饰了的中国现实。这些并不光鲜耀眼、甚至令人不安的即时景象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与快速建设相伴而行的破坏,目的并不在于贬损怀抱大国复兴梦想的中国形象,而在于对这个在国际舞台影响不断扩大的国度的发展模式、对全球化在中国的实践提出反思。François Daireaux表示,他之所以开始关注中国和印度,是因为意识到这两个亚洲大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将会对世界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Emmanuel Lincot 认为,François Daireaux的镜头捕捉到的景象不仅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眼前这场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也预示了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但无论是François Daireaux,还是Emmanuel Lincot 也都从这些景象中看到了人抗拒碾压的韧力。
新书法、英、中三种文字对照,将在5月底推出。照片将在欧洲各地巡展。
因国力增强而充满自信的中国是否会坦然面对这些图景展示的现实中国和它提出的问题?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5%85%AC%E6%B0%91%E8%AE%BA%E5%9D%9B/20210417-fran%C3%A7ois-daireaux%E9%95%9C%E5%A4%B4%E4%B8%8B%E7%9A%84%E4%B8%AD%E5%9B%BD-%E5%AE%9A%E6%9C%9F%E6%8A%A5%E5%BA%9F%E7%9A%84%E5%8F%91%E5%B1%95%E6%A8%A1%E5%BC%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