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November 2020

中國國企:數個企業債集中違約 「國企信仰」是否崩塌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國成為少有的已在快速恢復的經濟體。然而11月中國金融市場意外迎來一場國有企業債券市場的「信仰崩塌」。

11月,先是河南永煤集團債券違約引發市場巨震;與此同時,東北的華晨汽車集團先出現債務違約,其後宣佈破產重整。此外,今年還有青海鹽湖、天津房地產等七家國企首次出現債務違約。

中國國有企業的債務被認為有政府「兜底」,因此都享有較高的信用評級。但是在中國政策改革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下,國有企業債務「剛性兌付」的信仰,或許已開始崩塌。

罕見集中違約

11月10日,河南省國企永煤集團公告稱,一筆1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債券到期無法償還本息,構成實質性違約。

11月16日,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已構成債務違約金額合計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合計1.44億元。

11月18日,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控股子公司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17紫光PPN005」未能按期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八天時間,中國的三家大型國企出現債務違約事件,引發信用債市場巨震,53隻債券取消發行,規模合計285億元,相比此前一周取消發行的規模暴增三倍。即便成功發行的債券利率也大幅上漲。

在中文互聯網,債權人和相關機構怨聲載道,表示「太突然」、「信仰崩塌」。華晨集團隨即還確認收到破產重整通知書,恐慌情緒繼續蔓延。

「國企信仰」

這種情緒的背後原因是,債務違約的幾家國企,信用評級為AAA的最高等級。最高信用評級的企業債券集中違約,是中國比較獨特的制度導致。

所涉企業作為國有企業,債券市場普遍認為,國有企業的所有權歸屬中央或地方政府,即便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但政府最終會出手,籌措資金,幫助國企還債。事實證明,過去政府在國企出現償付危機時的確多次出手相救。這被輿論成為「國企信仰」,正因為如此,國企債券和銀行借貸都享受便利和較低利息。

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此舉對整體經濟而言不利。投資和信貸大多給了國有企業,以及有政府兜底的城投公司,而非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只好用利率更高的影子銀行,形成「擠出效應」。

這種資源錯配,使資金流向低效率領域,進一步加大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一旦經濟不景氣,企業利潤難以償還利息,將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金刻羽曾表示,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於要打通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管道,讓資本流向合理的領域,釋放私營部門和科技領域遲來的潛力和推動力。資金注入更有效率的地方,使違約風險降低,經濟將進入更良性的循環。

「我們總是可以說經濟在長期是向好的,但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這種預期是不會實現的。」

救與不救的兩難選擇

中國政府似乎也在破除「國企信仰」,撒手不管那些無力償債又沒有市場競爭能力的「殭屍企業」。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近期撰文也指出這一問題——「金融風險明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集中,而金融機構的風險相當大一部分最終要由政府承擔,要穩步打破剛性兌付,該誰承擔的風險就由誰承擔,逐步改變部分金融資產風險名義和實際承擔者錯位的情況。」

換言之,政府不再對國有企業進行無限兜底,無力償還且經營不善的企業,違約後將像民企一樣經歷延期自償、擔保代償、司法訴訟、破產重整、債務重組等一系列處置流程。

此外,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也加速了這一個過程。招商證券宏觀分析稱,永煤突然違約超出市場預期,但結合當前宏觀背景來看,也暴露出宏觀流動性邊際收緊預期下金融脆弱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這樣的改革氛圍,再加上宏觀經濟遭受重創,中國政府救助違約國企的動力大幅下降。

因此,今年迎來國有企業債券集中違約,共10家國企違約超過470億元,創下近年來新高。

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標普信評觀察,中國地方政府對國企的支持存在分化,國企是否具有競爭力是影響政府支持意願的因素之一。即使政府幫助企業度過流動性難關,若企業在其盈利業務中缺乏競爭力,長期生存能力的提升可能也具有挑戰性。

但也有地方政府考慮到穩定因素,以及省屬國企的整體信用,依然決定為企業「兜底」。永煤違約事件後,山西副省長王一新就發聲,欠債不還的念頭從沒在腦海里閃現過,並表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捍衛山西的信譽」。

路透社援引分析師稱,打破剛兌還會走下去,大型企業風險處置、殭屍企業破產清算的方向不會有什麼根本性改變,市場上的各類信仰將進一步弱化。




from BBC中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5055902